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XIU小品文
中国诗歌的鼎盛期在唐代,在唐朝289年的历史里一共出了诗人2536个,其中既是诗人又是政治家的人却很少。初唐有一个文武双全的诗人,他给武则天上了10多篇治国为政的奏疏,可惜这些建议都没有被采纳。
400年后,一个宋代的政治家读到了这些奏疏,称赞说“辞婉意切,其论甚美”。这个政治家名叫司马光。
又600年后,一个思想家读到了这些奏疏,感慨此人绝不仅仅是一个文士,假如他能遇到一个明君以尽其才,绝对是与姚崇(协助唐玄宗创出开元盛世的著名宰相)齐名的大臣。这个清代思想家名叫王夫之。
又几十年后,一个皇帝读到这些奏疏,激赏不已,说这些文字“良有远识,洞达人情,可谓经国之言”。这个皇帝是康熙。
那么,这位诗人是谁呢?他就是陈子昂。陈子昂(659-700)是唐朝初年的一位政治家、文学家、重磅诗人,为人耿直豪侠,26岁考中进士,受到武则天赏识,从此与武则天结下了不解之缘。但他的一生并不顺意,曾经两次科考失败、两次从军、两次入狱,42岁惨死狱中。陈子昂当过右拾遗,因为敢给朝廷提意见,世称“陈拾遗”。他的诗就是他的政治理想和人生情怀的体现,风骨峥嵘,苍劲有力,人称“诗骨”。
下面,让我们整理介绍陈子昂的故事如下,以资品鉴。
(一)少年顿悟
陈子昂,字伯玉,公元659年(唐高宗显庆4年)出生于梓州射洪县(今四川遂宁市射洪县)一个富豪之家。陈家素来有三个传统:崇儒、求道、好侠。也就是说,这个家族的人都有儒家倡导的应该关心政治、建一番功业的愿望,也有采诸家杂说,隐居求道的家风,还有慷慨任侠,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侠义气。
世祖陈平,西汉开国功臣,曾六出奇计,辅佐刘邦打下了西汉江山,从而由一介布衣走上卿相高位,官拜右丞相,爵封曲逆侯。十世祖陈祇(zhǐ),在三国时当过蜀国的尚书令、镇军将军,功勋卓著。也就是从这时起,陈家开始兴旺起来,成了当地首屈一指的豪族。到了南北朝时期,族人为了避乱,很少有人出来做官。
陈子昂的父亲,名叫陈元敬,20岁时就以豪侠重义著称,参加科考被拜为文林郎(文职散官),但他很快就辞职回了家,专心研道修德40多年。有一年,射洪地区发生灾荒,他曾“一朝散万钟之粟而不求报,于是远近归之,若龟鱼之赴渊”。他把自家积存的粮食分发给乡人,不图回报。从此,远近乡邻更加敬重他,人们像龟鱼赴水一样慕名前来投拜。邻里间出现诉讼,也不去官府,而是求助于陈元敬,大家都听从他的判决。这就是陈元敬的为人和名望。
在这样的家风熏陶下,陈子昂从小就养成了讲义气、重然诺、轻财好施的性格。他到十七八岁还不知道好好读书,天天舞剑弄棒,喜欢打抱不平,令其父极为苦恼。
陈子昂18岁的一天,跟着玩伴去了私塾,突然醒悟,认识到没有知识多可怕,自己不能再放任自流了。从此,他弃武从文,谢绝旧友,每天闭门攻读。虽然读书晚,但陈子昂很有禀赋,没几年便学涉百家,令其父大喜。
历史上,像陈子昂这样顿悟的人并不少见。比如《三字经》里有“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的句子,说的就是苏东坡的父亲苏洵的故事。苏洵也是从小不愿意苦学,直到27岁那年看到弟弟中了进士,才一下子着急起来,发愤苦学的。后来,他成了著名的文学家,和儿子苏东坡、苏辙一起在“唐宋八大家”中占了三席。顿悟是一种反思和觉醒,人一旦觉醒了,就会不一样。说来陈子昂还比与苏洵早顿悟了7年,可谓是“陈伯玉,一十八,始发奋。”
(二)毁琴买名
3年后,陈子昂离开家乡,北上长安参加科考。在旅途中,他挥笔写下《度荆门望楚》:
遥遥去巫峡,望望下章台。
巴国山川尽,荆门烟雾开。
城分苍野外,树断白云隈。
今日狂歌客,谁知入楚来。
在诗中,他以楚狂接舆自比,显出意气风发、踌躇满志的激情。然而,第一次科考就名落孙山。
落榜后,陈子昂没有气馁。他回到家乡,把自己整天封闭在金华山里,继续苦学。数年间,博学多识,文采飞扬,“雅有相如、子云之风骨”,人们称赞他写的文章可以和大辞赋家司马相如、杨雄(字子云)媲美。
23岁时,陈子昂再次来到长安,进入当时的最高学府国子监学习深造。1年后,参加第二次科考,结果还是名落孙山。
为此,陈子昂非常苦恼,“在四川老家,我怎么也算是一个受人尊敬的名士,但在长安却籍籍无名,科考又连连失利,不就是因为我没有得到那些高官权贵的提携和举荐吗?怎么办?”
有一天,他在长安街头散心,见有乐工在卖一把胡琴,要价高达吓人的百万,围观的人无不咂舌。只见陈子昂走上前来,毫不犹豫地买下了琴。众人大惊:“这个年轻人出手太阔绰了,买这么贵的琴有什么用?”陈子昂却说:“我擅长琴道,明天你们可到我的寓所-宣阳里来,听我现场弹奏。”
第二天,果然引来许多人围观。陈子昂抱琴出场,鞠了一躬,说:“感谢各位前来捧场,但我弹琴是假的,摔琴才是真!”话音刚落,只见他把琴高高举起,然后“啪”地一声摔在地上,顿时琴碎弦飞,在场的人惊得目瞪口呆:“一个天文数字,一下就摔没了,真是可惜!”
