皓首穷茶-陆羽传

作者: pixiu小品文 | 来源:发表于2021-12-24 19:26 被阅读0次

      -PIXIU/小品文

      古来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人生又有八雅:琴棋书画,诗酒花茶。可见,茶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茶是几千年中国传统文化的风雅代表。

      那么,是谁把中国的茶文化提到空前高度的呢?茶圣陆羽。

      陆羽,字鸿渐,唐代复州竟陵人,一名疾,字季疵,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又号“茶山御史”。陆羽是一个弃婴,从小被龙盖寺的老禅师收养,因不愿削发为僧,12岁逃出寺院,穷其一生在江南各地寻茶鉴水,48岁时完成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后来,皇帝请他进宫做太子的老师,受到婉言谢绝。他的一生如闲云野鹤一般,终日醉心于深山林野、水木琴书、渔歌唱赋之间,直到年老头白,72岁仙逝,被后人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

      我们知道,李白被称为诗仙、杜甫是诗圣、吴道子为画圣,还有医圣张仲景、药圣李时珍、医神华佗、书圣王羲之。而一个人能被同时获得“圣、仙、神”三大顶级荣誉的,古来少有,这就是陆羽在茶学界的地位。

      其实,他不单是茶学家,还是一个文学家、诗人、地理学家和方志家,擅长书法、园林建筑和文物鉴赏。纵观陆羽的一生,似僧非僧、似道非道,却是一个集儒释道为一家、活得甚是逍遥的隐士。下面,让我们一起踏着历史的尘烟,回到唐代,看看陆羽的一生到底有多么的传奇与神圣。

      一、耻从削发(12岁之前)

      公元733年(唐开元21年),深秋的一个清晨,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市),霜染林木,秋寒阵阵。龙盖寺的智积禅师路过西湖边的一座小石桥,忽闻桥下群雁喧集。走近一看,见一群大雁正用翅膀护卫着一个男婴。婴童冻得瑟瑟发抖,禅师便把他抱回寺中收养。

      这个孩子叫什么名字?他的父母是谁?无人知晓。老禅师用《易经》占卜,得“渐”卦:“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意思是说,鸿雁飞于天空,羽翼翩翩,雁阵齐整,四方皆为通途。于是,给孩子定为姓“陆”,取名羽,字鸿渐,这就是陆羽名字的由来。

      接着,禅师把孩子送到了好友李公家,托其夫人哺育。李家又给婴儿取名疾,呼为季疵。数年后,李公一家离开竟陵,回到了江南老家,陆羽也被接回寺院。

      从此,智积禅师亲自教陆羽读书识字、学佛法、习茶艺。陆羽的悟性极高,很快煮得一手好茶,连积公都非陆羽泡的茶不饮,这为陆羽日后走上茶学之路埋下了伏笔。同时,老禅师也暗暗打下主意,准备让这个茶童将来入佛门,继承自己的衣钵。

      陆羽9岁时,已能写文章,有独立见解,也开始背离师傅的愿望。有一天,积公又催他苦学佛籍,陆羽却说了一段让师傅大失所望的话:“终鲜兄弟,无复后嗣,染衣削发,号为释氏,使儒者闻之,得称为孝乎?羽将校孔氏之文,可乎?”意思是说,“我本是一个孤儿,没有兄弟也没有后代。常言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如果我穿上僧衣,剃了发,号称为和尚,让儒家的人听到还能称之为孝吗?我想接受孔子的学说,行吗?”

      积公坚持自己的愿望不变,陆羽决定弃佛从儒的愿望也不动摇,二人争执不下,最后积公一声长叹:“善哉!子为孝,殊不知西方之道,其名大矣。”你想当孝子,这是好事啊!但你根本不懂得西方佛门之道,那里边的学问可大着呢!

      我们知道,积公既是陆羽的救命恩人,也是启蒙老师,如再造父母一般对他十分偏爱。如今,陆羽想弃佛改儒,耻从削发,师傅肯定非常寒心。

      怎么办?为了矫正过去的错爱,积公开始用贱务去鞭策和锤炼陆羽,让他“扫寺地、洁僧厕、践泥圬墙(脚踩湿泥修抹墙壁)、负瓦施屋(背瓦片盖屋子)、牧牛一百二十蹄(放牛三十头)”,试图让陆羽回心转意。

      小陆羽并不屈服,反而对儒学愈加喜爱。当时,竟陵一带没有纸,陆羽放牧时就用竹枝在牛背上写字,勤学不辍。有一天,他得了汉代文学家张衡的《南都赋》,然后危坐展卷,仿青衿小儿,有模有样地高声朗读起来,一会儿是什么“于显乐都,既丽且康;陪京之南,居汉之阳”,一会儿又是什么“割周楚之丰壤,跨荆豫而为疆;体爽垲以闲敞,纷郁郁其难详”。

      陆羽念的对吗?这么小的孩子能理解其中的高深含义吗?其实,他一个字也不认识,只是学着小学生的样子,动动嘴巴而已。毫无疑问,这也是喜爱文学的种子潜藏在陆羽天性里的一种初露。

      积公知道了这件事,唯恐陆羽执迷不悟,离佛家的教义一天比一天远。于是又把陆羽封闭在寺院里,让他每天修剪芜草,还派年龄大的徒弟天天看管着。

       陆羽有时候正在剪草,忽然变得神情恍惚,呆呆地不干活。其实,他又在心里琢磨着书上的文字,入了境。看管的人以为他懒,不愿意干活儿,就用鞭子抽打他的后背。陆羽感叹说:“岁月往矣,奈何不知书”。时光在一天一天地流逝,可我一点儿也不理解书里说的东西,多么可怕!

       就这样,他常常独自呜咽,不能自禁。看管的人觉得陆羽这是不服气,怀恨在心,故意不想干活,又鞭其背,直到鞭子折断。有一天,陆羽实在无法忍受这样的日子,趁人不备,逃出寺院。这一年,他12岁。

      没有父母,没有家,如今又离开了龙盖寺这个唯一的生存之所,去哪里呢?陆羽自己也不知道。

      二、伶正之师(12-14岁)

      陆羽起初在竟陵一带流浪,后来被杂戏班子收留。在戏班子里,他能做什么呢?当了丑角,“以身为伶正,弄木人、假吏、藏珠之戏”,这个角色相当于现今的木偶戏和独脚戏,多以插科打浑、滑稽纵辨为主,一人扮演多个角色。

      千万不要以为陆羽干不好,他不但戏演的好,还很快当了伶正(戏班子的主角)。为什么?因为他虽“有仲宣、孟阳之貌陋;相如、子云之口吃”,却为人多才善辩,风趣诙谐。一个说话结巴、相貌丑陋的孩子在演戏上反而成了特长。

      陆羽的年龄只有十二三岁,却方口谔谔,坐能谐谑,很快又升为众人的小老师(伶正之师),编演参军戏,还写出笑话书《谑谈》三卷。可见陆羽天生有极高的领悟能力和文学天赋,后文我们还会介绍。其实,他在以《茶经》传世之前,是以一个文学家的身份而闻名四方的。

      不久,智积禅师追至戏班子,陆羽坚决不回寺院。积公大叹:“想你佛道丧失,真可惜啊!好在我弟子众多,现在就顺从你的愿望,允许一时学习佛典以外的知识吧。”很明显,积公作了让步和宽容,但他是多么的无奈。

      师傅走后,陆羽沉思着一个重大问题:“难道我要一辈子拳打脚踢,当一个小丑,只为混口饭吃吗?”

