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从业多年的图书编辑,我见过太多书籍的销售奇迹,比如:首印5000册,半年卖出20万册!
但这绝不是偶然。作为图书出版人,我们从一开始,就清楚什么项目是肯定能“爆”的,而什么项目肯定会压箱底的。
中国图书出版研究院的数据表明,每年至少有25万种图书出版。那么多的书里面,有的会成为现象级的畅销书,年年加印经久不衰,制霸各种榜单,有的却堆在仓库,到期销毁。
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反差?
有人说,一本书的畅销,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也有人说,只是运气好踩在点上了。
很多人都想出书,都想靠版税获得源源不断的躺赚。
那么,什么样的书才能“爆”?
应该如何打造精品爆款书籍呢?
用产品思维打造图书
我们出版界流传这样的话,好产品本身就是购买理由,设计是放大购买理由,营销则是传播购买理由。
一本书要好卖,首先得是一本好书,书就是我们的产品,产品好才会让人有购买欲望。
所以,我们先谈谈什么是好产品。
就一本书来说,选题经典、制作精良、有独特性,我们认为它就拥有一个好的底子。
比如,去年最畅销的书籍,莫过于故宫博物院出版的《如意琳琅图集》。无论是从内容、装帧,还是从阅读形式上,都堪称经典。
内容上,它不再是无趣而古板的历史科普书,而是一本迷人的复古的游戏书,让人在玩的过程中感受中国传统的魅力。
装帧设计,为了还原其典雅,复古的特性,采用四孔线装书的仿古工艺,这种工艺无法经由机器完成,因此每本书都必须由人工手动穿针引线,最后再用绢布包裹书角。
阅读形式新颖,你可以只读内容,也可以使用随书附赠的18种精美道具进行解谜,开启隐藏剧情。
这样的匠心之作,起初众筹目标是10万人民币,最终却奇迹般创下了2020万的众筹成绩,得到8.77万人的支持。
超级视觉符号
为什么我们说设计是放大购买理由?
当你从没听过一本书,什么因素决定你购买它?
答案是封面。
当你去到书店,看到书架上一排排的书时,就像到超市,面对货架上的货物。(我们做书需要有货架思维,要思考书在摆放时如何脱颖而出。)
因此书的封面一定需要具有辨识度的符号。可以是开本的不同,或者是小众又亮眼的颜色,亦或者是腰封突出的字体,甚至可以是系列图书的统一元素。
封面的打造绝不是浪费,要想占领货架,让人第一眼就留下深刻印象,这是不得不付出的投入。
其中最有代表性之一的,是理想国译丛的封面设计。
精装,银色打造高级感,每一本封面都有一个大写的字母M,但每本的M又是不同的字体。
跟市面上其他的书比起来,更具有辨识度。而且作为系列丛书,有延续性,让人买了一本还想买下一本。
我们做的书,无论是单品还是系列套书,都会有品牌的调性,不会让人觉得是廉价的纸制品而已。
营销造势
一本书的畅销与否还跟它如何传播非常有关系。
营销如同滚雪球,只有不断的积累、造势,才能得到一个空前绝后的大雪球。
以前卖好一本书,靠的是传统发行渠道的强大,只有拥有过硬发行渠道的出版社才能做出畅销书。而如今,因为互联网的繁荣,一本书获得曝光的机会也变多起来。
“网红”的影响力不容小觑,当你掌握了KOL的资源,社群的资源,营销方式可以更多变。
开发出一本书后,我们一般会这样做:
1、首先在线上让自媒体头部用户带货,创造口碑。把品牌的粉丝集群,迅速积累忠诚消费者;
2、三大电商渠道跟进,积极打榜;
3、布局线下精品书店和新华书店。
这样辐射式的营销,甚至能动摇很多一开始并不打算购买,或者是还在犹豫不决的读者。
靠这种方式,我们曾经把一本首印5000册的书,半年卖了20万册,加印不停。
类似的做法譬如《温迪嬷嬷讲述1000幅世界名画》,一经上市便在“十点读书”、“谷声熊”、“书单”等大号首发,一个月内多次推广,然后才在各个渠道铺货。
这样的策略,让该书短时间内引爆市场。虽然定价高,然首印1万册在20天内售罄,在业内传为佳话。
一本刚上市的书,曝光度和传播速度是成正比的。书的内容做好了,不传播,就会被淹没在嘈杂的信息海洋里。
所以,打造超级畅销书的三个关键:好产品,符号化包装,造势。
如今不管你做什么,都要有用户思维,要知道你的客群在哪里,他们需要什么。
因为互联网的发展,人们对于介入各种话题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他们需要更深度的吸取性阅读。
消遣作为阅读的需求已从纸质阅读者中淡出。他们对阅读有更高的期待,因此一本书内容的水准,主题,及其整体的品质感,是他们最关注的。
越来越多的出版机构,把目光放在具有高知识含量和现实关注的选题上,这类选题走的是精品化路线,更容易获得好口碑。
而对于大众选题,这类书的用户没有粘性,影响难度大,怎样去引导他们呢?
这就需要强势媒体的介入,通过符号化包装占领货架视觉中心,有效的营销手段进行全方位曝光,告诉他们哪本书才是值得被选择的。
好产品,符号化包装,营销造势,这套爆款书打造的秘诀,你get到了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