陈子昂朗声笑道:“各位,请听我说,我叫陈子昂,自幼刻苦读书,经史子集烂熟于心,诗词歌赋件件用心,但我在长安却处处遭人冷遇。今天我借摔琴之由,是想让诸位读一读我的诗文,这才是我的真正目的……”说完,他取出事先准备好的诗文,分发给大家。就是用这种方式,他为自己做了一次代价巨大的“广告”。
广告好不好,关健看其效。一日内,陈子昂的名声就传遍了长安,甚至传到了朝廷那里。京兆司功王适读了陈子昂的诗文后,大为振奋,预言此人日后必为“海内文宗”。这就是“伯玉毁琴买名”的典故。
684年,陈子昂第三次参加科考,一举成名,高中进士。这一年,他26岁。就在陈子昂等待分配工作期间,朝廷发生了一件大事,从而让他的一生与武则天接下了不解之缘。
(三)麟台正字
683年12月,唐高宗李治在洛阳驾崩。当时关中饥荒,朝臣们都在为送不送皇帝的灵柩回京城长安,争论不休,迟迟没有决断。
此刻,陈子昂还没有被正式授官,于是他以“草莽之臣”的身份,上了一道《谏灵驾入京书》,极力劝阻武则天不要把高宗的灵柩移回长安,建议在洛阳就地安葬。理由有四条:第一、洛阳到长安路途遥远,若扶柩回京,必然是千骑万乘,惊天动地。劳民伤财不说,还会惊扰沿途百姓。那样的话,民何以静?灵又何以安?第二、回长安归葬,就会大兴土木,使役民众,这对饥荒中的老百姓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第三、洛阳古都,历史悠久,物华天宝,是历代帝王的基业之地。就地安葬,是顺天恤民、令天朝永固的上策。第四、想当初,尧帝死后屈尊葬在了里隅(今山西临汾),舜帝死于巡查途中而葬在苍梧(今湖南和广西交界处),禹帝长眠于会稽(今浙江绍兴)。天子以四海为家,三帝都做出了表率,我们把高宗皇帝安葬在洛阳,又有什么不可的?葬在哪里并不重要,贵在随遇而安,应天恤人,薪火相传。
在这篇1500多字的奏疏里,陈子昂慷慨陈辞,情之切切、言之凿凿,把自己的才华、胆识、气度和睿智发挥到了极致。最可贵的是,他高瞻远瞩、力排众议、敢说真话。
很快,这件事惊动了武则天。武则天在金华殿亲自召见了陈子昂,称赞他“地籍英灵,文称暐晔[wěi yè]”,当即拜为麟台正字。
麟台正字是一个什么官职呢?麟台(原名秘书省),是专门管理国家藏书的中央机构。正字,负责掌管校定典籍、刊正文字。虽然这是一个级别最低的小官(正九品下),但陈子昂受到了武则天的赏识。
那么,陈子昂是不是就要“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呢?
在继续故事之前,我们想说说当时的朝政情况。公元656年,高宗的风眩病加重,经常头晕目眩,无法上朝理政,32岁的皇后武则天开始辅政。她的野心也就此显露出来,欲独揽大权,直控朝政。到676年(陈子昂18岁)这一年,武则天的地位已经与自己的丈夫高宗皇帝平起平坐。她给自己加号为“天后”,称高宗为“天皇”,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二圣临朝”。
683年,高宗驾崩,27岁的太子李显继位,是为唐中宗。然而,李显当了皇帝仅仅2个多月,就被废为庐陵王。武则天另立22岁的小儿子李旦为睿宗皇帝,却让他住在别殿,不能过问政事,朝政仍由她说了算。眼见武则天一手遮天,势力越来越大,684年徐敬业在扬州起兵,公开讨伐武氏,要求还大唐江山于李室,2个月后被平定。之后,武则天开始大力招揽人才,培养亲信,以巩固自己的地位。
陈子昂就是在684年考中进士,并受到武则天赏识的。有了当朝太后的恩宠,陈子昂很快名声大振。当时,京城的大街小巷,到处在传抄陈子昂的《谏灵驾入京书》。甚至有文贩子到处售卖他的诗文,传到了很远的地方,几乎达到了“拾遗之文,四海之内,家藏一本。”一些名流富豪也纷纷以能够和陈子昂交上朋友而自豪。
第2年,武则天再次召见陈子昂,想听听他对国家大政的意见。在《上军国利害事三条》中,陈子昂提了3个方面的建议:第一、出使。派官员到各地巡视,考核基层干部,了解民间疾苦。第二、牧宰。要重视选人和用人,人岗适宜,综合考察。“天下之政,非贤不理,天下之业,非贤不成。”应该在全国大兴办学之风,为朝廷培养优秀人才。第三、人机。停止不必要的武装打仗,让民众修生养息。在文末,陈子昂非常谦虚地说:“臣本下愚,未知大体,天之降命,敢不对扬?”您让我说实话,我不敢不说。如果有说的不对的地方,还请开恩原谅。
武则天听着陈子昂的建议,频频点头,但没有采纳。
第3年,陈子昂又被召到武则天面前。在《谏刑书》中,他充分肯定了武则天的治国功绩,同时也对时弊提了许多严厉的批评。武则天听后,同样连连点头,但仍没有采纳。
对此,陈子昂并不在意,“不要紧,为了国家和人民,我还会提,不听也提。谁让她这么信任我呢?知恩图报是做人的根本。”
2年内,陈子昂得到了最高领导人的3次召见问政,这是多么大的荣耀!他在《答洛阳主人》诗里,流露出“贤圣相逢、千里马遇到了伯乐”的心境。
平生白云志,早爱赤松游。
事亲恨未立,从宦此中州。
主人亦何问,旅客非悠悠。
方谒明天子,清宴奉良筹。
再取连城璧,三陟平津侯。
不然拂衣去,归从海上鸥。
宁随当代子,倾侧且沉浮。
他很感谢武则天的知遇之恩,暗下决心,自己一定要发挥自己的才智,佐明君、匡江山、扶社稷。“不然拂衣去,归从海上鸥。”若不遂愿,宁愿弃官归隐,但在朝为官就要忠心为国,绝不随世俗沉浮。
685年(垂拱元年),西北边境的铁勒九姓同罗、仆骨等少数民族反叛,唐王朝求助于西突厥的十姓部落,才一举平叛。事后,十姓部落的首领请求调到唐都长安做官。但武则天后悔了,拒绝了他们的请求。
陈子昂听说后,马上上了一道《上西蕃边州安危事》。他认为,“这种做法要不得,朝廷应该包容,允许十姓部落中的优秀人员入朝为官,那样有利于边疆安定和控制少数民族。”在文中,他还提了不少富国强兵的意见,比如调兵到河西附近各州,经营农业,巩固边防。然而,这些建议还是没被采纳。
这次,陈子昂有点着急了,“我上任2年来提了不少建议,却一条也没用上,空有满腹经伦却得不到施展,怎么办?”
