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素老师的语文教育叙事
绽放学语文也是要有探究精神的。
周一本就是忙碌的一天,早读课带孩子们速读分析了《蒲柳人家》,在我看来,速读是阅读能力中相当重要的一种能力,它能够帮助我们快速地抓住主要信息,名著阅读最需要速读能力,同时速读也能够体现出学生的专注度。课文精选的文章首先就是学生们要去阅读的最佳材料。
批改周末试卷,批改默写,批改周末素材积累加上课、集体备课,几乎占用了一天的时间,还是在一点小差都不敢开的情况之下。再找几个周末作业质量不理想的孩子单独谈一下,和家长联系一下了解他们周末的情况,白天的工作就很充实。
晚课前,答应沈校要带衔接班的孩子们探究校园里的乌桕树,这个季节并不是观察乌桕树最好的季节,但是春天富于生机,即便看不见叶与花,我们依然能清晰地辨认出校园里的乌桕树。我给孩子们提了两个问题:校园里有几棵乌桕树?他们回答:十九棵!我说你们确定吗?问题的答案,最好亲自去探究了才回答哦!第二个问题,你最喜欢哪一棵乌桕树?为什么?
当我们真的去认识一棵棵乌桕树,一棵棵去清点的时候,才发现十九这个数字是错的,实际应该有二十一棵。然后我又问:校园里有二十一棵乌桕树,写作文的时候写“校园里十九棵乌桕树”和“校园里二十一棵乌桕树”哪个表达效果好?为什么?孩子们纷纷动脑筋回答,有说十九更趋近于二十,有留白之意,二十一就太写实;有说“十九”寓意好,就是要“久”,有的同学问“十八”可以吗?有同学回答,“十八”不如“十九”,单数有一种孤寂感……解读非常有趣。探究课快结束的时候,孩子们问:“那今天?”我说:“没有!”孩子们高兴地说:“老师你懂我们!老师,我希望下学期能再遇到你!”
语文之美,美在探究!
晚上看到一个语文群,有老师问到杜甫的“艰难苦恨繁霜鬓”中“苦”到底作“痛苦”讲还是像课文注释中的“极”讲,群主老师的探究 分析就很有道理。先借用一下他的观点吧,免得时间久了会忘记,等到遇到的时候也可以引导学生去探究。
“此处“苦”即是“痛苦”义。艰难苦恨四字皆形容词,为并列结构,而繁作使动讲,即经历的艰难与内心的苦恨,使得本就花白的鬓发变得更白了。但是,此联从律法上讲,也可以看成是对仗句。即“艰难苦恨”对“潦倒新停”,那么,这两者要对仗起来,“苦”就要作副词讲,才能对“新”,即“新近,刚刚”。而“恨”要作动词讲,才能对“停”,后面“繁霜鬓”对“浊酒杯”要对仗,则“繁霜鬓”结构上要变成偏正,即“繁霜”之“鬓”,即像满满的霜一样的鬓发。其实,课本注释就这么理解的。但这是从对仗角度去解释,要这么理解,即古人所谓“借对”,但从意思上讲,当作前解,不能这么理解。而编者完全没搞懂,就出现这么低级的错误。”
求学问,须学问。我们不怕再学习中出现疑惑和问题,最怕自己学习的时候一味接受他人的观点,而没有自己的思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