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般来说,读一本书,就要深入读下去,不能半途而废,不能断章取义,必须有点有面,前后左右深入研读,方能其义自现。读《道德经》更是如此。
除了扫清文言障碍之外,更要理解蕴含在其中的深层次的含义。还要把整部书各个章节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才有所收获。
比如《道德经》,我们把各章分析串联之后,可发现,老子每次在讲了“道”的特征之后,便紧接着就回到现实生活中,赋予“道”以完全的社会属性,引导人们归于“大道”。
本章就是如此,老子从神秘的道,回到了可感、可触、可悟的社会现实,并揭示了一个真理:柔弱胜刚强。
原文: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将欲废之,必固兴之;
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是谓微明。
柔弱胜刚强。
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直译:
想要收拢它,必须暂且张扬它;
想要削弱它,必须暂且增强它;
想要废弃它,必须暂且振兴它;
想要夺取它,必须暂且给予它;
这些都是微妙高明的道理。
柔弱必胜刚强。
鱼儿不能离开池渊,同样,国之利器,不可以轻易向人展示。
解读:
1.
在我看来,《道德经》完全是一部哲理散文,其篇章的结构美,简约美,行文的流畅,是其它哲学书籍所不可比拟的。你大可把它看作是一篇篇文辞优美的散文进行诵读,除了汲取它所蕴含的深刻要义之外,更可以采撷其语言艺术特色。
比如本章,前四句高度概括了四对矛盾关系,揭示了事物的两重性和矛盾转化关系。歙、弱、废、夺与张、强、兴、与,逐一对应,分别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也是我们通常所言的一分为二,而相反的两对矛盾存在于其中,达到对立的统一。
这是分析和研究事物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我们通常乍看哲学类书籍就感到头大,有些晕,但读《道德经》只要深入持续读下去,越来越体会到它的美妙之处。它能把最普通的字词进行完美的组合,言简意赅,反复体会,趣味无穷。
事物的两方面其实是每个事物与生俱来的本质属性,比如有生就有死,有死就有生。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都是“道”所决定的。
而对应两方面属性,必有相应的矛盾进行此消彼长的运动,也就是说,两方面的属性是静态的,而矛盾的作用是无休无止运动着的。正是矛盾的激烈斗争、运动和发展,才推动事物进行巨变。
这种以辩证法的观点,研究自然和人类社会的方式,老子贯穿于《道德经》的全部,目的是通过强烈的对比,引起人们的警觉和注意。
他不断地从自然到社会,再从社会回到自然,将“道”融于其中,揭示了大道的无言性、无形性、无声性、平凡性和万能性。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这四句细细把玩,陡然觉得阴森可怖,里面仿佛藏着权谋机变,刀光剑影,潜伏着腥风血雨,以致于有些军事家看了后,认为《道德经》是一部兵书。
孙子说:“兵者,诡道也。”如果从这句话上来看的话,这四句话确实有些诡,有些阴,有些让人不寒而栗。它常常使我们联想到“当面笑哈哈,背后捅刀子”,阳奉阴违等等,让人感受到世间的巨大阴暗。
其实,这都是“大道”所构建的角力逻辑,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辩证法。人们往往囿于一种片面思维,而认识不到它而已。老子只不过说了些大实话。作为二千多年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老子把这些”大道“毫无保留呈现在人们面前。并断言:柔弱胜刚强。
2.
事实上,老子所处的时代一直都在演绎着柔弱胜刚强的故事。他通过对人与物的深层次研究和普遍观察之后,认为,柔弱的东西里面蕴含着内敛,往往富于韧性,生命力旺盛,发展潜力巨大。这正如”一穷二白,好写最新最美的文章,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一般。
相反,看起来似乎强大而刚烈的东西,由于它的过于显摆,通常容易失去发展的前景,因而难以维持长久。月亮圆到极致,就是月缺的开始。风雨骤狂电闪雷鸣,仅仅也就那么片刻时间,总归会要阳光灿烂,风和日丽。
如果把老子的这章观点与前面的”上善若水“进行联读,更可明了老了的”柔弱胜刚强“的道理。水利万物而不争,貌似柔弱,却强大无比。没有水去不了的地方,没有水办不成的事。
它可以上天,可以入地,可以渗入最结实的堡垒,可以毁灭最坚硬的铜墙铁壁。可以文静潺潺淙淙,也可以掀起滔天巨浪淹没一切。因此,它的弱就是它的强。强蕴在弱之中,一遇适宜的时机,这种强大足以撼天覆地,气吞万汇。
2004年肆虐多国的那场印度洋海啸,造成多达23万人死亡。其浪峰最高时达几千米。巨大的破坏力让全世界瞪目结舌。人们利用水能发电,建有大大小小的水电站,让其平缓释放能量为人类所利用,其效能也是惊人的。
事物的两面性在水这个现象上,表现得酣畅淋漓。因此,引用到社会关系的相处上,人们往往借助这个道理,进行自己的利益组合与攫取。孙子兵法按照老子的理论进行战争的指导,使孙武成为了一个战无不胜的战神。帝王们用之打天下,无不以少胜多,由弱变强。
3.
当然,柔弱胜刚强是需要进行转化的。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人们刻意去努力,不是躺平就能转化得了的。海啸的形成是由于海底的地震或者地壳的变化使然,才让柔弱的水迸发出巨大的力。
由弱变强需要巨大的推力并进行一系列的酝酿和发酵。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同时,还要讲求方法方式。而老子在本章中所揭示的四对矛盾,就提供了方法论的意义。
老子时代,齐国田恒曾被称为大圣人,这个人深得”将欲夺之,必固与之“的精髓。他大斗出小斗进收习人心,赢得了广泛的民心,最终时机成熟时弑齐简公,控制了齐国国政,经过一百年的演变,田恒子的后代彻底篡守了齐国的君位。
众所周知,齐国原来是姜太公的后代,此时却变成了国家的齐国,几乎是兵不血刃,真可谓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一系列的”与之“的施舍之,完成了华丽的转身,让人感慨不已。
当然,老子的本意并不是让人们运用他所揭示的奥秘,去进行无限制去满足自己的欲望,他所呼唤的,是一个守素抱朴、返本守拙、虚静无忧的世界。可悲的是,人们在实际生活的运用中,因欲望的驱动,往往违背其本意而任意施为,因而酿成了无数个悲剧故事,实在是大跌眼镜。
但反过来看,正确运用这四对法则,不失时机把握其转化,还是对人们的生活和事业有所裨益的。尽管世上好人与坏人都可以运用之,但人类文明的脚步终归会不断向前迈进,人性伟大的光辉也最终使其回归,善良的一面,必将由柔弱而战胜貌似刚强的邪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