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下这些,只是为了更好地遗忘,去接收新的事物与感觉。
(一)出行
六月初,心里已有想法,暑期出游,并不具体。
这样的想法在我心里闪现过很多次,每一次几秒之后就闪退了,此次终实践。
高中时学地理,向往草原的宽广。
大学时读闲书,三毛的《撒哈拉沙漠》一直萦绕在脑海中。
考研时学文化,对高原情有独钟。
于是,我去了祖国的大西北。
去程的路上认识了一位小姑娘,西宁本地的汉族人。微胖,皮肤略黑,眼睛却是极明亮的。一路交谈。
大三,准备考研,纠结于选学校。她不在乎地域,不在乎专业,只在乎名校。我想,社会始终是在进步,如今的大学生更明确名校对自己今后就业的重要性。
她说,这样更容易成功。
也许她还年轻,并不明白这世上本就没有“更容易”的成功,成功从来都是不容易的。
手机拍摄--沿途风景(二)初见
初见西宁,只觉其清新干净,色彩明丽却不艳俗。
海拔2300m。酷暑七月并不炎热,但光照强。
我曾无比向往西藏的纳木错,向往4100m海拔上湛蓝的天和纯白的云。
而今来到青藏高原的东北部,去往青海湖,感受高原的湖天一色。
途经拉脊山,海拔超过3800m,片刻停留。当时并未觉得高原和平原有太大区别,只觉短袖行头实在失策。
到达青海湖时是阴天,天空没有呈现出一丝除灰色以外的颜色,湖风很大,气温较低。我梦中的青海湖应是一汪清亮的湖水,映衬着天空纯净的蓝。
但眼前的青海湖并没有,我只感受到它的浩瀚,与孤寂。很多的游客前来观赏这个海拔3200m上中国最大的咸水湖,穿艳丽颜色的衣服,骑马,拍照,然后离开。
它展现了自己无限的包容,在高原上坚守万年。
晚上宿黑马河,发生了高原反应,似乎有些缺氧,当时并不自知,以为是青海湖的大风所致。幸得朋友带了一些药品,服下之后休息,第二天继续上路。
手机拍摄--青海湖(三)明亮
天气很好,蓝天白云。
茶卡盐湖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县的茶卡镇,是天然结晶盐湖,柴达木盆地的四大盐湖之一。
虽处盆地,但湖面海拔也有3100m,至于广度,一眼望去,尽头很远,有山,有云。
资料上说,茶卡盐湖夹在祁连山支脉完颜通布山和昆仑山支脉旺尕秀山之间,两山常年积雪,雪山倒影在湖面,形成“湖水与长天一色,盐湖与雪峰同辉”的青藏高原独特自然风光。
实际上,盐湖并没有想象中那样澄净,许是浸染了太多世俗的味道。
在天空之境站下车,步行进入,一路观赏。
穿好鞋套下湖,湖水很浅,大部分水域只没过脚踝。
用手感受湖水,与淡水似没有区别,但不出一会儿,液体蒸发,手指上留下的竟全是白色的结晶盐。
回程排队时遇到一位老年摄影师,来自武汉,热情地给我看他单反相机和手机里的相册,他对自己的作品较为满意,特别是人物照。
相册中,美女如云,她们表情各异,动作各异,却有一个共同点---服装颜色明丽,大红色与明黄色,在白色盐湖的大背景中格外突出。
手机拍摄--茶卡盐湖(四)日落
“想去敦煌,去莫高窟看壁画,看早期佛教文化的反映,观壁上飞天。”本科毕业时,我这样写道。
时光飞逝,我终于去了敦煌,看了莫高窟。
敦煌又称沙洲,是河西走廊上的重要节点,海拔不到1200m,基本已是平原之地。七月白天的气温极高,整座城市被此起彼伏的沙山围绕。
城市建筑楼层不高,或许是旅游城市的缘故,各种大大小小的酒店随处可见。
早晨八点,城市早已苏醒,街上有推着小孩的年轻妇人,有悠闲散步的年长者,也有步履匆匆的上班族。
若是大风起,建筑、人群势必会被笼罩在黄沙之中。但他们面色平和,不曾有害怕的神情,倒是我这个外乡人多虑了。
此次敦煌之行,有幸进入莫高窟,观赏其佛像雕塑及菩萨画像等,在开放的洞窟中却未见到壁上飞天,依旧心存遗憾。
莫高窟吸引着全世界热爱文化艺术的人,由于七月是旺季,只提前一天买到了应急票。在近40°的高温下排了两个小时的队,得以一睹真容。