他决定去从军,在战场上建功立业。
(四)第一次从军
机会很快来了。686年(垂拱二年),金徽州的都督起兵叛唐,朝廷派乔知之前去征讨,28岁的陈子昂作了随军幕僚。这是他第一次从军,后面还有一次。
来到西北后,边塞的风光让陈子昂大开眼界,他写了大量慷慨澎湃、充满爱国激情的边塞诗。
本为贵公子,平生实爱才。
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
西驰丁零塞,北上单于台。
登山见千里,怀古心悠哉。
谁言未忘祸,磨灭成尘埃。
上面的《感遇诗·其三十五》,表达了陈子昂“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的爱国雄心,也体现了他“西驰丁零塞,北上单于台”,不怕吃苦的精神品格。
他写的感遇诗,直击时政,关心群众疾苦,背后饱含了深刻的思想感情。面对残酷的战争场面,他写下“苍苍丁零塞,今古缅荒途。亭堠何摧兀,暴骨无全躯”的诗句,也发出“但见沙场死,谁怜塞上孤”的悲叹,将士们纷纷战死沙场,有谁来怜悯那些孤独无依的老人和孩子呢?
3个月后,叛乱平定。陈子昂和上司乔知之又奔赴甘州、肃州、居延海等地,调查边防情况,向朝廷递交了稳定北地的计划-《为乔补阙论突厥表》。
从前线归来后,陈子昂是不是该受到提拔和加封呢?非也。他不仅回到了原来的麟台正字岗位,而且他的建议也被搁置在了一边。
陈子昂暗自感叹着,“难道我的一片忠心都白费了?”他的思想开始发生了动摇,我们从《感遇诗·其二》中就可以感到这一点: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
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春夏时节,正是兰草和杜若生机勃发的好时机,茎叶茂盛,一派葱茏。它们幽雅而孤高,并不因为无人欣赏而不芬芳,一朵朵红花从暗紫色的茎丛里静静地冒了出来。此刻,秋天已悄然来临,白天在慢慢变短,袅袅秋风吹过。这些香草都开始随风飘落,而此刻我的理想之花还没有开放。如果再不抓住机会,这一生不就落空了吗?
(五)、赤胆诤谏
687年(垂拱三年),武则天突然想征讨吐蕃,计划先派兵到四川雅州,从雅安进攻生羌,然后以生羌为根据地,去攻打吐蕃。陈子昂认为,这是非正义的战争,而且是连续好几场战争。他果断写了一篇《谏雅州讨生羌书》,提出七条理由,竭力反对。
让人意外的是,这次武则天听从建议,放弃了计划。这是陈子昂多年来所提建议,第一次被采纳。
紧接着,武则天又开始经常召见陈子昂,共商治国大事。他本来有所动摇的心,得到安慰,重新坚定了下来。
第2年,陈子昂上书《谏曹仁师出军书》,反对征讨匈奴。第3年,又献上《答制问事八条》,从八个方面提了许多符合民心民愿的主张:“勿用酷刑,整饬官吏,任用贤人,去疑存信,广进言路,论功行赏,息兵安民,抚慰宗室”。
不久,陈子昂被提拔为右卫胄曹参军(掌管兵器甲仗),品级为从八品下,比原来的麟台正字(正九品下)高了1级。这一年,他31岁。来到新岗位后,陈子昂又上了《谏用刑书》,劝武则天宽以从政,少用酷刑。
690年(载初元年),武则天经过多年苦心经营,登基做女皇的时机终于成熟了。这一年的9月,文武百官及社会代表共有6万多人,联合上表,隆重请求已经独立摄政5年的太后武则天即位,担任皇帝。当年,她和自己的丈夫高宗皇帝并称“二圣”,参与朝政治理24年,得到了很多人的拥护。唐睿宗紧跟形势,也写了一封请示,主动要求辞职,并改姓氏为“武”。在这些隆重的“请求”下,武则天顺应“浩浩民意”,在洛阳称帝,改国号为周,改年号为天授。就这样,她67岁称帝,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正式登基的女皇帝。
陈子昂也加入了百官劝进的行列,因为他对武则天的知遇之恩十分感激,于是怀着满腔热情,接连写下《上大周受命颂》、《大周颂命颂四章并序》(含《神凤章》、《赤雀章》、《庆云章》、《甿颂章》),为武则天称帝唱赞歌。对于这一行为,后世有不少史家认为,陈子昂是一个谄媚“伪周”的叛逆分子,是操守有亏的“贰臣”,甚至被骂为“立身一败,遗垢万年”。
武则天上位后,陈子昂的心中一亮,觉得自己的前途将一片光明、灿烂与坦荡。然而,错了。他的一系列献计献策如石子投到了大海里,溅不起任何浪花。看着身边的人一个个升官调转,而自己始终位卑职小,不能大展拳脚,陈子昂开始失落了。
武皇登基第2年(691),陈子昂的母亲去世,他解官回家,守孝3年。
在此期间,国家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吐蕃、党项、天竺、羌族、龟兹、碎叶等少数民族,闹事的都被镇压了,顺应的都被收买了,摇摆的都臣服了,边疆各族尽皆归附。693年,以武则天的侄子武承嗣为代表,有5000多人再次联合上表,请求为武则天加封尊号“金轮圣神皇帝”。武则天顺势接受,大赦天下。
就在这1年,陈子昂守孝结束,返回朝廷,35岁被擢(zhuó)升为右拾遗(从八品上),职级又升了一级。这是他一生中最高的职位。
拾遗是谏官,左拾遗高于右拾遗。拾遗,顾名思义就是指捡起皇帝遗漏的东西,对朝廷决策上的失误作出批评和修正。陈子昂觉得,这是一个施展才华、实现抱负的好平台,非常适合自己。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他屡上谏疏,危言正色,大胆批评弊政。因为他认为这是谏官天经地仪的职责。
我们知道,武则天是通过非常手段上位的,早在“二圣临朝”期间,她就显出了强大的政治野心。公元656年,她先后把韩瑷、来济和褚遂良三位宰相贬出朝廷,下放到地方,因为这三个人曾经反对过高宗皇帝册立武则天为皇后。3年后,又诬陷高宗的顾命大臣长孙无忌谋反,逼他自缢而死。至此,整个朝政都被武则天控制。665年,上官仪(西台侍郎)眼见武则天的势力越来越大,已经架空了皇帝,于是秘密建议高宗废掉她的皇后身份,结果被武则天知道,立即以谋反罪处死。
武则天称帝后,为了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更是重用酷吏,培植亲信,打击异己,奖励告密。许多原来忠于李唐皇室或者不愿意屈服的大臣,被诬陷为谋反,惨遭杀头灭族之祸。在人人自危的时候,陈子昂果敢地站出来,上疏《请措刑科》,建议马上废除严刑峻法,打击告密之风,重惩酷吏奸佞,停止迫害李唐宗亲。他还以西汉时江充之祸和隋代丧乱的实例,提醒武则天应该广施仁政,以德治国。
针对赋役、兵革、宗教等方面的重大问题,他同样直言不讳。比如武则天曾多次利用佛教、迷信、谶纬(预示吉凶的隐语)为自己称帝与执政服务。仅在洛阳建立天堂供佛,就“日役万人,采木江岭。数年之间,所费以万亿计,府藏为之耗竭”。对于这种惊人的浪费,陈子昂以美刺诗(“美”即歌颂,“刺”即讽刺)的形式,在《感遇诗·其十九》中作了有力抨击:
圣人不利己,忧济在元元。
黄屋非尧意,瑶台安可论?