      三、两遇贵人(14-22岁)

      吉人自有天助。如果说智积禅师是陆羽人生中的第一贵人和救命恩人,那么很快他将再遇两位贵人,两位足以改变自己一生走向的伯乐。

      第一位是竟陵太守李齐物(?-761)。李大人不是普普通通的地方官,而是根正苗红的皇亲国戚,其祖父李神通是唐高祖李渊的堂兄弟。李齐物为人正直,任河南尹(地区长官)时,治理有方,多有政绩。后来遭到奸相李林甫陷害,于天宝5年(746年)被贬竟陵。他非常喜欢有才华的人,一生唯才是举,在怀州当刺史时,曾把家贫如洗的高尚推荐到京师,并助钱三万;还帮助过后来成为工部尚书的崔衍。这就是李齐物的为人。

      他被贬竟陵这一年,陆羽正好14岁。如果陆羽没有遇到这位伯乐,他的人生天花板也不会就此打开。

      有一天,州人聚饮于沧浪之滨,请戏班子演出。李太守见到陆羽后,一眼就相中了这个聪明有趣的孩子,觉得他极不平常。表演结束后,握着小陆羽的手,抚背赞叹,亲授诗集。尤其是得知陆羽的身世后,变得怜爱有加,“这么一个有潜质的好孩子,咋能流落成戏子呢,岂不误了终生!”于是又马上修书一封,把陆羽推荐到了火门山(今湖北天门山)邹夫子那里求学。

      邹夫子是一位隐士,在家开馆办学,颇有名望。陆羽像一只得了水的小鱼,从此跟随老师开始如饥似渴地学经史、攻儒典、明政礼,还撰出《君臣契》三卷。除此之外,闲暇时他还常常与其它学子一起到山里采茶,在坪径上吟诗诵文,惊起山中鸟儿翻飞;傍晚,当邹夫子的琴声回荡在山野云雾里时,他又为老师献上了自己亲手烹煮的茶。

      6年后,陆羽学业已成,20岁下山归来。这个时候,李太守的贬官生涯也随着李林甫倒台而结束,被调回朝廷。这段求学经历让陆羽摇身一变,由一个流浪儿变成了文采斐然的翩翩君子,这对他后面有能力钻研学问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这就是一位受贬的皇亲国戚对陆羽的恩情,这份恩情还延及了两代人。晚年,陆羽受李齐物之子李复(时任岭南节度使)的邀请,还到广州隐居过。这是后话,我们暂先按下不表。

      李太守刚走,竟陵又来了一位新长官。他就是陆羽的另外一位贵人-竟陵司马崔国辅。

      崔国辅,开元14年(726年)的进士,和孟浩然、李白的关系很好。天宝11年(752年),因近亲王鉷谋反案而受到株连,由礼部员外郎贬为竟陵司马(掌管军务)。

      崔国辅与陆羽一见面,就结为忘年交。为什么?因为崔国辅不但是一位高官,还是著名的诗人,喜欢文学,且对茶学深有研究。他的五言绝句独标一格,深有南朝乐府民歌的遗风。从此,这一老一少、一官一民经常结伴出游,直到3年后崔国辅离开。

      3年来,二人常常谑谈永日,如形随影,或品茶鉴水,或唱和诗词,他们还有诗歌合集流传于民间(可惜佚失)。后来,这种高情雅意被载入《唐才子传》,成千古美谈。当然,陆羽也从崔国辅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学问大有长进。

      754年(天宝13年)春,在崔国辅的支助下,陆羽开始越巴山,临夷水,前往汉水、长江和淮河流域的茶区考察,足迹远涉四川彭州、蜀州、雅州、泸州、汉州、绵州、眉州、渝州、归州等地。一路伐枝掇茶,详细记录,回来后和崔国辅交流探讨什么地方的茶叶好,什么地方的泉水妙,哪里的茶配哪里的泉最佳,并着手整理考察结果。这次外出,可以视为陆羽正式步入茶事实践,将来著出《茶经》的前奏。此前,他所有的爱好与事茶行为,也许仅仅是发生质变前的一个量的积累。

       755年(天宝14年),崔国辅调离竟陵。临别时,赠陆羽白驴一头、乌犎一头(领肉隆起的黑野牛)、文槐书函一枚。他说:“这牛,是襄阳太守送给我的,适合长途骑坐。文槐书函是黄门侍郎卢怀慎的故物,便于出游时携带资料。我十分珍惜它们,现在送给你,算是你我知遇一场的纪念吧!”

      就这样,一位人格品性纯厚、文学底韵浓厚、能够慧眼识才的受贬官员,或者说是一位给了孤儿陆羽无限温暖的恩人、伯乐和老伙伴,离开了竟陵。3年来,二人志趣相投、对诗品茶、酬唱往还的情景,今后再也不会有了。想到这一切,23岁的陆羽泪如雨下。

      看到此处,我们不禁要问,陆羽貌丑口吃,一无所有,小小年纪为什么会有一连串的高官贵人愿意提携他、帮助他呢?

          也许,有人会说这是因为陆羽天生会来事。难道仅仅是会来事这么简单吗?然而,我们更愿意这样说:“貌丑口吃,难掩一个人的才志!陆羽不仅为人真诚纯厚,会来事,而且还非常有才学和志气。”这就是陆羽的人格魅力。

      其实,当下的陆羽只是真容初露、魅力刚刚初现。后面,他还会结交更多的好友贵人,其才情也会得到更加充分的展露。

      四、悲走江湖(23-24岁)

      当陆羽还在为崔国辅离开竟陵而郁郁寡欢、伤心失落之时,这一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安禄山的军队很快逼近都城长安,唐玄宗逃往四川,天下大乱。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面对山河破碎、国家混乱、百姓流离失所的局面,陆羽怀着激愤写下《四悲诗》:

       欲悲天失纲,胡尘蔽上苍;

      欲悲地失常,烽烟纵虎狼;

      欲悲民失所,被驱若犬羊;

      悲盈五湖山失色,梦魂和泪绕西江。

       陆羽有感于当时的社会现实,悲天、悲地、悲民生,更悲家国天下,表现出一腔爱国忧民的赤子情怀。

      为了躲避战乱,当时淮河一带的人纷纷渡过长江去逃荒。第2年,陆羽也加入了难民队伍,是年24岁。他沿长江东下,一路逃荒,一路考察,且行且居,走走停停,先后走遍了长江中下游和太湖、淮河流域32个州郡的茶园和名泉。直到25岁,来到浙江吴兴(今浙江湖州),才找到最后的落脚地。

      吴兴,位于太湖南岸,历史悠久,文化底韵深厚,是中国丝绸文化的发源地、中国书画文化的集聚地(“文房四宝”之首的湖笔就诞生于此),更是一片产茶盛地。因夏王杼巡猎于此,曾名“杼山”,成为中国茶文化的圣地。发源于天目山的东、西苕溪,在吴兴境内汇合后得名霅[zhà]溪,然后一路奔流,注入太湖。这里山清水秀,地杰人灵,让吴兴成为陆羽一生度过的时光最长的地方。

      在这里,陆羽不但遇到了人生中最重要的朋友—诗僧皎然,而且深深地爱上了这片土地。从此,他定居下来,以吴兴为根据地,足迹踏遍了整个江南茶区,历时40余年,走遍大江南北,最远到达沿海的福建茶区和广东茶区。

      在这里,他28岁写出《茶经》初稿,又经过20年的修改完善,48岁时不朽典籍《茶经》正式面世。不仅如此,还留下大量的诗文、地方志、表谱、人物传记,被后世尊为“湖州修志的开山祖师”。

      在这里,他心怀大自然和茶事,更心怀天下,以开放浑厚博大的心胸,创出惊人的交友记录,累计结交文人、贤士、僧人、道士高达60余人。在他的朋友圈里,不乏大书法家颜真卿、怀素;诗人皇甫冉、皇甫曾、戴叔伦、孟郊;僧人皎然、灵澈、张志和、女道士李季兰等重磅友人,交友范围遍及儒释道三大领域。

      在这里,他和友人们终日醉心于水木琴书、渔歌唱和之间,以颜真卿为核心,创出兴盛一时的“苕霅”意象,成为孕育“吴中诗派”的先导,让吴兴又成为中国的隐逸文化之乡。这在历史上也是一个罕见而令人神往的传奇。

      在吴兴,陆羽先后换了三处居所:初居妙喜寺,后隐于苕溪草堂,最后在颜真卿的支助下,建了青塘别业。接下来,让我们以这三个地点为中心,看看陆羽的朋友圈与生活轨迹,说说他撰写《茶经》的过程,还有他与友人们品茶赏水、联诗作文、渔歌唱和于苕溪之滨的故事。

      五、苕溪隐者(24-29岁)

      陆羽逃荒来到江南后,首先结识了无锡县尉皇甫冉。皇甫冉是状元出身,当时的名士,为陆羽提供了许多无私的帮助。他的弟弟皇甫曾也是一位进士,工诗,与哥哥皇甫冉的名望不相上下。陆羽很快和皇甫兄弟结为莫逆之交。

      经皇甫冉引见,陆羽认识了皎然和尚。从此,皎然成为陆羽一生中最重要的朋友,这份感情绵延了40多年,直到皎然去世。

      皎然(约720-约803),俗姓谢,是山水诗派鼻祖谢灵运的十世孙。天宝年间受戒,出家当了和尚。他对文学、佛学、茶学深有造诣,文章清丽,尤喜饮茶作诗,与诗僧齐已、贯休齐名,均为江东名僧。我们知道,陆羽从小当过僧童,受过佛门熏陶,骨子里又极喜茶学和文学,这与皎然的喜好恰恰相仿。因此,二人一见面大有一见如故,相见恨晚之意,马上结为“缁素之交”。