这样的艺术,是需要细细品味的,奈何游客众多,匆忙一瞥。大脑中只反复回响着一个问题,这样精致的壁画,在古代是如何完成的。
傍晚时分,到达地处库姆塔格沙漠边缘的敦煌鸣沙山。
彼时下午六点,阳光依旧高照,驼铃声悠扬,回荡在黄沙中。
当地人说若观日落,九点到达山顶观赏即可。
放眼看去,爬上山顶的路有三条,最后偏偏选了看上去最近,却最难爬的那一条。
八点左右,从山脚下出发,越往上越难爬,最怕双脚陷入沙中,哪怕只是没过一点。身边有人一鼓作气,有人半路放弃,有人时爬时歇。
到达山顶时,太阳将落未落,正是观赏日落的好时机。
身边朋友应景吟诗一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再合适不过。
传闻鸣沙山有两个奇特之处:人若从山顶下滑,脚下的沙子会呜呜作响;白天人们爬沙山留下的脚印,第二天会痕迹全无。
从山顶下滑时尚未注意脚下的沙响,只觉双脚没入柔软的细颗粒状沙中,再拿起来,似乎是压力过后的轻松心境。
日落之后,气温明显下降,天空迅速由残红色变成墨蓝色,随之夜幕降临,沙漠渐渐归于沉寂。
手机拍摄--鸣沙山(五)净化
“雅丹”在维吾尔语中的意思是“具有陡壁的小山包”, 在中国,柴达木盆地西部的雅丹地貌群是具有世界上延伸最长的雅丹地貌群。
大大小小的山包无规则分布在公路两旁,伫立千年。
手机拍摄--雅丹地貌丹霞地貌,是一种以陡崖坡为特征的红层地貌,在湛蓝天空的映衬下,显现出一种优雅的美。
游客众多,仍影响不了它沉静的美。
惊叹于青海湖的浩瀚,盐湖的独特,而雅丹地貌和丹霞地貌,更多的是震撼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难怪有人会说这里是“叹为观止人称赞,流连忘返似秘境”。
手机拍摄--丹霞地貌各色地貌如此,草原亦如此。
从前在地图上看祁连山脉,只知那是横亘在大西北干旱区的高山。
后来得知,祁连山是古代匈奴语,意为“天之山”。
此次来到祁连山大草原,在广阔的草原大地上,似乎什么烦恼都没有了,俗世一切自动过滤。
祁连山平均海拔虽有4000—5000m,但此时已完全没有高原反应,反而觉得草原温度适宜,空气清新自然。
七月,草原上碧波万顷,马、牛、羊群点缀其中,远处山脉与白云齐高,风景如画。当地人说前几天刚下过雨,故而有此浓云厚雾之景。
说祁连美是一点都不过分的,深蓝天空,白云朵朵,奇峰云雾……七月是高原上油菜花开的季节,金灿灿的黄色镶嵌于万顷碧波中,别有风光。
手机拍摄--祁连草原一角(六)小息
大西北的风光,最美在路上。
从树木繁茂的山脉到星点草丛点缀的山丘,从延绵不绝的山丘到一望无际的风沙平原,最后再到水草丰茂的高原。
这一路风光,一直记得。
若问我旅行的意义,我并不知。
多年前,我以为旅行是万能钥匙,想不通的时候来一场旅行,可以顺利跨过去。是雪中送炭,生活艰难的时候,旅行会救我。
不,其实旅行什么都不是。既不是逃避现实的良药,也不是拯救我们于水火之中的天使。
旅行只是,带领我们看不同的人,不同的景,不同的物,让我们的生活更有意义。
仅此而已,仅此已已。
手机拍摄
网友评论
去多远的远方,看多美的景,都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是陪你一起的人,或者你期待遇见的人😊
很赞同这句旅行“既不是逃避现实的良药,也不是拯救我们于水火之中的天使。”
相较于“旅行”,我更喜欢说是行走,反正就是走出去嘛,但却又不是那种因为不满当下的状态,或者闲得无聊,而走去玩玩。这样的话,你游至远方,漫无目的,归来故里,生活还是一样,一成不变,该烦的烦,该无聊的无聊。
“走出去,是为了更好的走回来。”走出去,可以看到不同的人不同的景,许许多多你从未见过的事物,从未接触过的人,还会有别样的风俗习惯…换一句话说,就是,为了见一见这片蓝天下的另一方世界,怀揣着自己的想法,思索着自己的人生。
突然有感而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