吾闻西方化,清净道弥敦。
奈何穷金玉,雕刻以为尊。
云构山林尽,瑶图珠翠烦。
鬼工尚未可,人力安能存?
夸愚适增累,矜智道逾昏!
他上任多年来,始终怀着一颗忠君报国之心,一心想匡正武则天的过失,殊不知已就此埋下了祸根。很快,一个不白之冤降临到陈子昂的头上,他36岁被捕入狱。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陈子昂的好友乔知之,年过半百终于从西北边疆调回京城工作。本来他想过几年安稳日子,却不料武则天的侄子武承嗣起了歹念,为他设了一个局。
有一天,武承嗣邀请乔知之来家赴宴,特意嘱咐说:“乔大人,一定要把窈娘(乔知之的小妾)带上,切记”。乔知之明知有鬼,但不去又不行。宴会结束时,乔知之被支走。接着,武承嗣以请窈娘教家里的歌姬化妆为借口,把窈娘留了下来。窈娘不从,十分贞烈,根本无法拢身,于是武承嗣把她关了进来。窈娘乘看管空虚时,自杀身亡。眼见美梦化为泡影,武承嗣极其恼怒。于是他罗列相关“事实”,以谋反罪把乔知之下狱害死。
知情者大多三缄其口。陈子昂十分气愤,公开为乔知之喊冤,希望能平反。没几天,武则天就收到了举报,说陈子昂和“逆党”来往十分密切,试图造反。694年(延载元年),他因“逆党”株连而入狱。
一年后,陈子昂被放出来。出狱后,他给武则天写了一封《谢免罪表》,以感谢不杀之恩。文章很短,只有330字,他不仅承认了错误,还主动要求到边塞从军,带罪立功,以表白对天朝忠心不移。
就这样,陈子昂36岁开始了人生中的第二次从军之旅。结果呢?他被降了职不说,还就此埋下了另一场劫难,数年后引来杀身之祸。
(六)、第二次从军
696年(通天元年)5月,已经归附唐朝多年的契丹发生饥荒,广大百姓生活无着,营州(今辽宁朝阳))都督赵文翙( huì),不但不开仓放粮,赈济灾民,反而愈发张狂,欺压当地的少数民族,还把契丹酋长当奴仆使用,引起民怨。
很快,契丹首领李尽忠和大舅哥诚州刺史孙万荣发动叛乱,10天内拥兵数万,攻陷营州,围了檀州,顺手把赵文翙也杀了。消息传来,朝野震惊。
面对契丹之乱,72岁的武则天来了私心。她想利用平乱的机会让娘家人-武氏子弟建功立业,镀镀金,好为娘家族亲将来能够继承皇位铺平道路。这是多么好的一个机会!
出于这个考虑,武则天派出曹仁师(左鹰扬卫将军)、张玄遇(右金吾卫大将军)、李多祚(左威卫大将军)、麻仁节(司农少卿)等28位大将带兵讨伐契丹,又特意安排梁王武三思(武则天的侄子)担任榆关道安抚大使,出镇山海关,以备契丹。
很快,契丹首领李尽忠被杀,他的大舅哥孙万荣带领叛军前去袭扰河北地区。当年8月,在黄獐谷一战中,因唐军过分轻敌,中了孙万荣的埋伏与截击,几乎全军覆没。
武则天大怒,9月下令从囚犯和家奴中选拔那些骁勇善战者补充到军队,火速发往前线。同时,又安排了另一个侄子武攸宜(建安王)出任清边道行军总管,带队出征。就在这一年,陈子昂第二次从军,以军中管记(部队参谋)的身份,随武攸宜出征。
来到前线后,陈子昂作为参谋,上疏武则天说:“陛下赦免罪犯和招募家奴去讨击契丹,只是应急之计,他们不是天子的兵员啊!近来,刑狱公平,罪人减少,家奴又大多懦弱,没有什么打仗经验,不见得可用。何况当今天下的忠臣义士,连万分之一都没有用上。一个小小的契丹祸乱,发个命令就能诛灭,用不着赦免罪犯和赎出家奴。这恐怕有损陛下的颜面和大唐的国威。”
武则天没有听,第二年3月,又派出当年大败吐蕃的王孝杰率17万大军前去讨伐契丹。另任命武懿宗(武则天的从侄)为神兵道行军大总管,领兵20万,大张旗鼓地前去增援。
契丹军充其量不到10万人,而朝廷却派出近40万大军,为什么要如此兴师动众?杀鸡耶用宰牛刀,明眼人一看,派的是3位武姓人当指挥,就猜到了武则天的用意。
武懿宗带兵20万来到赵州(今河北石家庄赵县)后,听说契丹的骑兵快到冀州(今河北省衡水市)了,非常害怕,想向南逃跑。有手下说:“敌人没有辎重,全靠抢掠作给养。如果我们屯兵拒守,他们势必瓦解,然后我们乘机进击,即可获胜。”武懿宗不同意,于是率兵向相州(今河南安阳与河北临漳县一带)退去,沿途丢弃了大量武器和军用物资。就这样,契丹军攻破了赵州,拿下了冀州,占领了瀛州,唐军连连败北。
此刻,武攸宜的部队正向渔阳(今河北蓟县一带)进发,打算和王孝杰的先头部队会师,大干一场,一举歼灭敌人。结果王孝杰的部队又中了敌人的埋伏,王孝杰被杀,17万兵马全军覆没,片甲不留。
武攸宜听到消息,吓坏了,据守渔阳,再也不敢前行。一时间,整个军队彻底捉慌,心灰意冷,敌军气焰大增,情况紧急。
陈子昂见武攸宜不懂军事,又缺乏谋略,急坏了,马上申请说:“我自愿带领万人作前锋,前去破敌。”武攸宜不同意。随后几天,他又劝说武攸宜要尽快改变作战方案。
武攸宜顿时恼羞成怒,认为这是陈子昂看不起他,厉声骂道:“你一个文弱书生,懂什么!我说了算,还是你说了算?要分清大小王!”