      什么是“缁素之交”呢?缁和素分别代表着僧和俗,因僧人衣缁(黑色),俗众服素(白色),又皎然比陆羽年长13岁,故二人的友谊被称为“缁素忘年之交”。

      757年(至德2年)春,陆羽受邀来到吴兴,与皎然、灵彻三人一起住在了杼山妙喜寺。从这时起,陆羽才算结束在战乱中逃荒流浪的日子,有了暂时的居所。

      灵澈也是一位享誉当时的诗僧,三人每天品茶论道、谈禅说经、唱和诗文。就是在这里,陆羽找到了自己毕生的梦想,萌生出撰写一部茶学专著的愿望,但住在寺庙里终久不是长远之计。

      3年后,即760年(上元元年),皎然帮陆羽在苕溪之滨建了一个草屋,这就是流芳后世的“苕溪草堂”。从此,陆羽开始了"闭门著书,不杂非类,名僧高士,谭宴永日"的隐居生活。因为山上有桑苎亭,故自号“桑苎翁”。这一年,陆羽28岁。

      在隐居期间,为了安心写《茶经》,不是志同道合的朋友,陆羽一概谢绝,只与当时的名僧、隐士们交流。

      他常常驾着一只小船往来于山寺之间,随身只带一条纱巾、一双藤鞋、一件短布衣、一条短裤,独自一人走在山野中。诵佛经,吟古诗,用竹杖击打林木,手弄流水,流连忘返。一大早出门,直到天黑,游兴尽了,才哭着回去。人们都在传说“陆先生,大概是楚狂接舆的化身吧!”这就是陆羽沉醉于茶学研究的情形。

      我们常说,实践出真知,意思是说,不要坐在家里若思冥想,闭门造车,要理论联系实际,多去实践中调查研究,这样写出的东西才务实,不是空谈。

      陆羽很早就知道了这个道理,经常是身披短褐,脚着芒鞋,逢山驻马采茶,遇泉下鞍品水,搜集了大量与茶叶的种植、采摘、加工、制作相关的第一手资料。他撰写《茶经》的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根据早年的耳闻目睹和考察理解,完成初稿。第二阶段是进行大量的实地调研,从中发掘真知,修改完善作品。第三阶段是从实践再次回到理论,以更高的层次和角度去归纳提纯,让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直到著作正式定稿。完成这个过程,足足耗费了陆羽20年的心血。

      接下来,让我们看一下陆羽为了写好《茶经》,起早贪黑、不怕苦累,表现出的专心专业专注劲儿。

          有一次,他去升州(今江苏南京)考察,寄居在栖霞寺。好友皇甫冉写下《送陆鸿渐栖霞寺采茶》诗,充分反映了陆羽攀悬崖、登峭壁、深入山林、风餐露宿的生动场景。

      采茶非采菉,远远上层崖。

      布叶春风暖,盈筐白日斜。

      旧知山寺路,时宿野人家。

      借问王孙草,何时泛碗花。

      还有一次,陆羽在常州、丹阳一带寓居考察。皎然去看望陆羽,发现他不在家,随兴写下著名的感怀诗《往丹阳寻陆处士不遇》:

      叩关一日不见人,绕屋寒花笑相向。

      寒花寂寂遍荒阡,柳色萧萧愁暮蝉。

      行人无数不相识,独立云阳古驿边。

      凤翅山中思本寺,鱼竿村口望归船。

       “我敲了一天的门,来了好几次,也不见你的影子,知道你已经外出整整一天了。此刻,夜暮即将降临,你那简陋的茅屋空空如也,唯有秋蝉在萧萧柳色里愁苦地嘶鸣。近有绕屋的寒花,远有阡陌外的寒花,它们正丛丛簇簇迎着深秋的晚风摇动。行人无数不相识,独立云阳古驿边。我大老远从吴兴赶过来看望你,路上的行人无数,我却一个也不认识。站在这陌生的斜阳古驿边,看到打渔的人也回来了,独不见你,我的心情是多么的失落和怅惘!我的老朋友,你一定要照顾好自己啊!”

      从这首诗中,我们无疑能感到陆羽为了写《茶经》而付出的日夜艰辛。除此之处,难道没感受到皎然对陆羽的一片深情厚意吗?

      功夫不负有心人。陆羽从28岁动笔,不辞劳苦,当年就完成了《茶经》三卷的初稿。

          紧接着第二年,又写出《陆文学自传》,回顾了自己的前半生,并公布了最近5年里撰写的其它文字:《源解》三十卷、《江表四姓谱》八卷、《南北人物志》十卷、《吴兴历官记》三卷、《湖州刺史记》一卷、《占梦》三卷。这些书平时都收藏在一个粗布袋内。

      六、璞玉精琢(30-48岁)

      正如璞玉需要细细打磨,才能成为精品一样,陆羽对《茶经》的初稿同样不忘时时修改润色。公元763年,持续8年的“安史之乱”终于平定,陆羽对《茶经》作了一次集中修订。

       这一年,他还亲自设计了煮茶的风炉,把平定“安史之乱”的事铸在鼎上,以表明茶人以天下太平为乐的胸怀。

          渐渐地,陆羽的名声在民间流传开来。当时,有卖茶的商家用泥烧成陆羽之形,号曰“陆鸿渐",不出售,只赠送。但有一个条件,必须买够十件瓷器,才送一个“陆鸿渐"。当店家的生意不好时,还会用茶水浇灌“陆鸿渐",祈福时运反转。很明显,陆羽此刻已成了业内公认的专家和转运仙。

      31岁这一年,陆羽受常州刺史李栖筠邀请,到义兴研究向朝廷进献贡茶事宜。据《义兴重修茶舍记》记载:当时,这位刺史正为完不成“阳羡贡茶”而发愁,适逢一个山僧送来顾渚山产的茶叶。“野人陆羽认为,此茶芳香甘辣,冠于他境,可荐于上。栖筠从之,始进万两,此其滥觞也。”滥觞的本义是说江河发源的地方水很浅,只能浮起酒杯,后来比喻事物的起源和发端。

      这就是义兴顾渚山茶,经陆羽鉴定后,成为贡茶的起源。在这段文字里,陆羽被称为“野人”,体现了他爬山涉水、远上层崖、不重装扮、只为辨茶鉴水的忘我劲儿。

      为确保贡茶不出问题,陆羽还住下来,在顾渚山亲自种了一片茶园,参与贡茶的制作,并将顾渚山茶命名为“紫笋茶”,评为天下第一。是年,陆羽仅31岁。

      陆羽有了这么高的技艺和名气,是不是《茶经》也可以正式出炉了?非也。后面发生了一件非常不好的事,让陆羽的心灵深受打击。

      766年(永泰2年),御史大夫李季卿代表皇帝视察江南,来到临淮县馆,听说有一个叫伯熊的人十分擅茶,于是召他前来展示。只见伯熊穿着崭新的黄被衫,头戴乌纱帽,把自己打扮的非常庄重又有品位的来了。“手执茶器,口通茶名,区分指点。”他把茶器一件一件摆好,说着这个茶哪里哪里好,有什么独到之处;那个茶应该怎样怎样喝,不要那样那样弄,否则……行云流水般地展示了一通,整个场面显得极为高雅和神圣,令在场的官员惊叹不已。

      李大人来到江边,又听人说陆羽的茶技更是闻名天下,于是也请他来展示。轮到陆羽会怎么样呢?只见他又矮又黑,“身被野服,随茶具而入”,表演顺序和伯熊一样,并没看出任何的新意和更擅茶。这位御史有点鄙视陆羽,觉得他“出身微贱,和一个满身土气的茶农没有多大差别,哪有传说的那么神乎其神?”于是叫奴仆取了三十文钱,酬煎茶博士(指专精某种技艺的人)。就这样,像打发叫花子一样,把陆羽打发走了。

      陆羽觉得受到了莫大的羞辱,回家后,愤而著《毁茶论》。事后,陆羽又方然醒悟,反思自己确实有失风度与礼仪,发誓今后不光要研究好茶好泉,还要注意在器具、装束、举止、茶道、茶礼和雅文化等方面上功夫。这件事并不是坏事,为后来《茶经》再次进行重大修订补充,从而让著作走向系统化、专业化、文化品味的提升上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就这样,陆羽的茶学思想,也从另一个高度得到了扩展和升华。

      大历4年(769年),皇甫冉推荐陆羽到越州考察。在途中,陆羽听说皇甫冉在丹阳病重,又特意绕行数百里,来看望老友。

          皇甫冉甚是感动,握着陆羽的手,嘱托他“要注意身体,到了越州,我的朋友鲍防会给你提供衣食之地,请不要担心。就住在他那里吧,你和他也会成为好友的。可惜我如今重病绕身,不能陪你。明早,你就早早出发吧!”在病榻之上,皇甫冉赠诗《送陆鸿渐赴越》一首:

