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58
今日阅读《深度学习》终章“探究者的培养”。
本章探讨的是一个重要话题:如何培养探究者及其探究能力?
在前面的章节中,作者分析了天才、熟练者、领域达人在认知科学角度观察下的出众之处,而这些天才、熟练者和领域达人,不论领域、年龄、性别等差异,都具有一个共同点:即具有强大的探究能力。如果要培养这种探究能力,应该如何着手?
一、 拥有探究认识论
探究认识论是与知识烤肉模型相对的,这种认识论认为“知识是由自己主动去发现的。在使用知识的过程中,它成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是系统中的一部分,并且和系统在共同变化着。”(P182)。传统的认识论中,把知识赞同于事实,因此让学习者致力于去收割并将知识切片,这样就导致了大量的背诵、记忆成为主要的学习模式。作者认为,这种认识论的学习者是无法成为人才的,因为缺失了探究能力。
作者还指出了一个潜在的危险:“通过语言来接受教育,会令人担心只理解说出来的东西或是写下的东西的字面含义。将通过语言教授的内容记下来,很容易出现并未真正理解,便认为‘记住了就是学会了的情况‘”(P184),记住并不等于学会,记住更不等于能力。
这个事实很容易得到确证。我们所面临的学生中不乏能够大量记诵诗词者,却未必能够下笔如有神。
二、 教育者(父母或老师)自身也是探究者
作为教育者,无论是父母,还是老师,如果自身不是探究者,是无法培养出孩子的探究能力。作者在书中专门以父母教养的角度,来剖析父母对孩子探究能力培养的差异。最主要的途径就在游戏上。对于儿童来说,游戏是最好的培养探究能力的方式。
三、 怎么看待游戏?
在认知角度下看待游戏,会发现游戏中能够帮助培养儿童的几项能力:首先是耐心,可以解析为耐力、弹力,“即长时间持续进行某事的毅力,以及即便失败也不言放弃的抗打击能力”、“即便对待同一件事,每天也都有新的观点,以及即便受挫也不放弃努力的心”(P187)
其次是象征化能力。为什么儿童能够在过家家中乐在其中?这就是儿童在虚拟想象中进行象征化。作者把这种象征能力视为智力发展的根本——在具体事物中,提取抽象的信息精髓。这也是为什么,高度象征化能力者,能够从大量具体的、纷杂的事实面前,直抵要害,正中靶心。
读完这个章节,再去反思自己作为母亲、作为教师,的确也忽略了探究能力的培养。在陪孩子玩游戏时,没有充分预设过通过游戏,孩子究竟在体验什么,而是过分强调获得知识或者所谓能力的结果。在课堂上,也往往不由自主地强调记住知识,搭建运用知识的平台的机会并不够。作者鲜明地指出“学校不应该是记忆知识的地方,而应该成为练习运用知识、探究知识的地方。所谓练习运用知识,是将掌握的知识不断应用于各种领域,并由此自主发现并掌握新知识。这才是自主学习的本质。”(P197)
如果我们的教学要面向未来,自主学习能力、探究能力才是教育的核心,而作为教师自身,其本身是否也需自问:我是一个合格的探究者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