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们所受的教育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吃亏是福,反正就是要对别人好,自己好不好不重要。
可是长大后,在社会上我们对别人好,却总是受伤,别人根本不记得你的好,还把你当傻子。
于是很多人会陷入理想和现实矛盾的痛苦中,更有甚者走向另一个极端,变得自私自利,只索取不付出。
这其实是预期的心态出了问题。
我们当初受教育,是因为我们作为高素质的人,要规范自己的德行,和同样高素质的人相处,这样是最好的。可是社会上没有教育过的人占大多数,他们没什么道德观念,自私才是最符合自身利益的做法。
也许是长时期的和平,物资丰富的时代,让群众没有切身体会,人类在历史长河中,几乎都是以生存为核心,往前几十年,我们的祖辈很多人饭都吃不上,而如今在很多国家很多地区,同样如此。
你很难想象,在穷困的地方,人为了活下去会做什么事。你觉得道德对他们还有约束力吗?
一个穷乡僻壤之地,民风不是淳朴,更可能是极度的自私。比如某个人借钱,借完根本不会想着还,反正对他来说,还又还不起,还了还没好处,什么信用、口碑,都对他没用,借来的钱能马上用,解决生存问题,这才是最紧要的。
你如果默认他的道德水平,会考虑到长期合作,不还钱造成的未来损失,那就错了。不同生存环境成长的人,对于道德的需求完全不同。
你不能期望一个生存问题都解决不了的人考虑后面的道德水平。
而这,是不少人的底色。
我们很幸运,能吃饱吃好,有闲情逸致追求理想的生活,
成长在不愁吃喝的家庭环境,有书可以读,所以你身边的人会是相似的。但步入社会,形形色色的人,并不都是和你相同的背景,也许有人家境优渥,买奢侈品就是日常,也有人穷怕了,会为几块钱据理力争。
不能以自我的角度审视他人,而要根据他人所处的环境,理解他们的行事逻辑。
那关于人际交往,如果你没有经验没有心思一个个分析,可以用一些方式检验。
首先,默认别人都是好人,和你有一样的道德水平,那么就按你的思维和他们相处。
不要突然对别人特别好,任何利益、感情和精力的投入都要循序渐进。
如果出现某次违约行为,就检验出他的真实情况,那么之后列入灰名单,降低在心中的评价,严重者再次触犯,就进入黑名单不再交往。
没有出现的话,经过多次检验的人,就可以长期相处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