      行随新树深,梦隔重江远。

      迢递风日间,苍茫洲渚晚。

      “亲爱的朋友,为了写《茶经》,如今你又将远赴那茶木葱茏的深山里,你我隔着重重江河,实在是太远了,只能在梦中相见。我仿佛已经看到了那个熟悉的身影,在遥远的异乡遭受着风吹雨淋。黄昏时分,当你置身于越州沙渚的茫茫云霞里时,猜想你在那里考察一定取得了新的收获,我会为你感到由衷地高兴。”

      就在写下这首诗的第2年,皇甫冉病逝丹阳,54岁离世。这是陆羽做梦也没有想到的。

      皇甫冉自小聪颖好学,10岁已能写文章,后来考中状元,性情高洁,文采斐然,才华横溢,深受张九龄器重。他是陆羽从老家竟陵逃荒来到江南后遇见的第一个好友。皇甫冉不仅收留了陆羽,这么多年不知给了陆羽多少帮助。有一次,陆羽去天目山考察,皇甫曾还亲自当向导,写下“幽期山寺远,野饭石泉清。寂寂燃灯火,相思一磬声”的诗句。这次陆羽赴越地考察,并能结识鲍防(后来升任礼部侍郎,封东海郡公),就是皇甫冉的功劳。

      如今,斯人已去,恩情难报,怎么不叫人伤心难过!陆羽发誓一定不让好友失望,从此对茶学研究变得更加专注。

      大历七年(772年),在陆羽完成《茶经》初稿的第11年,他又迎来了一位重磅级的良师益友—颜真卿。颜真卿来到湖州,成了陆羽的父母官。颜真卿在湖州任刺史的5年里,不但是陆羽文采飞逸、才情大放、最为快乐幸福的5年,也是《茶经》迎来又一次重大修改、日臻完善成熟的5年。

      在许多人的印象中,可能只知道颜真卿是一个大书法家,其实他还是一位正直大度、有责任敢担当、浩气凛凛的军事家和政治家。

       颜真卿(709-784),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最大的特点:第一、为人正直,有才气。25岁进士及第,历任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后因得罪权臣杨国忠,被贬为平原太守,世称“颜平原”。除了政绩卓越之外,他还善诗文,一生著有《韵海镜源》《礼乐集》《吴兴集》《庐陵集》《临川集》等大量文章。第二、刚直不阿,忠良爱国。颜真卿曾弹劾武部侍郎崔漪醉酒上朝,谏议大夫李可忌朝会不肃,这两位官员最后都因弹劾而遭贬,唐肃宗称赞他是名儒,深达礼体。安史之乱期间,颜真卿挺身而出,率义军对抗叛军,一度光复河北。唐代宗时,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人称“颜鲁公”。784年(兴元元年),李希烈反叛,颜真卿被朝廷委派晓谕叛将时,凛然拒贼,不幸被缢杀,77岁为国捐躯。遇害后,三军痛哭,追赠司徒,谥号“文忠”。第三、书法精妙,留芳后世。他的正楷端庄雄伟,行书气势遒劲,后人把颜真卿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颜真卿的书法初学褚遂良,后学草圣张旭(让狂草艺术在盛唐达到高峰的人),独创“颜体”,对后世影响极大,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又与柳公权并称为“颜筋柳骨”。

      颜真卿出任湖州时,年已64岁。到任1年后,他拿出自己的俸禄,开始组织编修巨著《韵海镜源》,第二年春编成,献给朝廷,成为后世韵府类书之鼻祖,这就是颜真卿在中华文化传播上的贡献。《韵海镜源》写了什么?它是一部集文字与音韵学于一体的巨著,规模大到足有360卷。当时,参与编撰的江东名士多达50余人,其中陆羽位列第三,足见他在古汉字和音韵学方面的高深造诣。

      颜真卿为人真诚大度,从不掩饰他对陆羽的喜爱和倚重。在该书即将完成前一年,为了答谢陆羽,特意在妙喜寺旁建了一个茶亭,因落成时正值“癸丑岁(大历八年)、癸卯月、癸亥日”,故被命名为“三癸亭”。茶亭由陆羽亲自设计建造,颜真卿题匾额,皎然赋诗,故又被称为“三绝”,一时传为佳话。

      不仅如此,颜真卿还在青塘村为陆羽建了青塘别业,让陆羽告别了简陋的茅草屋,从四处流浪、飘忽不定的生涯彻底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活环境。新宅建成后,好友李萼、皎然、权德舆等前来祝贺,皎然赋诗一首《同李侍御萼李判官集陆处士羽新宅》:

      身关白云多,门占春山尽。

      最赏无事心,篱边钓溪近。

      后来有一次,皎然来看望老友,写下《寻陆鸿渐不遇》: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时每日斜。”

          诗中说的就是青塘别业既近城市(带郭),又临农村(桑麻)的优美环境。“报道山中去,归时每日斜。”从侧面反映出陆羽每天深入山野、早出晚归的忙碌状态。

      从立亭、修书、建舍三件事看,颜真卿对陆羽的才华极为赏识,这样也让陆羽的名气越来越大。

       颜真卿的另外一个文化贡献是,借编书之机,聚集了一大批文人雅士,形成了当时除首都长安之外的又一个文学活动中心-“湖州文人集团”。据考证,在湖州,与颜真卿交往的文士多达85人。颜真卿干脆把编辑班子从州学搬到了妙喜寺,与众友人经常在这里讨论诗文,举办茶会、宴游、联唱等活动。

      高树多凉吹,疏蝉足断声。--杨凭

      已催居客感,更使别人惊。--杨凝

      晚夏犹知急,新秋别有情。--权器

      危湍和不似,细管学难成。 --陆羽

      当斅附金重,无贪曜火明。 --颜真卿

      青松四面落,白发一重生。--耿湋

      向夕音弥厉,迎风翼更轻。 --乔(失姓)

      单嘶出迥树,馀响思空城。 --裴幼清

      嘒唳松间坐,萧寥竹里行。 --伯成(失姓)

      如何长饮露,高洁未能名。--皎然

      上面的联句诗就是友人们在清风明月下,纵情山水、酬还往来、渔歌唱和情形。什么叫联句诗呢?它是古代作诗的一种方式,由两人或多人共同创作,每人一句或数句,联成一篇,要求句句押韵。这些活动孕育了后来以联句为独特创作形式的“吴中诗派”。

      可惜,5年后(777年),颜真卿离开了湖州,还归长安时已经69岁高龄。后来,陆羽还特意去都城看望了这位德高望重、受人爱戴的高官厚友。

      此次编修《韵海镜源》,也让陆羽结识了许多的江东高僧名士,自己的学识、视野、思想品味和文化高度也得到进一步提升。特别是他借参与编书之机,博览群书,搜集了许多茶事文献和地方史料,对《茶经》作了一次重大的修改补充。

      接下来,让我们介绍一下陆羽的朋友圈,看看这些人的才华到底有多高,或者说看看陆羽的朋友圈是多么的厚重而富有诗意,借此感受一下《茶经》背后隐藏的文化底韵,还有一代茶圣陆羽的人格品质、文学才情和足以让后人敬仰的理由。

      七、陆羽的朋友圈

      1、刘长卿(718-790):诗人,天宝年间进士,没等揭榜,安史之乱爆发,历任监察御史、转运史判官等。因刚直犯上,两度受贬,官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长于五言诗,自称“五言长城”,多写幽寒孤寂之境。

          如果您不知道刘长卿的才气,想想我们小时候学的诗句:“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这篇入选教材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就是刘长卿的名作。

      757年(至德2年)春,刘长卿(时任淮西鄂岳转运史留后)等朋友为陆羽至茅山饯行时,写下《送陆羽之茅山,寄李延陵》诗,对陆羽置身山野、不为名利的高洁品质极为赞赏。

      延陵衰草遍,有路问茅山。

      鸡犬驱将去,烟霞拟不还。

      新家彭泽县,旧国穆陵关。

      处处逃名姓,无名亦是闲。

      2、戴叔伦(约732-约789):诗人,润州金坛(今江苏常州)人,曾任新城令、东阳令、抚州刺史、容管经略使,晚年作了道士。主张“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对宋明以后的神韵派和性灵派产生过较大影响。

      戴叔伦任东阳县令期间,也是陆羽的常客,他们经常一起访问茶区,品水烹茶。戴叔伦曾遭同僚陷害,后来冤案昭雪,陆羽特作诗三首相庆,可见陆羽是一个正直正义,绝非阳奉阴违之人。

      陆羽晚年赴岭南时,途经容州(今广西玉林),特意去看望了病中好友。戴叔伦赠诗说:“西南积水远,老病喜生归。此地故人别,空馀泪满衣。”诗中既表达了故友相逢的喜悦之情,也发出不忍陆羽离去的无限感叹。58岁时,戴叔伦向朝廷上表辞官归隐,返乡途中不幸客死清远峡(今四川成都北)。