很快,陈子昂被降职,由随军参谋降为军曹掌书记,只管文书,不能过问军政。这一年是697年,陈子昂39岁。
他顿时感到报国无门,心里一片寒凉,多年来的理想也一下子破灭了,于是打马出帐,登上了燕国故地蓟丘。在古丘上,他想起了当年燕昭王求贤若渴、知人善任的故事,不由悲从中来,一连写下7首诗,寄给了远在京城的好友卢藏用。
在《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中,陈子昂用7首诗分别吟咏了燕昭王、太子丹、乐毅、郭隗等7位历史人物,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连遭贬斥、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燕昭王,是战国时燕国的第39任国君。当初,昭王流亡在韩国时,他的父亲把王位禅位给了相国的儿子,结果引来内乱。后来,齐国攻破燕国,老燕王和相国双双被杀。昭王被赵武灵王派人送归燕国,即位。为了报齐灭燕之仇,昭王登门拜访了纵横家郭隗,向他求计问策。
郭隗讲了一个故事。他说,从前有位国王,一心想得到一匹千里马,于是派人在全国各地张贴布告,说他愿出一千两黄金,购买一匹千里马。可是,3年过去了,一匹马都没有买到,国王很不高兴。这时,有个待臣说:“我愿意带上一千两黄金,出外寻找千里马”。国王同意了。
侍臣花了3个月时间,才打听到点儿消息,可是等他赶到时,那匹千里马已经死了。于是,侍臣拿出五百两黄金,毫不犹豫地买下了千里马的尸骨,带回来献给国王。国王斥责道:“我要的是一匹日行千里的活马,可你却白白花掉五百两黄金,买回一堆尸骨,有什么用?”侍臣不慌不忙地回答说:“大王,您买了好几年千里马都没买到,并非是世上没千里马,而是因为人们不相信您真的会出千金买马呀!如今,我花掉五百两黄金,为您买了一堆千里马的尸骨。这个消息一传开,天下人都会知道您珍爱千里马,我相信用不了多久,就会有人把活的千里马给您牵来。”果然,不到一年,就有好几匹千里马被送到了国王那里。
郭隗讲完故事后,又说:“大王,您如果真的想招贤纳士,不如先从我开始。天下贤人见到像我郭隗这样的人,都能被您重用,那么比我更有才能的人便会主动来找大王了。”
燕昭王深受感动,当即拜郭隗为师,为他改建了房室,授予高官,给予厚禄。他还听从郭隗的建议,专门建了一座高台,在台上放黄金数万,作为赠送贤士的见面礼。这就是“黄金台”(亦称幽州台、招贤台)的来由。
此举引起天下震动,诸侯各国的贤士纷纷前来自荐。乐毅从魏国而来,邹衍(阴阳家,五行创始人)从齐国前来,剧辛(兵家代表)自赵国奔来,出现“士争凑燕”的局面,燕国很快强大起来。公元前284年,乐毅统帅秦、楚、韩、赵、魏组成的六国联军大破齐军,连下七十余城,报了强齐伐燕之仇。燕国不仅收复了全部失地,还从此鼎盛起来,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与燕昭王礼贤下士,求贤若渴比起来,如今,陈子昂遇到了一个不懂军事,骄横自大,容不得半点不同意见,完全依靠裙带关系上来的无能主帅-武攸宜,他怎么能不悲愤?
在7首诗的第二首《燕昭王》中,陈子昂借缅怀昭王,抒发了自己生不逢时、不遇明主的感慨。
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
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
霸图今已矣,驱马复归来。
“我向南登上了当年邹衍住过的碣石宫,远远眺望着黄金台。丘陵上乔木参天,荒草丛生,请问当初那位礼贤下士的燕昭王又在哪里啊?真是世事沧桑,不堪回首。想如今宏图志愿已不再,我只好心恢意冷,打马归来了,可我的心是如此的难以平静!”
在下面的《郭隗》诗中,陈子昂对郭隗能够遇到明主充满了仰慕之情,同时也道出了古今志士怀才不遇的普遍遭际。
逢时独为贵,历代非无才。
隗君亦何幸,遂起黄金台。
“每朝每代并非没有人才啊,但生而逢时最难得。郭隗先生多么幸运,昭王言听计从,对他委以重任,还专门筑起了激励后人的黄金台,传为千古佳话。可惜,我没有生在那个年代啊!”
乐毅,是战国时期杰出的军事家和战略家,辅佐昭王振兴了燕国。可惜,昭王去世后,他受到了燕惠王的猜忌,无奈之下投奔了赵国。陈子昂在《乐生》诗中,对乐毅遭疑被谗、不能成就最后的功业深感同情与悲叹。
王道已沦昧,战国竞贪兵。
乐生何感激,仗义下齐城。
雄图竟中夭,遗叹寄阿衡。
“仁政之道已经沦没不明,战国诸侯竞相贪利用兵。乐毅受到了昭王的信任和重用,他有什么理由不去感恩奋发呢?他怀着一腔仗义,连续攻下齐城70余座,大败强齐。可惜,这么功勋卓越的人,也会受到猜忌。想起乐毅的宏伟抱负竟然半途而废,真是遗憾!如今,我陈子昂只有遥念古代的隐士伊尹了,我真想像伊尹(尊号“阿衡”)一样,为商朝兴盛立下汗马功劳后,隐居山林啊!
