美文网首页
《懂心理带好班》阅读打卡第7天

《懂心理带好班》阅读打卡第7天

作者: 静静老师1 | 来源:发表于2024-02-08 00:20 被阅读0次

《懂心理带好班》阅读打卡第7天

【阅读时间】20240208

【阅读书目】《懂心理,带好班》

【阅读页数】第二部分,第一章,第一节引领价值,唤起认同

【阅读摘抄】

1.动机是推动学生行为的直接动力。

2.学习动机是在主观需要和客观需要共同作用下,通过内驱力和外在诱因的形式被引发的。

3.人的行为动机不仅仅有利益的驱使,还要受到一个人抱持的某种高尚且有意义的价值观的驱使。

4.价值观的形成肯定是家庭,学校,社会,媒体等综合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单靠学校一因素,其实很难突围,尤其是现在网络媒体的选择性,片面性的价值观导向,在信息不对和小概率事件的频繁推送之下,青少年学生很容易被洗脑而获得不全面甚至不健康的价值观。

5.要让学生亲自参与到课堂中来,在亲自参与的过程中去产生感受,感动,感悟的心灵历程,这样价值观就能够自我内化而后建构。

【阅读感悟】

1什么是价值观,价值观有什么作用

这一节的题目是《引领价值,唤起认同》,殷老师在跟学生每日约谈时发现,学生认为“不读书,以后也可以过上很好的生活”,因此对学习没有兴趣,没有动力,于是殷老师开展了两堂心育课程。

这一节中的价值观是指对于读书、学习的看法,理念和信念。那么价值观到底是什么呢?我查找了一下——价值观指的是一个人对于某件事物的信念、主张和态度的观点,也是个人辨别是非的思维和取向,价值观代表一系列的理念和信念。每个人的价值体系都是不一样的,价值观是一个人的导航仪。

价值观决定着一个人想问题的方法,思想,人生的语言模式,行为模式,恶毒的价值观寻求的是恶毒的人生,贫穷的价值观,寻求的是贫穷的人生,富贵善良的价值观,寻求是的富贵善良的人生。

价值观它是比一个人思想,智慧,能力更底层的逻辑。改编一个人的价值观,就是改变一个人命运。

2.如何改变学生的错误价值观,认同正确的价值观

殷老师的学生认为“不读书,不学习,以后也有混头”显然是片面的,局限的,没有远见的。如果单纯地跟学生说教,灌输读书有用论的价值观,学生肯定不会接受,甚至会觉得老师是在强制他们,反而更不愿意学习了。殷老师巧妙地上了一节心育课《人生资本论》,通过讨论创业类型,纠偏学生盲目形成的读书无用论的认知,引导学生思考人生资本在于对大脑的投资,而学习就是最大的投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从课堂实录可以看出,学生是投入的,讨论是激烈的,最后总结出人生资本论告诉我们,一纸文凭它奠定了我们未来发展的竞争力,千万不能小觑了这一纸文凭。

第二周开展了一堂心育课程《校园招聘,学历的背后》,通过校园招聘活动,让学生明白学历所蕴含的价值及学历,蕴含了未来发展的竞争力,增强部分学生的学习动力,辅助班级形成良好的学习风貌。在殷老师的课堂实录中,我们看到学生兴致盎然地站起来准备应聘,但是最终都因为学历不达标而垂头丧气地做下去。如果我是学生,内心一定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原来学历这么重要,没有学历,连一份普通的工作也得不到!哎,还是好好学习吧……”

也就是说,我们在纠偏学生价值观或者帮助学生树立价值观的时候,要设计专门的课程,专门的活动,让学生亲自参与到活动中来,在亲自参与的过程中受到影响(感受),学生又因为受到影响而情绪激动(感动),进而学生对经历产生感想与体会(感悟),最后唤起他们的内在认同。殷老师总是强调学生的德行,习惯,技能的养成过程好比农村里熏腊肉的过程,不能只靠一节课,两节课就能完成的。教育就是熏染,教育就是激发学生的自主发展。

3.早晚自习的收获

蔡老师让学生自己找对手比赛成绩,比如张三找了李四为对手,小王找了小明为对手,每个学生都一个对手。成绩有高低,比赛有输赢,利用自习课组织一次套圈活动。比赛输了的学生去套圈,套得奖品送给对手。蔡老师用PK精神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经过三个月的比拼,学生的学习成绩明显进步。

张老师,在阅读的时候能通过一本书联系到其他的一系列书,深读细挖,使知识系统化,结构化,值得我学习。张老师所提到的魏书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谈》和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两本书我也有,我也读过,但是我却从没有把他们联系到一起。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懂心理带好班》阅读打卡第7天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vhka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