      3、朱放(生卒不详):诗人,大历年间,任江西节度参谋。后来,朝廷在全国诏举“韬晦奇才”,下聘礼,拜朱放为左拾遗,他辞而不就,过起隐居生活。“岁月人间促,烟霞此地多。殷勤竹林寺,更的几回过!”就是朱放隐居生活的心声体现。他和陆羽经常评茶定水,“顾渚紫笋茶第一”就是二人共同鉴定的结果。

      4、耿湋(生卒不详):大历十才子之一,宝应元年进士,官至右拾遗。耿湋[wéi]一生家贫多病,久经离乱,多有边塞诗。诗风以清淡质朴见长,不深琢削,而风格自胜。耿湋和陆羽在顾渚山修贡期间,常常联诗唱和。

      一生为墨客,几世作茶仙。——耿湋

      喜是攀阑者,惭非负鼎贤。——陆羽

      禁门闻曙漏,顾渚入晨烟。——耿湋

      拜井孤城里,携笼万壑前。——陆羽

      闲喧悲异趣,语默取同年。——耿湋

      历落惊相偶,衰羸猥见怜。——陆羽

      诗书闻讲诵,文雅接兰荃。——耿湋

      未敢重芳席,焉能弄彩笺。——陆羽

      黑池流研水,径石涩苔钱。——耿湋

      何事亲香案,无端狎钓船。——陆羽

      野中求逸礼,江上访遗编。——耿湋

      莫发搜歌意,予心或不然。——陆羽

      从上面的《连句多暇赠陆三山人》可以看到,耿湋和陆羽一口气连出24句,足见二人的才情之高。在诗的题目里,他为什么称陆羽为“陆三”呢?因为陆羽在诗友中排行老三,这是多么亲密无间、亲兄弟般的称呼啊!“一生为墨客,几世作茶仙”,最早提出陆羽为“茶仙”的人就是耿湋。

      5、皇甫曾(?-785年):皇甫冉的弟弟,天宝12年进士,曾拜在王维门下,名望与哥哥皇甫冉不相上下。历任侍御史,后贬为舒州司马、阳翟令。

      6、灵澈(746-816):本姓杨,越州会稽(今绍兴)人。云门寺律僧,与刘禹锡、刘长卿等交往甚密,享誉当时诗坛。“海月生残夜,江春入暮年。窗风枯砚水,雨水慢琴弦。”就是他的名篇。

      7、怀素(725—785):史称“草圣”,自幼出家为僧,字藏真,僧名怀素,俗姓钱,永州零陵(湖南零陵)人。他的草书率意颠逸,飞动自然,如骤雨旋风,随手万变,与张旭齐名,合称“颠张狂素”,形成中国草书史上的两座高峰。

      怀素去世后,陆羽写下《僧怀素传》,他把怀素的性情和苦练书法的情形写的跃然纸上,入木三分,足见陆羽的文字功力:“怀素不受约束,不拘小节,以饮酒来涵养性情,借草书来顺遂心志。有时酒喝得尽兴,以至于寺壁里墙、衣服和器皿上,到处都有他的字迹。因家穷而无纸可写,怀素曾经在家乡种了万余棵芭蕉,用芭蕉叶供自己挥毫泼墨。写不够,又漆了一个盘子,一块方板,当作砚台和练字板,写至再三,最后连盘子和方板都被穿透了。”

       假如怀素在世,我们能现场目睹他书法功力的出神入化,那时会有什么感慨呢?“种万余棵芭蕉,供自己练字;书之再三,盘、板皆穿”,这种刻苦精神不值得我们学习吗?

      8、孟郊(751-814):青年时曾两次应举不过,隐居嵩山,直到46岁才考中进士。他一生潦倒,抑郁不得志,后来辞官,死后连下葬的钱也没有。他大部分的诗在表达自己的穷苦情怀,故有“诗囚”之称。诗风瘦硬,险奇致婉,与贾岛相似,又有“郊寒岛瘦”之说。

      9、道标(?-823):俗姓秦,7岁入杭州天竺寺,当了50多年和尚。善诗赋,常与皎然、灵澈、刘长卿、白居易等唱和诗词。陆羽到杭州考察时,就住在道标的“西岭草堂”,不久写下《天竺、灵隐二寺记》,还以道标的名字作出这样的评论:“夫日月云霞为天标,山川草木为地标,推能归美为德标,居闲趣寂为道标。”

      10、权德舆(759-818):名重一时的重臣与文学家。自幼好学,4岁能诗,15岁有文章数百篇,名震一方。唐德宗听说后,特召为太常博士。宪宗时,成为宰相,被后人称为权文公。

      11、李冶(730-784):字季兰,与薛涛、刘采春、鱼玄机并称为“唐代四大女诗人”。自幼聪慧洒脱,喜琴棋书画诸艺,工诗文,美姿容,神情潇散,诗词豪放,形气甚雄,被称为“女中诗豪”。相传,她6岁时看到庭院中的蔷薇花,便咏出一句“经时未架却,心绪乱纵横。”令其父大惊,因为诗中的“架却”,谐音就是“嫁却”,小小年纪就知道待嫁的女子心绪很乱,恐长大后会有伤妇德。因此,11岁被送入寺庙,做了女道士。

      李季兰在诗坛上的名气很高,结交了不少文人名士,晚年时连玄宗皇帝也听说了她的美貌与诗名,曾召她入宫一月。

      有许多民间推测认为,陆羽年幼时被智积禅师托付给友人李公寄养,后来李公一家从竟陵千里迢迢返回了故乡湖州。这位李公就是李冶的父亲,李冶字“季兰”,故李家又依女儿之名呼陆羽为“季疵”,二人应有一段青梅竹马之情。安史之乱爆发后,陆羽南下湖州,与李冶再度重逢。可惜,二人未能结为连理,这是后人对陆羽爱情的唯一传说。

      李秀兰晚年多病,孤居太湖小岛,陆羽常泛舟前去探望,从李秀兰写下的《湖上卧病喜陆鸿渐至》诗,可以看到两人友谊之深。

      昔去繁霜月,今来苦雾时。

      相逢仍卧病,欲语泪先垂。

      强劝陶家酒,还吟谢客诗。

      偶然成一醉,此外更何之。

      李季兰去世后,陆羽写下的诗《会稽东小山》很悲痛,是不是表达了他对梦中人的深切怀念呢?

      月色寒潮入剡溪,青猿叫断绿林西;

      昔人已逐东流水,空见年年江草齐。

      当然,这只是后人的猜想与传说,并无实质依据。我们只知道,陆羽一生没有娶妻成家,过着自由自在的独身生活。

      12、张志和(732-774):3岁能读书,6岁做文章,16岁明经及第,极受唐肃宗赏识和器重,先后任翰林待诏、左金吾卫录事参军、南浦县尉等职。母亲去世3周,妻程氏又卒,他有感于宦海风波和人生无常,于是弃官弃家,隐迹江湖。

      早年,他的哥哥张鹤龄担心弟弟逃避人世,为张志和在越州东边的村郭盖了几间茅屋,花草竹木互相掩映。他坐在豹皮席子上,穿棕叶做成的鞋子,沿着溪流垂钓,每次都不放鱼饵,因为他的志向不在钓到鱼。

      陈少游(浙东观察使)多次前来问候,后来肃宗皇帝赐给张志和男奴女婢各一名,他把这一奴一婢结成夫妻,呼为“渔童”和“樵青”。从此,在东西苕溪与霅溪一带开启了隐居生活。每天浮三江,泛五湖,扁舟垂纶,以渔樵为乐,自称“烟波钓徒”。撰书《玄真子》,又给自己取号“玄真子”。如果您到此刻还是不知道这位洒脱之士的才华,不妨看看下面的诗句: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这首《渔歌子》就是张志和的名作。他经常乘舟往来,与颜真卿、皎然、陆羽等唱和诗词,有唱和集《渔父词》。此诗就是张志和在西塞山前的蒙蒙细雨中,尽享渔樵之乐时,现场创作,现场歌咏的。后来,连日本的嵯峨天皇也羡慕的不行,作了《和张志和〈渔歌子〉五首》,成为日本填词开山。

      张志和除了工诗,还擅画擅乐、深懂自然。据说,他酒到酣时,会敲着鼓,吹着笛,才把笔打湿,画就画好了,委曲而详尽地画出了山水的真趣。他常常是先写诗,然后把它画出来,兴致之高超悠远,人们都比不上。

      时人评价说,越国大夫范蠡机智而功劳很高,都不如张志和隐居却声名彰显。唐宪宗曾下诏给他画肖像,写真求访张志和,派人访寻他和他写作的歌行体诗,却不能请到。再后来,传说他有一天忽然乘着云中仙鹤离开了。

      以上就是陆羽结交的朋友,除了皇甫兄弟、皎然、颜真卿等十几位知名人士,其实多达百余人,其中有深交的65人。陆羽一生所交挚友,大部分是在吴兴结识的。在此,我们不便一一介绍。

      我们只能这样说,湖州的山山水水,角角落落,只要有茶、有泉、有朋友,都留下了陆羽的足迹与故事。他虽然一生没有成家,没有当官发财,日子过得甚是清贫,但他并不孤独,朋友极多。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他的内心是丰盈快乐的,到处洋溢着无尽的幸福与美好。最厉害的是,他往来无白丁,所交之友并非凡夫俗子,更非狐朋狗友,而是个个有素质、有品味、有才华,且正直真诚正气。既使一个人拥有上百箱财宝,又怎能敌得过陆羽富有呢?

