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哄完孩子睡觉,总是想着起来再看会儿书或者忙点儿其他事情,可是总是默默拿起了手机,刷刷已经没什么朋友圈动态的朋友圈儿,要么是广告,要么是微商;然后刷视频网站,已经没有什么值得看的视频了,心里焦躁,在做放下or不放下的世纪抉择,在抉择的过程中,时间也在一点点不断追逐中过去,终究是遗憾夹杂着失败感、自责不能自制的羞愧夹杂着明明没有娱乐却被定义为消遣的时间段没能好好消遣,连消遣都已经不是那么简单一件事儿了;是啊,此刻我在做的,不就是已经证明,要消遣当得起“消遣”是一道主观题。
随意拿起手机,毫无目的的浏览,已经不能感受到消遣的快乐了;而没有快乐,似乎会有给你快乐的时间你却没有把握好的失落感。
人生啊,越来越觉得带着脑子是一任何时候的一种常态;不带脑子的做事儿,除非是睡觉,其他则是样样不如意。
出去玩儿,要想好怎么去,为什么去,什么时间去,跟谁一起去,带什么东西,做什么准备;都需要带着脑子,像极了老公说的策划。
是啊,无时无刻不需要策划,无时无刻便成了人生。
在过去的求学生涯中,我的成绩时高时低,因为,成绩好的时候,感觉自己学习很辛苦才取得进步,应该可以放松一下,这一放松,成绩就下来了。
分析那时候的现象,发现可能是认知的问题。首先,在学校应试教育中,最重要的是考试成绩优秀,不管你是刻苦还是轻松,只要你考卷上的成绩优秀,就ok,但是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一次优秀,不代表你下次还可以优秀,这不是一步即永恒的静态,而是所有成败在成绩公布之后都已经清零了,他带给你的应该是成功经验和失败经验,不总结这些经验,经历再多次考试都是从零开始,都是一次静态重现。总结的经验,不仅仅是一道题的更正,而是,考题背后你的潜意识和出题人意识和试卷题目意识的更高一个层次的总结与训练。再次,我不知道学习是为了什么;当时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学习是为了求知。错了,在当时的背景下,校园学习就是为了应试。其他的在你已经完全能够hold住应试的情况下可以随意为之。应该是我当时对“求知”的概念理解的层次不够,求知的底层逻辑是学习让自己知道很多自己不知道的。但是求知有很多层,比如从不知道到知道,知道之后理解,理解之后应用,应用之后反省,再不断循环;而且求知有很多环,各个学科之外,认知是否提升了,技能是否提升,各方面能力是否提升了;而认知有很多方法论,你运用的是什么方法论,其他方法论是什么是否适用于你,技能有千千万,你如何选择自己要学习的技能,如何练习这个技能,达到什么样的技能目标,就像游泳,是达到能自救的目标还是能够参加相应的比赛赛事;能力也分很多,在生活中的各个应用场景,需要不同的能力,优势能力如何发扬劣势能力如何补救或者降低成本,也是一种生活及每次策划的底层逻辑。
虽然,从17年到现在,自己有很大的变化和进步,但是我的认知对于生活策划及事件策划的底层逻辑还没有到能够熟练应用的地步;靠潜意识或偶尔蹦出的标语式的口号或看过听过的某种经验或自己崇拜的人原汁原味的照抄等方式在左右着我的具体策划及实施。
先不说正确的是什么,仅对标题中的问题,我的潜意识是:
1,不想睡:代表着想要多,多既是胜,就是好,就是优秀,就是努力,努力就能成功甭管是什么努力,即便是不对的方法,只要努力了也能成功。我忽视了效率和质量,混淆了结果和成果。
2,想要玩手机娱乐,即便是没有什么好玩儿的内容了还是不愿意放下,是不相信自己,不相信互联网没有好玩儿的内容了,一定是我还没有找到,是我做的不够好,但是又不想挑战自己去找到自己认为好玩儿的内容;想要在临睡前娱乐,潜意识似乎感觉白天太辛苦了,一定要在苦的后面跟着甜,不然就永远都是苦,日子永远都是苦的,还有什么意义,好绝望;因为不想在绝望中睡去,所以一定要在娱乐中结束一天。我这样想对吗,先苦后甜是妈妈灌输给我的期中一个信仰。但,什么是苦,什么是甜,这就需要有一番论证。另外,苦后就一定是甜吗,还有酸 辣 咸 呢,滋味千千万,谁知道是怎么的顺序呢?另外,怎么定义普通的一天,可就是就是在影射你是怎么定义人生,我是不是就是认为人生就是苦的呢?苦是底色,其他都是过眼云烟转瞬即逝。不是吧,这些定义,都是马后炮吧,是我们对历史对已经过去的过去式一个主观的、片面的、断章取义式的狗屁肤浅认知;此刻你是悲观的,你回忆的往事都是悲观的,此时你是乐观的,你回忆的往事都是乐观的。个人而言我算是悲观吧,因为记住的不那么高兴的事情比较多,自己高兴的事儿记住的少,与人谈论的事儿也多是磨难带给自己成长的故事。既然如此,以后要坚持做成功日记,开心日记。不是没有成功过,不是没有开心过,只是自己有色世界观眼镜把他们过滤掉了,那么就换一副眼镜吧。
3,早上不想醒,其实,之前总结过,那时候是不愿睁开眼睛看着世间的恶与不如意。现在,似乎是身体的原因,当晚上睡的时间比较短的时候,当不锻炼身体精力不足的时候,当焦虑的时候,早起似乎没有找到目标和让我脱离舒适被窝的意义。说白了,是对于人生目标和人生意义的认知不够。额,这点,我可能需要补充一些人生意义和人生目标的书来看了。但人生肯定不是为了一直躺着或者一直睡觉的。起床是什么呢?就是开始新的一天,是我没有勇气开始吗,因为这一天没有什么特别值得期待的?即便今天开会有自己演讲,也会感觉自己讲的不好,其实是自己没有好好准备;换个例子,比如最近会想,反正也是在家度过跟昨天一样的一天,又怎样呢,有啥好期待的呢,都是既定程序的重复。
学习也是重复,阅读只是阅读,写作只是写作,锻炼只是锻炼。而如果读完了一本书,可以告诉别人你的所得,还能讨论;如果学习完了有个考试,自己能够得到满分;如果写的东西可以发表,可以荣耀。我有社交的需求。心理学上,人需要透过别人看自己。我需要与别人的交往才能看得见自己,不然,我做的一切都是在雾中行走,充满孤独,人是群居动物,独个很难存活。《荒岛余生》里,主角落难孤岛,制作了他的好朋友Max, 他需要交流,不然他快要疯掉了。所以,无论在哪儿,不要将自己置于只有自己的印象场,根据你的需求,布置有交互意识的印象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