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书原创谈古论今
【王阳明传略013】弃用咸思传圣教,刚柔并济治庐陵(3)

【王阳明传略013】弃用咸思传圣教,刚柔并济治庐陵(3)

作者: 乐德乐 | 来源:发表于2023-11-14 06:00 被阅读0次

    王阳明在湖南境内足足呆了两个多月,其中在辰州和常德的讲学就耗时将近两个月。

    王阳明于正德四年(1509年)十二月离开贵阳,一直到正德五年(1510年)三月中旬才到达江西吉安府庐陵。

    上任之前,王阳明再次入住萍乡武云观,又一次拜谒濂溪(周敦颐)祠,最后于三月十八日到达庐陵任所。

    庐陵历来是人文荟萃之地,以“三千进士冠华夏,文章节义堆花香”而著称于世,历史上涌现了如欧阳修、文天祥、杨万里、解缙等一大批名士。

    但是,正德年间的庐陵经济凋敝,诉讼成风,老百姓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就打官司,县衙诉状堆积如山。

    这其实一点也不奇怪。没有文化的人闹矛盾,严重的,要么相骂,要么打架。可是有文化的人不一样,凡事爱说个理,鸡毛蒜皮的小事都要掰扯个道理,可惜大凡都是歪理,而不是公理。庐陵地方的人,文化底蕴深厚,即使你不想闹个明白,也会有人主动揽事,帮你说个理。因此,当地诉讼成风。

    有人认为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现在也有很多人,动不动就把法律条文拿出来说事,夫妻吵架、家庭矛盾,都祭出法律大旗。

    但是,中国文化从一开始都不是这样,刑罚历来被认为是最后的手段。前面提到的张叔、文澍都是现成的典范。

    面对这种恶习,王阳明发出了第一份《告谕庐陵父老子弟书》,治标又治本。

    当务之急是治标,因此他规定每次只能诉一件事,每份诉状不能超过两行,每行不能超过30个字。够不讲道理的,但效果直接。

    当然,重要是还得治本。他在文中表示对此为大家感到羞耻,

    劝谕百姓知礼互让,和巽自处。

    王阳明就发了一份告子弟书,就想改变局面,可也没那么简单。历任县太爷都为此苦不堪言,很多人也不相信这位新上任的县老爷有什么神通。

    因此,不少人仍然呼号道路,王阳明一下子就接到数千案件,批阅其词,大多虚妄,凭空架捏。王阳明也干脆,索性下令停止受理案件。若有急事,由乡老据实呈报县衙,查无实据的,乡老连坐。同时遴选里正三老,委以断讼之职,囹圄日清。这既是权力下放,调动三老的积极性,也是分级负责,分散矛盾,避免把矛盾集中到县衙。

    要服众,还得为民办实事。

    当年适逢灾疫大行,缺食少药,致骨肉相弃。王阳明于是派遣医生下乡,并发布第二份《告谕庐陵父老子弟书》,称自己“中夜忧惶,思所以救疗之道,惟在诸父老劝告子弟,兴行孝弟”;要求灾民各念尔骨肉,毋忍背弃,洒扫尔室宇,具尔汤药,时尔饘粥;宣布贫弗能者,官给之药。

    王阳明考虑到百姓的实际困难,当月又自行免去百姓军粮折银,五月上报镇守府要求蠲免庐陵县折银。

    针对县境多盗窃的情况,王阳明建立了“保甲制”,盗情得以控制。

    祸不单行,六月,庐陵又发生旱灾,伴随火灾频发,王阳明再发《告谕庐陵父老子弟书》,要求各地修缮防火设施设备,拓宽火巷。

    在广施善政的基础上,王阳明设法树立官府的权威。原来的庐陵县衙破败不堪,王阳明于是兴建仪门,拓廊庑,增东西垣墙,将县衙修葺一新,建制齐整,气象庄严,令谁也不敢小觑。

    庐陵的气象顿时为之一变。年轻的严嵩有一首《观王阳明书石刻》诗,可以为证:

    作宰庐陵县,阳明称古风。

    起废葺宫宇,节用恤瘝恫。

    刻辞招后来,庋石当庭中。

    已叹仁言博,兼怜书迹工。

    来游非在日,怀览意何穷!

    八月,刘瑾等八虎伏诛,九月王华恢复南京吏部尚书待遇。好友湛若水寄来《秋怀三首寄王庐陵阳明子》,其一云:

    秋月缺复圆,客行久不还。

    不还岁亦暮,念子屡长叹。

    叹罢继以歌,歌尽泪如泉。

    何时得会晤,所怀万一宣。

    十月,王阳明进京述职,临行前发布第十一份《告谕庐陵父老子弟书》,告谕“父老其各训诫子弟,息忿罢争,讲信修睦,各安尔室家,保尔产业,务为善良,使人爱乐,勿作凶顽,下取怨恶于乡里,上招刑戮于有司……县令且行矣,吾民其听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王阳明传略013】弃用咸思传圣教,刚柔并济治庐陵(3)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vthw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