      接下来,让我们尽快说说《茶经》什么时候正式出品吧。公元780年(建中元年),《茶经》三卷正式定稿,这一年陆羽48岁。

          《茶经》一经面世后,就在民间广为传抄。被誉为“大历十大才子”之一的耿湋,当时已断定《茶经》必将名垂后世,盛赞陆羽“一生为墨客,几世作茶仙。”就是这句话让“茶仙”之名传播开来,并迅速传至朝廷。

      第二年,唐代宗诏陆羽入宫,拟拜为“太子文学”,陆羽婉言谢绝了。之后,又改任“太常寺太祝”,陆羽复不从命。为什么?因为他的心不在朝野、不在权位上,而在乡野和大自然里。是年,陆羽49岁。

      成名后的陆羽处境甚佳,诸事顺畅,直至晚年依旧是以茶农为友,以茶叶为伴,四处品泉问茶,游历各地,继续着闲云野鹤般的隐士生活。

      53岁时(785年),陆羽应权德舆邀请移居信州(今江西上饶)一年。在城北的茶山寺住下,建宅筑亭、凿泉引水、环居植茶。孟郊来看望陆羽时,欣喜地写下《题陆鸿渐上饶新开山舍》诗,以示祝贺:

      惊彼武陵状,移归此岩边。

      开亭拟贮云,凿石先得泉。

      啸竹引清吹,吟花成新篇。

      乃知高洁情,摆落区中缘。

      陆羽的新居环境幽美,开轩拥白云,凿石引山泉,吟诗歌花月,竹笛有清吹,置身山水间,信步自徜徉。孟郊觉得陆羽已经把陶渊明笔下那个令人向往的桃花源再现于此,过得好不雅逸。

      54岁(786年)时,陆羽又应洪州御史肖瑜之邀,在洪州(今江西南昌)生活了几年,编成《陆羽移居洪州玉之观诗》一辑,可惜佚失。

      56岁(788年),受荆南节度使裴胄的邀请,从洪州赴湖南居住1年。

      57岁(789年)时,应岭南节度使李复之邀来到广州居住。因李复的幕府居东,陆羽遂自号“东园子”,人称“东园先生”。李复就是陆羽少年时被送到邹夫子那里求学的恩人李齐物的儿子。一个人与另外一个人结缘后,这种缘分会延及后代,这就是最好例子,不是吗?

      后来,陆羽年近古稀,因怀念湖州,又回到青塘别业,在这里愉快地度过了晚年。

      公元803年(贞元19年),传来一个不幸的消息,陆羽一生中最重要的好友、知音、导师、恩人、心灵伴侣、缁素忘年好伙伴-诗僧皎然,在妙喜寺圆寂,享年84岁离开人世。71岁的陆羽慨然而泣,怀痛写下悼念诗,以追忆二人长达40余年的知己真情:

      万木萧疏春节深,野照浸寒瑟瑟身;

      杼山已作冬令意,风雨谁登三癸亭;

      禅隐初从皎然僧,斋堂时溢助茶馨;

      十载别离成永诀,归来黄叶蔽师坟。

      杼山的草木已经黄叶瑟瑟,阳光照在身上寒气袭人。想当初,我就是在这里结识皎然的,40年来我每次外出,长久不回来,他就翻山越岭,出门去打听和寻找我的行踪。每次当他突然出现在深山老林里、出现在我的面前时,我是多么的高兴啊!如今,这一切再也不会有了,斋堂前那些曾经的热气腾腾的茶香和友人们热闹温馨的场面唯有在梦中追忆。今后,有谁还能同我一起在风雨中登上的三癸亭?

      紧接着的第二年(贞元20年)冬,陆羽在湖州去世,享年72岁。

          就这样,一个貌丑口吃、无父无母、无妻无子,却朋友多多,贵人多多,浪迹一生、卓然一生、淡然一生的绝代茶圣,悄然仙逝。随着他最不能舍下的老友皎然,永远离开了我们。

      就这样,一位少年礼佛、中年崇儒、晚年行道,皓首穷茶,一生向上,不喜高官厚禄、不喜金钱满箱、只喜茶与大自然;一位不恋红尘、淡泊名利、超然物外的隐士高人,以72岁的高龄走完了他一生浪迹天涯却丰富多彩的人生路,回到了他最喜欢的山川大地茶野。皇甫冉的弟弟皇甫曾含泪写下《哭陆处士》诗:

      从此无期见,柴门对雪开。

      二毛逢世难,万恨掩泉台。

      返照空堂夕,孤城吊客回。

      汉家偏访道,犹畏鹤书来。

      陆羽死后,按照他的遗愿,被葬在杼山妙喜寺的旁边、生前好友皎然的墓侧。就这样,一对活着时心心相印、谈谑永日、高情雅意、形影不离的挚友知音,死后再次走在了一起。

      孟郊在凭吊诗《送陆畅归湖州,因凭题故人皎然塔、陆羽坟》,深情表达了痛失故友的凄恻哀痛之情。

      淼淼霅寺前,白蘋多清风。

      昔游诗会满,今游诗会空。

      孤吟玉凄恻,远思景蒙笼。

      杼山砖塔禅,竟陵广宵翁。

      饶彼草木声,仿佛闻馀聪。

      因君寄数句,遍为书其丛。

      追吟当时说,来者实不穷。

      江调难再得,京尘徒满躬。

      “以前,我来到杼山,是一派溶溶悦悦、快乐与共、溢满诗情画意的情形;如今我再来杼山,为何会感到如此的凄凉悲冷呢?杼山砖塔禅,竟陵广宵翁。陆羽暮和皎然塔遥相辉映,它们都在顾渚山的怀抱里。我知道,两位先哲与灵气盈盈的顾渚山已经合二而一,成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不羡黄金罍,不羡白玉杯;

      不羡朝入省,不羡暮登台;

      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

      陆羽生前留下的《六羡歌》,无疑是他一生淡泊名利,不慕金钱、不羡权贵、执着追求心中理想的真切体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这句话里难道没有藏下一种陆羽始终渴望回到故乡的魂牵梦绕之愿?

      可惜,陆羽自24岁离开家乡竟陵后,一次也没有回去过。后人把老禅师当初捡到弃婴陆羽的那座小石桥,命名为"古雁桥";桥附近的街道,被称"雁叫街";在街口立了一座牌坊,名曰"雁叫关",这就是陆羽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陆羽活着的时候,非常重友谊,只要与别人有约,“虽冰雪千里,虎狼当道”,从不失言。“见人为善,若已有之;见人不善、若已羞之,苦言逆耳,无所回避。”他看见别人的优点,就好像自己也有这个优点;看见别人的缺点,就好像自己有这个缺点,因而会感到羞愧,对朋友能直言不讳。这就是陆羽的为人。

       陆羽在世时,“天下贤土大夫,半与之游”,即全国有一半的贤士喜欢与陆羽交朋友。他特别受人尊重和喜欢,所到之处,“必千骑郊劳,五浆先辣”;每离一地,“新知折柳赠,旧侣乘篮送”他离开时,新认识的朋友纷纷折柳相赠,以表不舍;老友们会提着满篮的东西相送,直到看不见他的身影。

      陆羽离开人间这一年,昔日好友已经大多不在,刘长卿已经去世14年,戴叔伦去世15年,大书法家怀素去世19年,颜真卿去世20年、李季兰去世20年,张志和去世26年,在江南结识的第一位友人皇甫冉已经去世34年。

      岁月沧桑,世事轮回,江山依旧,草木深深。在此,我们只能祝愿陆羽和他的友人们已经相聚在另外一个世界里,那些曾经的你诗我赋、你唱我和、你琴我茶,大家不分彼此、不论金钱、不记得失、只为欢乐与共、乐山乐水乐自然的好伙伴们,再次吹响了生命的欢歌。

      八、茶圣光辉耀千古

      看到此处,您也许早就生出一个愿望,想看看陆羽的《茶经》到底有什么伟大之处。在介绍《茶经》的历史贡献之前,让我们先看看中国茶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进程,在几千年的演进过程中,有三个人标志性的人物:

