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理工大学网站上我看到《活着》这本书是这些学工科的孩子们借阅量最大的一本文学书藉,占据了全部借阅的前几名,于是就去新华书店买回来一本。这几天抽空认真读完了《活着》,不管是白天黑夜还是飞在天上走在地上我一直在读。在那个被《平凡的世界》和《穆斯林的葬礼》占领整个中国的九十年代初,我竟没有读过这本书。据说当时不让出版。
作者没有老调子重谈去描述一个历经苦难艰苦奋斗最终成功的励志故事,而是选择了一个最初是地主家少爷而后一直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在那个社会剧烈动荡的二十世纪,主人公福贵经历的苦难也许没有几人能够体会,读这本书的时候眼泪会止不住流下来,虽然亲人一个个离他而去,但那浓浓的亲情会让人觉得活着是值得的。正如余华所说,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这本在中国几乎没有获得什么大奖的作品,却被翻译成35种语言,在37个国家和地区出版。它告诉我们,不论面对何种苦难,生命都值得我们坚韧而勇敢地活着。
我们热切地追求自己的幸福,但外界不可控因素也很多。一旦苦难来临,许多人挺不住,他们认为到了世界末日。跟福贵一个战壕里同生共死的春生后来当了县长,他熬过了战争,但最终在文革中自杀了。福贵的精神,不是“好死不如赖活着”式的活着,而是面对现实,与自己的命运握手言和。最后连唯一的小外孙苦根也因为吃了过多的豆子撑死离他而去,绝望似乎充斥着整个世界,他有一千个理由自杀,但他又从屠户手中把那头待宰的老牛买了下来,并把它命名为福贵——他自己的名字。天性善良使然,那头老牛也值得活下去,因为有他福贵;福贵也值得活下去,因为还有那头老牛需要他。
有人说《活着》比《平凡的世界》和《穆斯林的葬礼》单薄了一些,或许是,但如果每一个读者能够领悟作者对于活着的理解,用于指导自己生命中的生活,一种良知的、韧性的、饱含浓浓亲情和被需要感的活着,那为什么又要死去呢?这是一种道家的顺其自然的精神,但又不完全是。对学生们来说,从18岁到25岁或许更晚这段时间是人生选择和走向极为重要的七年,学业、婚姻、家庭、就业、社会等诸多因素都会迎面而来,如何面对这一切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每个人可以从《活着》这本书寻找自己的答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