从这些诗里,我们可以看出,陈子昂不像一般的庸俗官僚热衷于富贵享乐,他希望遇到明主,向往那种举贤授能的开明政治。他的诗就是他的政治理想与人生情怀的体现。
(七)、沧然涕下
我们回到前面说的营州战事上,武攸宜本来是朝廷派去平叛的,由于他的不作为,敌军又击破了幽州(今北京市广安门附近)。不久,契丹孙万荣的军队就势如破竹,一路南下,四处攻城掠地,唐军形势越来越严峻。这就是包括武攸宜在内的一批武氏子弟无才无德、昏庸无能带来的后果。
对此,陈子昂真的无语了。有一天,他忧心忡忡地再次登上幽州台,叹山河零落,英雄无用武之地,一腔久久被压抑的愤慨随之喷出,化为震撼千古的名篇《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我登上幽州古台,遥想当年燕昭王给那些有志之士提供了很多机遇。如今的我,在朝堂上提出不少建议,却得不到采纳,来到战场上又遇到了一个草包上级武攸宜。他刚愎自用,妒贤嫉能,不但不听建议,反而降了我的职。站在这孤寂无人的幽州高台,我的心是如此的凄凉孤独,向前看,我看不见古代那些礼贤下士的明君了;向后看,我也看不到当今的圣主又在哪里?叹苍天浩浩,岁月悠悠,我只能独自怆然流泪啊!
这首诗只有22个字,没有对仗对偶,也不押韵,连字数都不工整,不是一首格律严谨的诗,但它不仅奠定了陈子昂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为什么?因为《登幽州台歌》已经超越了诗人本身的语境,上升到了人类所共有的感情,堪称“史上最孤独的一首诗”。第一、有穿越时空之叹。这首诗把“天地人”、“过去与未来”紧密联系在一起,以慷慨悲凉的调子,抒写了诗人长期以来仕途失意的痛苦、壮志难酬的幽愤和政治理想破灭的苦闷,境界大阔,音调悲壮,感情深沉。第二、有伤时慨古之憾。诗句高度概括了古往今来所有正直之士在困厄中的一种孤独、凄凉与悲哀,而这种悲哀常常为许多境遇不顺的人所共有。哪怕你不知道燕昭王的典故,对陈子昂的人生经历也不知晓,但我们依然可以从诗句中获得心灵上的共鸣。第三、有惊天地、泣鬼神之力。这首诗把人在时间、空间里的孤独和渺小,表达得淋漓尽致。最可贵的是,我们分明从诗文的背后能够感到一位有识之士甘愿以身许国、尽忠报国的强烈渴望,感到诗人身上奔放着的那一种民胞物与、家国天下的博大襟抱与情怀。
清代,黄周星在《唐诗快》里说的极为到位:“胸中自有万古,眼底更无一人。古今诗人多矣,从未道及此者。此二十二字,真可泣鬼神。”古往今来,诗人成千上万,而用22个字道出了胸中万古,连鬼神听了都要哭泣,这就是陈子昂文字的强大感召力。
那么,营州战事到底是如何收场的?解铃还需系铃人。最终在武则天的干预下,答应了突厥人的条件,借助他们的力量才平定。
这场战事本身并不大,前后历时13个月,但历史意义却非常巨大。因为它让武则天失了算,在军事上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也从中看到了娘家族人的昏庸和无能。从此,她决定改变一直以来想让武姓族人继承皇位的私心,决定把天下还给李唐宗族。不久,她召被废为庐陵王的李显回都,立为太子,这为后来李氏光复大唐政权奠定了基础。这就是营州之乱(696-697)的历史意义。
(八)、入狱冤亡
697年(通天二年)7月,陈子昂结束从军生涯,返回京城,恢复右拾遗的官位。但他在政治上已心灰意冷,开始大量阅读道家书籍,与陆馀庆、赵贞固、卢藏用、杜审言、宋之问、毕构、郭袭微、司马承祯、释怀一等10人走得很近,共同研究道法,时称“方外十友”。这一年,他39岁。
那么,以陈子昂的性格,他能够甘于寂寞,平平静静地渡过后面的官场时光吗?难。
回到京城第2年,他又上奏了一篇《上蜀川安危事三条》,针对四川存在的严重问题,提了自己的建议,武则天还是没有采纳。这次,陈子昂彻底看清了现实,变得心如死灰。
几个月后的秋天,父亲重病,陈子昂马上作出一个决定:他要回四川老家照顾生病的老父亲,以此为由,申请辞职。武则天同意了,为了表示优待,还特许他继续享受右拾遗的薪俸。就这样,陈子昂年仅40岁早早退休。而与他同年出生的贺知章,直到86岁才退休还乡,不仅比陈子昂多干了46年,还成为唐代最长寿、最幸福的一位诗人。而陈子昂就没这么幸运了。
回到老家后,陈子昂在武东山里搭了数十间茅草屋,过起了栖居乡野的日子。一边照顾生病的老父亲,一边种树采药,隐居山林。
陈子昂真的能归隐田园吗?在《卧疾家园》诗中,他说了返乡后的寂寞心情:“纵横策己弃,寂寞道为家。卧疾谁能问,闲居空物华。”
他仍然心忧天下,放不下。有一天,陈子昂与老友马参军喜遇,醉酒后写下《喜马参军相遇醉歌》:“独幽默以三月兮,深林潜居。时岁忽兮,孤愤遐吟。谁知我心?孺子孺子,其可与理分。”我隐居山林已经3个月,岁月在不知不觉中流逝的很快,我只能借闲遐之机吟诗作文表达心里的孤愤,有谁能知道我此刻的心情呢?只有马参军才理解我啊。
转年夏天,在《南山家园林木交映,盛夏五月幽然清凉,独坐思远,率成十韵》诗中,陈子昂进一步表露了自己“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本性:
余独坐一隅,孤愤五蠹。
虽身在江海,而心驰魏阙。
他想总结汉唐以来的历史,写一部《后史记》,但第二年(699年)老父亲陈元敬突然病逝。失官、失意如今又失亲,一连串的打击,让陈子昂就此搁笔。