      1、神农氏是第一个发现茶的人。传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神农氏最早发现了茶,故被誉为“中华茶祖”。他认为茶叶是“万病之药”,因而茶最早的用途是治病。除非真的生了病,否则人是不喝茶的,所以称为“荼(苦菜)”,有着药的属性。味道比较苦的荼,称作“槚[jiǎ]”。

      2、吴理真是人工种茶第一人。吴理真,西汉严道(今四川雅安)人,号甘露道人。公元前53年,他在雅安蒙顶山五峰之间的一块凹地上,成功移活七株茶树,首开世界人工种茶之先河,被后人称为“植茶始祖”,因而“蒙山雀舌茶”也成为朝廷的贡茶。

      3、陆羽是让茶从药用变成了饮品的第一人:《茶经》的面世,改变了社会时尚,开启了新纪元。唐人从朝臣到百姓,无不以饮茶为乐,从而让茶叶从一味药变为“国饮”,一直延续至今,这就是陆羽彪炳青史、无可替代的历史功绩和地位。

      《茶经》全书只有7000余字,却字字机珠,耗费了陆羽20年的精力。如果算上他28岁之前的考察研究积累,可谓是穷其一生,只为一部茶学专著。这就是我们把此文的题目定为“皓首穷茶”的原因。

          《茶经》系统总结了唐代和唐以前有关茶叶的科学知识和实践经验,共10章,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陆羽茶学的核心思想和社会贡献如下:

      1、首次把饮茶当作一种艺术来看待,创造了烤茶、选水、煮茗、列具、品饮一整套流程。“茶艺”不仅指单纯的技艺,而且贯穿了一种美学意境和氛围。茶文化也从最初的药用、食用、饮用,逐渐上升到精神层面的享受。“吟诗不厌捣香茗,乘兴偏宜听雅弹。”这里说的“茗”就是指茶的嫩芽,采摘早的称为茶,采摘晚的为茗,或称为荈。

      2、首次把“茶德”二字贯穿于茶事之中,把饮茶看作“精行俭德”,进行自我修养、锻炼志向、陶冶情操的方法。如何饮茶最风雅?林间溪边、新泉活火、三五好友、遥望青山、共叙友情。

      3、首次把儒释道的思想与饮茶过程融为一体,首创中国茶道精神。回顾陆羽的朋友圈,我们会发现,他的友人遍及儒释道三大领域:

      (1)陆羽虽未出家为僧,但始终同佛门僧侣如皎然、灵澈等保持着密切的往来。他一生居住、访问、朝拜过的名山古刹,至少在50座以上,所以说他的茶学思想吸收了许多佛家原理。

      (2)陆羽的好友不仅有僧人,还有道士,其中最著名的是李冶。道家的阴阳五行之说无形地融入了《茶经》。

      (3)文人和贤士是陆羽交往最多的朋友。其中最著名的有皇甫冉、皇甫曾、刘长卿、卢幼年、张志和、颜真卿、耿湋、戴叔伦、鲍防、权德舆、孟郊等。这些人都是刚正率直,并深有抱负和学识的人,大多崇尚自然美,这对《茶经》中创造的美学意境大有影响。

          由此可见,陆羽受儒、道、佛诸家影响,而能把各家思想融于茶理之中,与他一生结交这么多知名的思想家、艺术家有很大关系,从而也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理论基础。

      “以茶思源、以茶待客、以茶廉政、以茶育人、以茶入诗、以茶兴农、以茶致富”,这些词语的出现,均反映了茶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这就是陆羽亘古未有的巨大贡献。难怪世界著名科技史家李约瑟博士不无感慨地说:“茶叶是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对人类的第五个重大贡献。”

      4、界定了全国名茶区的范围。陆羽经过对唐代8个道、43个州、44个县的产茶地进行潜心研究,划定8大茶区,遍及14个省,与今天的茶区范围大体相当,基本奠定了我国茶区的总格局。对于自己不甚明了的11州的产茶地,陆羽也如实注明,可见其严谨务实、不诳世人的求学精神。

      5、茶之质。“上者生烂石,中者生栎壤,下者生黄土。”上等茶树生长在高山的烂石地,中等茶树生长在山坡的沙石砾壤里,黄土里长的是下等茶。许多名茶首先为陆羽所发现。如浙江长兴的顾渚紫笋茶,被陆羽评为上品,后列为贡茶;宜兴的阳羡茶,则是陆羽直接推举入贡的。

       “野者上,园者次。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牙者次;叶卷上,叶舒次。日有雨不采,晴有云不采。”野生茶最好,人工种植的稍差;向阳山坡有林阴覆盖的茶树,芽叶呈紫色的好,绿色的稍差;茶芽细长如笋的好,已经萌发的稍差;叶面反卷的好,平展的稍差。雨天和晴天有云都不宜采茶。

      借此机会,我们简单说说茶叶的6大类别:(1)绿茶:常见的有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南京雨花茶。工艺流程分为杀青、揉捻、干燥三步,通过杀青保证色泽鲜绿。(2)黄茶:以君山银针、蒙顶黄芽、黄山黄芽为代表。比绿茶多了一道工序:闷黄,即初烘后趁热堆积,让叶芽在湿热下逐渐闷黄。(3)黑茶:云南普洱茶、湖南黑茶、广西六堡茶等。茶叶经杀青和揉捻后,充分发酵,直至呈现出油黑色。(4)白茶:白毫银针、白牡丹等。茶叶萎凋后,直接干燥成型,故色泽白嫩,基本保持原叶形状。(5)红茶:以祁红、滇红、川红为代表,工艺复杂,发酵中产生了茶黄素、茶红素等具有特殊色泽和香味的物质。(6)青茶:也称“乌龙茶”,属半发酵茶,分为闽北乌龙、闽南乌龙、广东乌龙和台湾乌龙等。做青是青茶的特殊工艺,属于一种使茶芽的内含物质氧化聚合,产生绿叶红边的过程。这就是常见的几类茶。

       6、水之妙。“山水上,江水次,井水下。”陆羽将天下宜茶之水分为20个等次,其中以江西庐山康王谷的谷帘泉水为最佳,定为“天下第一泉;无锡县惠山寺的石泉水为第二;湖北蕲州的兰溪石下水第三。

      陆羽认为水有三沸,一沸和三沸都不可取,二沸最佳,即当壶边的水珠像珠玉一样在泉池中跳动时,取用最好。

      让我们说一个故事,以显示陆羽强大的辨水能力。前面我们介绍过,湖州刺史李季卿曾经召见伯熊和陆羽展示茶艺,陆羽因受到鄙视,愤而作《毁茶论》。后来,李季卿也知道了陆羽的名气和真本领。

      有一次,他路过扬州时,偶遇陆羽,邀他一起吃饭。席间,李季卿说﹕“陆君善茶,已是天下闻名。这扬子江的南零水也为天下第一名水。今天二妙相聚,可谓千载难逢,岂能虚度﹗”于是,命一位可信之士带瓶坐船去取南零之水。

          那人取水回来,陆羽用勺子扬扬水说﹕“这是江水,不是南零之水,这应该是临岸的江水。”

      那人说﹕“这是我划船取来的,有一百多人看见了,怎敢说谎﹖”

      陆羽没接话,只是默默地将瓶里的水倒出一半,忽然停住,又用勺子扬了扬水说﹕“这才是南零的水啊﹗”

      那人听后大为惊骇,马上下跪,红着脸说:“我的确是取了南零的水,可船回岸时摇晃得厉害,瓶里的水洒了一半,于是我在江岸边舀了水盛满。处士,您的鉴水功夫真神﹗”

      李季卿和随从数十人听罢,大为骇愕。这就是陆羽高超的鉴水能力,否则他怎么能把全国的泉水评出等级和次序呢?

       陆羽被人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还获得诸如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东园先生、茶山御史、茶博士、陆处士、陆山人、陆居士、陆文学、陆太祝等一系列称号。尤其是一个人能被奉为“神”,往往是死后才有的,而陆羽在世时就被世人供奉起来,这在历史上也是罕见的。

          《新唐书》说:“时鬻茶者至陶羽形,置炀突间,祀为茶神”,即当时卖茶的人,甚至把陆羽塑成陶象,放在烟灶前,当做茶神来祭拜。

          民间文献也有记载“茶神“的故事,《茶录》说,唐代江南有一个人,请太守去参观他的驿馆。馆中有酒库,供奉着酒神。太守问酒神是谁,驿官说是杜康,太守笑着说:“功有余也。”又见驿馆里有一茶库,也供奉着一尊神像,太守问:这又是何人?驿官说是陆鸿渐。

       7、后世影响。陆羽和他的茶学思想,不但在中国影响巨大,还传播到了世界各国。

      公元804年,即陆羽去逝的这一年,日本高僧最澄到浙江天台国清寺学佛,归国时带回若干茶籽,在近工滋(贺县)山麓试种成功。从此,中国的茶叶及栽培技术传入日本,日本的茶道文化源于中国,风雅千年,至今不衰。

      17世纪初(明朝)时,中国茶漂洋过海,首入荷兰,次入法国和英国,饮茶之风迅速传遍欧洲,茶被当地贵族称为“神奇的东方树叶”。18世纪以后,茶叶也成了英国的国民饮品。

      目前,《茶经》已被译成日、英、俄等文字,传布于世界各地。也许,这就是陆羽之所以能成为一代“茶圣”、让人佩服敬仰的最大理由。相信您看了接下来的内容,一定会对陆羽更加肃然起敬、佩服之至。

      九、陆羽的身份与才华

      陆羽不仅是一位茶学家,其实还是文学家、诗人、方志家,擅长书法、园林建筑和文物鉴赏,只不过因为茶学成就而掩盖了他的博学多才。

      1、文学家和诗人。陆羽幼年学佛,少年学戏,青年开始钻研儒学,又擅长诗赋。这一点,我们从他和那些高僧名士经常吟诗唱和、受人尊重中已能感受到。另外,在《茶经·五之煮》中,陆羽形容茶汤滚沸时的情形如“枣花漂然于环池之上”、“回潭曲渚青萍之始生”,其表达是何其之美!在《僧怀素传》,对怀素苦练书法的情形描绘的出神入化,其文字功力又是何等的传神!这都是他的文学水平的体现。

       2、擅书法。他评价颜体的奥妙时说:书法家徐浩学习王羲的笔法,只得其“皮肤鼻眼”,而颜真卿能“得右军筋骨”,所以表面不像,却青胜于蓝,能够创新,其见解十分精辟。上元二年(761),王维曾在刘长卿府上为孟浩然画肖像,还特意请陆羽在画上题字,轰动一时。试想,如果陆羽的书法不好,大诗人王维何敢如此?

      3、地理学和方志学家。陆羽不是朝廷命官,但每到一地便留心于地方情形,一生留下的方志著作有:《顾渚山记》《杼山记》《吴兴图经》(记湖州苕溪西亭),还有《吴兴历官记》《湖州刺史记》《江表四姓谱》《南北人物志》《湖州府志》《吴兴记》《虎丘山记》《惠山记》《灵隐山二寺记》《武林山记》等多种地志和山志。

      4、精通建筑学。颜真卿在妙喜寺建的“三癸亭”,就是由陆羽亲自设计建造的。另外,陆羽居上饶时,曾自造山舍,凿泉为井,临山建亭,植竹林花圃。可见,陆羽又深得古代造园之法。大历十三年(778年),无锡县令敬澄为了整修慧山寺泉(天下第二泉),还特意请了陆羽当“顾问”。“有客竟陵羽,多识名山大川”,说明陆羽对建筑学和地理学是深有研究的。

      5、擅长考古或文物鉴赏。大历八年(773)春天,大理少卿卢幼平,奉诏祭会稽山,邀陆羽和皎然同往。在山阴(今绍兴)发现古卧石一块,经陆羽鉴定,是“晋永和中兰亭废桥柱”。为什么要请陆羽鉴定呢?皎然在《兰亭石桥柱赞》的序文中说得很清楚:“生(陆羽)好古者,与吾同志。”

      总之,正是由于陆羽多才多艺,不囿于一业,涉猎很广,才让《茶经》成为一部享誉后世的伟大著作。

      陆羽的才华,是上苍从他一出生就赋予的吗?很明显不是,他很勤奋,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

      陆羽对自然、地理、气候、土壤、水质、植物学、哲学、文学、儒学、道学、佛学、诗学等方面的精深造诣,是一日之功吗?同样不是。这是长期锲而不舍、厚积薄发、量变积累换来的。   

      陆羽一生中有到那么多的朋友相伴、恩人相助、贵人提携,是因为他的多才多艺吗?非也。不论一个人的才华有多高,我觉得,如果他的品德不够,也是不受人待见、难成大器的。

      陆羽的一生,有坎坷、有诱惑、有嘲笑,也有引以为豪的荣耀,他骄傲自大狂妄过吗?没有。他悲观绝望沉伦、怨天尤人过吗?也没有。他的一生,无父无母无妻,缺乏家庭与亲情间的温暖,他自暴自弃、要死要活过吗?同样没有,他的一生始终是乐观积极向上、永不放弃的。 这就是他的伟大之处。

      纵观陆羽的一生,可能有人还会问,他到底是一个僧人,还是道士?其实,他既不是僧人,也不是道士,而是一个似僧非僧、似道非道,集儒释道为一家,活得甚是逍遥的隐士真人。这就是我们对陆羽的身份定位。

      最后,让我们说一个故事,再次领略一下陆羽的茶道艺术,以结束这篇长文。

      相传,陆羽幼年的救命恩人-积智和尚,极善品茶。他不但能鉴别出所喝是什么茶,用的是哪里的水,而且还能判断谁是煮茶人。这个消息传到了唐代宗耳中,有一天,皇帝下旨从竟陵招来积公和尚,决定当面试茶。

      皇帝让宫中的煎茶能手砌了一碗上等茶,积公谢恩后,轻轻喝了一口,就放下茶碗,再没喝第二口。皇上因问何故?积公起身笑答:“我饮惯了弟子陆羽的茶,再饮别人煎的茶,就感到淡泊如水了。”

      皇帝问,陆羽现在在什么地方?积公说:“他遍游天下名山大川,品评名茶美泉,现在何处?贫僧也难知晓。”

      于是,朝廷派人四处寻找陆羽。几天后,陆羽来了,但不知道此刻积公也在宫中。代宗品尝了陆羽用泉水烹的茶后,精神为之一爽,连连点头称赞。接着,让陆羽又煎一碗,由宫女送给在御书房的积公品尝。积公喝了一口,便连声叫好,然后兴冲冲地走出书房,大喊:“鸿渐(陆羽的字)在哪里?”

      皇帝吃了一惊:“你怎么知道陆羽来了?”积公哈哈大笑道:“我刚才品的茶,只有渐儿才能煎得出来。”

      从此,代宗对陆羽十分佩服,想留他在宫中供职,但陆羽不羡荣华富贵,婉言谢绝了,又回到苕溪之滨。如一只孤鹜,终日逍遥于秋水共长天一色的世界里。

      秋山入帘翠滴滴,野艇倚槛云依依。

      却把渔竿寻小径,闲梳鹤发对斜晖。

      就是在那个世界里,他的才学得以彰显,创出了名垂后世的不朽典籍《茶经》;就是在那个世界里,他的灵性得以释放,与众友人创造了一幅泛舟江湖、唱和山水的美妙画卷;就是在那个世界里,他的身心与茶野自然融为一体,人格魅力变得更加浑厚雄阔润泽;也就是在那个世界里,他获得了真知,找到了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备注:

          1、陆羽“有仲宣、孟阳之貌陋;相如、子云之口吃”,说的是什么人? 

       (1)仲宣:指东汉末年的文学家王粲,“建安七子”之一。王粲身矮体弱,状貌不扬,但大受蔡邕(yōng)赏识。蔡邕就是蔡文姬的父亲,才学天下闻名,经常是府前车马填巷,堂内宾客满坐。有一天,蔡邕听说王粲前来求见,便急忙出迎,一着急,连鞋子穿反了也顾不上,让满屋的人都很吃惊。这就是“倒屣迎宾”的典故。后来,蔡邕把家里的藏书六千余卷,全送给了王粲。可惜,王粲41岁英年早逝,他的诗赋水平位居“建安七子”之冠,又与曹植并称“曹王”。

       (2)孟阳:西晋文学家张载,传说他貌丑堪憎,外出时顽童常以石掷之,以致“投石满载”,想想这得丑到什么程度!但张载性格闲雅,博学多闻,与弟弟张协、张亢都以文学著称,时称“三张”。

      (3)司马相如:原名犬子(狗儿),因仰慕战国名相蔺相如而改名,是公认的汉赋大师,也是一位文学和美学大家。他说话结巴却才华横溢,通音律,以一曲《凤求凰》向卓文君求爱而流芳后世。

      (4)扬雄:字子云,是仅次于司马相如的汉赋名家和思想家。从小博览群书,无所不读,因口吃不能快讲,爱默思。家里穷得没有一石余粮,却很安然。刘禹锡的《陋室铭》中有名句“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何陋之有!”其中的“子云亭”,说的就是扬雄在家乡四川静心读书的地方。

      2、唐朝年号对照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皓首穷茶-陆羽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vfrq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