他在父亲的坟旁筑了一个小草屋,天天守灵,常常放声痛哭。他想起小时候,因为自己不喜欢读书,经常受到父亲责骂的日子,如今这样的场面再有不会有了。他想起自己2次科考失败,在金华山里埋头发奋的时光,还有毁琴买名的豪气,如今这些又有什么用?他想到自己第一次受到武则天召见时的踌躇满志,意气风发,如今却壮志难酬、身陷囹圄,有苦难言。他的哭声传遍了山野,哭的形如枯柴,路过的人无不跟着落泪。
1年后,陈子昂终于修整平静了下来。他想在乡间种种地,采采药,写写文章,过一种与世无争的日子。
然而,一场无形又可怕的阴谋已在悄无声息地酝酿,更加准确地说,有一张大网已经把陈子昂远远罩住,让他插翅难飞。此刻,那张网正在步步收拢收紧。对此,除了浩浩苍天和那个设下阴谋的人,没有一个人知道。
射洪当地的县令名叫段简,是一个贪得无厌的小人。他知道陈家非常富有,于是暗暗罗织罪名,设法去敲诈陈子昂一家。陈子昂不服,但家人怕得罪官府,只得给段县令送了20万缗钱,以求息事宁人。当时的一缗钱,即1000文,20万缗是一笔巨款。段县令却并不满足,随即以行贿罪把陈子昂抓捕入狱。
一个小小的县令为什么要拘捕陈子昂?史学界有不同的说法。有人认为,是段简想通过制造冤狱,讹诈陈家更多的钱财。有人则说,这件事的背后是武三思、武攸宜的势力,他们对陈子昂历来的直言极谏和直斥武攸宜带军无能,早已心生不满,所以要假借段县令之手,害死陈子昂。陈子昂之死,至今是一桩没有破解的冤案和谜案。
在狱中,陈子昂占了一卦,卦成后大惊:“天命不佑吾,殆死乎!”这是天意不肯保佑啊,我很快就要死了!没过多久,他果真死在了狱中,终年42岁离开了尘世。
就这样,一位年少时尚武仗义,好打报不平,18岁幡然醒悟,发奋苦学,连经3次科考才中举,26岁因一篇谏书而受到武则天赏识,正式走上仕途,然而终生不如意的大诗人,英年冤逝。
就这样,一位正直无私、高瞻远瞩、直言谏诤、敢说真话的耿耿直士;一位一生连续上了十多道奏疏,却90%没有被采纳,但他不言放弃,不改风骨,不顾个人安危,一心为国、深有远见、文武双全、胸有良策,在后世永放光芒的政治家,永远离我们而去。
就这样,一位富有才华,更富有一腔报国之志,却怀才不遇,屡遭贬斥;一位大胆摒弃宫体诗的纤丽柔婉之病,倡导有风骨、有兴寄、有真情的一代文宗,化作一阵轻风,魂归苍天大地寂野。在“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独怆然而涕下”的历史长河中,他给后人留下了无数瑰丽的诗篇,也留下了无尽的悲伤、寒凉与哀叹!
陈子昂冤死后,当地百姓悲痛万分,有一万余人自发罢市3天,以抗议段简的官府。没过几天,在一片咒骂声中,段县令无缘无故死了,死后无人收尸。
陈子昂的一生为什么会如此不顺?也许,他的《感遇诗·其三十八》很好地解释了其中的原因。
翡翠巢南海,雄雌珠树林。
何知美人意,骄爱比黄金。
杀身炎州里,委羽玉堂阴。
旖旎光首饰,葳蕤烂锦衾。
岂不在遐远,虞罗忽见寻。
多材信为累,叹息此珍禽。
翡翠鸟栖息于南海之滨,在树林间雌雄相伴,悠然齐飞。哪里会想到,有人早已盯上了它们,因为美人对它们的珍爱不下于黄金。在炎热的南国,翠鸟被杀,它们珍奇的羽毛被拔下来,送到了宫廷里。用翠羽制成的首饰,光彩夺目;用翠羽装饰的被褥,又是那么的柔丽温暖。难道南海还不算遥远吗?可猎人们还是不辞辛苦,长途跋涉,远道追杀而来。这是为什么啊?我想说的是,因为翠鸟太过华美,却反而被才华所累,可叹这珍禽也会遭此厄运!
由物及人,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多材信为累,美人多遭妒。一个品格高洁、才华出众的人,一旦为统治者所垂青,就会被选用为点缀升平的饰物,难免因才华之累而丧生。
具体来说,陈子昂仕途不得志,主要有三个原因:第一、他有原则有底线,不愿意奉承迎合武则天时代的弊政,而是希望国家变得更好。如果他趋炎附势,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不至于遭此厄运。第二、他的政治理想与武则天的统治需要不匹配。陈子昂的愿望是建立以儒家仁义思想为核心的开明政治,希望通过建明堂,兴太学,劝农桑,明冤狱,止干戈,察孝廉,实现国家太平,而武则天是依靠非正常手段上位的,她最关切的却是如何以严刑树威、以施惠拢人,巩固其统治地位。显然,二者是背道而驰的。第三、与武则天的用人原则有关。武则天在执行期间对待人才采取了一套“羁縻政策”,留用,但从不重用,而是利用他们来平衡和牵制各种政治势力,从而达到操纵全局、消除统治危机的目的。陈子昂就是她手中的棋子,一个武周时代的缩影式人物。由此,我们也可以想到,为什么同期的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也是一生命途多舛,不能得志?因为他们生活在一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也许,他们的才华足够用来大有作为,却总是因为受到压抑而不能施展。就这样,陈子昂如他笔下的翡翠鸟一样,42岁冤死红尘。
陈子昂死后,好友卢藏用整理他的遗文,编《陈伯玉集》10卷,流行后世。
陈子昂去世60年后,同样怀才不遇的杜甫来到射洪,亲自凭吊陈子昂,写下“陈公读书台,石柱仄青苔。悲风为我起,激烈伤雄才”的诗句。他游览了子昂读书台后,感慨万千,再叹:“有才继骚雅,哲匠不比肩。公生扬马后,名与日月悬。”他说,陈子昂的才华继承了《诗经》《离騒》的风雅,他虽出生在辞赋家扬雄和司马相如之后,但他的光芒如悬在天空中的日月一样,会永照后世!
不仅如此,在《送梓州李使君之任》诗中,杜甫又特意嘱托一位到梓州做官的李姓朋友说:“遇害陈公殒,于今蜀道怜。君行射洪县,为我一潸然。”朋友,如果您到自己管理的属县射洪去视察时,一定不要忘了代我去祭奠陈子昂,替我大哭一场啊!
李白一生狂放,高力士为他脱靴,杨贵妃为他研墨,唐玄宗为他调羹,没几个人能入他的法眼,但李白看了陈子昂的诗集后,撕毁了以前的作品,称他为诗人中的“凤与麟”。
陈子昂去世70年后,剑南东川节度使鲜于公代表大唐朝廷,在陈子昂墓前立旌德碑,以昭示他在政治、军事、文学上的卓越才华与不朽事功。他是唯一被称为政治家的唐代诗人,也是唯一一位谏文被司马光录入《资治通鉴》的诗人。
其实,除了唐代,后世有许多人对陈子昂都是推崇之至,把他称为“唐诗革新的先驱”、“一代文宗”,甚至是“唐诗之祖”。最后,让我们说说陈子昂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力,以结束本文。
(九)、后世影响
陈子昂存世诗歌不多,只有100多首,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极高,深刻影响了后来的李白、杜甫、白居易、韩愈、欧阳修、朱熹等诗人和大儒。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他是诗歌从初唐走向盛唐辉煌的一个转折性、里程碑式的人物。
陈子昂写过一篇《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里面集中谈了他对改革诗歌的主张和观点。东方虬是陈子昂的朋友,在武则天时期担任左史,故称为“东方左史虬”。东方虬写有一篇《咏孤桐篇》,陈子昂为此作了序和评论,即《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我们先看看原文:
东方公足下: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一昨于解三处,见明公《咏孤桐篇》,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遂用洗心饰视,发挥幽郁。不图正始之音复睹于兹,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解君云:“张茂先、何敬祖,东方生与其比肩。仆亦以为知言也。故感叹雅制,作《修竹诗》一首,当有知音以传示之。”
这篇序文只有300多字,却成了陈子昂倡导诗歌革新的理论纲领,核心观点如下:
1、指出初唐文风存在两大弊病。初唐诗歌延续了南北朝时期齐、梁宫廷诗的奢靡文风。第一、在形式上,彩丽竞繁,华而不实。人们都极力追求华丽的辞藻,句子的工整对仗,声律上的平仄押韵。由于过于注重这些外在的形式,结果忽视了内在的思想感情,变得华而不实。第二、在内容上,兴寄都绝,逶迤颓靡。当今的诗歌风雅不在,风骨不存,用比兴手法来寄托情志的优良传统全没了,成了不接地气的靡靡之音,成了病诗。这种文风的败坏,从西晋到现在已经有500年了。若不改革,我们的诗歌就要衰落了。
2、开出改革诗风的两道“药方”。第一、要回归“汉魏风骨”,诗里要灌注作者的思想和真感情,重新恢复魏晋时期的刚健风骨,要气概慷慨,高昂刚健。第二、要有风雅兴寄,运用比兴手法,把健康的内容与生动的语言统一起来,寄托希望,富于理想,突出诗歌的精神气韵和辞文的统一之美。
3、表明了自己的诗歌审美观: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诗歌要健康充实,气势飞动,音调和感情也要抑扬起伏,清晰简练,像掷在地上发出钟磬般的清音一样美。
陈子昂率先实践了这一理论主张,他的贡献如下:
1、成为诗歌革新的一面旗帜。南北朝时期有两个理论家:刘勰和钟嵘,他们是最早反对齐、梁时期宫廷诗重形式、求华丽、脱离现实之病的人。他们的思想很进步,但在社会上并没能得到推广和落地。真正举起革新大旗,让诗风发生转折的,应该说是从陈子昂开始的。他从理论走向大胆又彻底的实践,一扫六朝颓风,开辟了唐诗的新疆域,从而成为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
2、是点亮中国诗歌走向盛唐气象的一盏指路明灯。在陈子昂之前,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就提出了要改造宫体诗,重回刚健风骨的口号,但执行的并不彻底。陈子昂最大的贡献是,态度坚决,力行到位,更强调诗歌的社会现实意义,他的诗风几乎影响了之后所有的唐代大诗人。李白和杜甫的七言,王维和孟浩然的五言,高适和岑参的歌行,接踵而起,唐诗进入了全面鼎盛阶段。故而,陈子昂获得了“唐诗革新的先驱”,甚至是“唐诗之祖”的称号。
3、一代文宗、诗骨。我们仔细对比会发现,陈子昂的诗非常敦厚质朴有力,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一点浮夸的色调,许多诗都不对仗也不押韵,但并不影响它的美。为什么?因为他把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人生情怀都融入了诗里。读他的诗,我们无不感到一股刚直不阿的正气,这种气势就是他身上闪烁着初唐其他诗人少有的忠、义、豪、侠的人格精神。言为心声,诗歌就是人格精神的再现,所以“风骨峥嵘,苍劲有力”成了陈诗的最大特点,这也是他被后人称为“诗骨”的一个核心原因。
陈子昂为什么还会被誉为“一代文宗”?除了诗歌,他在散文革新上也是有功绩的。他的那些对策、奏疏,时而骈体,时而散体,时而又骈散相间,言简意赅,练达平实,可以说开了“古文运动"的先声,体现出除旧布新的探索精神。所以,韩愈(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称赞说:“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意思是说,当朝的大文章,是从陈子昂开始发生转折和跨跃的。陈子昂离世后,累计得到了后面历朝历代130多位大家的高度肯定,对于他的文宗地位,从没人质疑过。这就是陈子昂的历史影响力。
最后,让我们以金代元好问对陈子昂的评价结束本文,并向这位在文学上拨乱反正的勇士,在政治上匡时扶乱的直士,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沈宋横驰翰墨场,风流初不废齐梁。
论功若准平吴例,合著黄金铸子昂。
沈佺期和宋之问,在武则天时代驰骋在初唐的诗坛墨场,文彩风流,却没有尽废齐梁的靡丽柔婉之风。如何评价陈子昂的历史贡献呢?若是效仿越王勾践平定吴国来论功行赏,我觉得,是应该给陈子昂铸造一个金像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