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还在上班的时候,接到了老妈的电话,一听却是女儿的声音。
原来是小家伙和小哥哥在家里玩。因为昨天就收到了绒豆豆的玩具,约好周末再玩,结果她心急,要马上和小哥哥一起玩。我想劝说她多点耐心,女儿现在玩或者周末玩,其实没有多大差别,但我有点担心玩具组装不对,会让部分材料废弃,到时候就无法做成完整的玩具。
但小家伙心急起来,什么都听不进。我以为电话结束了,女儿可能会放弃玩新玩具。
等到我回到家,女儿迫不及待地带我去看她自己拼装的玩具。拿出玩具,小家伙一脸傲娇,这效果图和实体图还是挺像地,我心里还是非常惊喜的。
我问她怎么做到的,她说,看着说明书就知道怎么拼装。一边说,还一边拿起一个多余的绒豆豆配件演示给我看。打开塑料外壳,用手把绒绒压得蓬松,然后粘上点状胶,随后粘到塑料模具就好了。嘿,小家伙真的会看玩具组装说明了,了不起,看来我的担心真的很多余。
过了一会,老妈还悄悄凑到我耳边说了下午的事。
原来,老妈也试图让小家伙等等,结果她还在回复我电话时,小家伙已经拿着凳子去取了玩具,开始组装了。一开始老妈也担心孩子会把玩具弄得乱糟糟,结果等她晾完衣服,发现小家伙做得还挺像模像样的,内心也一阵欣喜。
虽然是一件简单的玩具组装小事,我在过程中却看见了这3点:
1 孩子的学习和探索能力是指数级提升的,千万不要用自己的有限来限制孩子的无限。
孩子三四岁的时候,面对新的玩具,不知道怎么使用,只会用自己的方式来尝试,比如把胶带贴到墙上,或者剪得形状和原本设计的差别大很多。去年上小班的时候,我还记得担心女儿使用剪刀会伤到自己。结果中班上了半年之后,现在女儿一看我做手工,就会要求来帮忙剪东西。虽然有点小偏差,但已经越来越完美了。原来的小手都握不住剪刀,现在用起剪刀轻车熟路。
昨天还特意教我,剪刀递给别人的时候要把手柄朝向别人,要不然就是不礼貌。
我很好奇,她怎么知道这点的呢?原来,是哥哥送的巧虎绘本里这样说的。小家伙就很开心地来教妈妈了。
5岁的孩子,看绘本就能知道生活的常识,有些还是容易被家人所忽视的。拿剪刀这个注意事项,我好想还是前两年看一本书的时候留心到的。
孩子接触的东西,比我的生活圈子都大。心里不得不感慨,现在孩子的学习素材真的很广,有实体的,有理论的,还有某些可能是被窝忽视的。
如果我只按照惯性思维来看待孩子,孩子的尝试能力和学习能力就可能被低估了。
就像自己父母之前只按照学习成绩为单一维度来要求我们一样,现在看来,这样的人生维度真的太单一,也太过狭窄。如果自己能在小时候多些其他的兴趣和尝试,人生也可能不一样。
当然,我明白,那个时代给与我们父母的非常有限,他们可能已经做到了他们能力范围内最好的。为了避免可能的限制,我需要学习的是,接纳孩子最真实的一面,多给孩子提供探索的空间和机会,这样才能让孩子的无限可能成为现实。
2 孩子的自我觉察和努力,源于妈妈的爱和反馈。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每次回家,女儿都会很认真地告诉我,她要送我礼物。然后噔噔地跑到书房去拿自己制作的作品,有不沾布小雪人,有折叠卡片,还有卡纸冰棒。
每次收到后,我都会很好奇,这个制作的是什么。
因为女儿的作品非常地抽象,像我这样的平凡大脑,是没法看懂的。有时候,我觉得是蚊香圈,经过确认,才会发现那是正在睡觉的蜗牛。每次介绍礼物的时候,女儿的两眼都带着光,很难忽略她脸上的开心。
“谢谢你,宝贝,你怎么准备了这么多的礼物给妈妈呀?”
“妈妈,我爱你,我想送你很多很多的礼物。”
“太棒了,你做的礼物就是妈妈最喜欢的。你能自己做礼物,这可是非常棒的能力。妈妈好开心。”
可能是我接纳礼物的微笑,也可能是我放置礼物的那种仪式感,孩子意识到自己的作品是被重视的。她通过了赠送礼物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爱。也可能是因为我喜欢送各种玩具礼物给宝贝,她也学会了这种方式来表达爱吧。
3 父母的种种“不准”,来源于自身的内在恐惧
不建议孩子在自己不在的时候玩新玩具,我的第一感觉是因为担心孩子把玩具毁坏。
但玩具坏了又会怎样?是担心废弃了,自己又要花钱买,还是担心孩子会因为玩耍不当导致出现意外的危险?
本质上,我还是对孩子的能力有怀疑。
小时候,我弄坏了东西。有时候是玩具,有时候是家里大人的工具,坏了之后免不了挨揍。我是不是把挨揍的潜在担忧附加在孩子身上?陪伴孩子的时候,总是能在孩子身上找到自己的身影,自己又会在某些时刻幻化为自己的父母,总是带着一丝的成长烙印。
如果能鼓励童年的自己,让自己多些勇气去尝试和探索,可能就不会有太多顾忌。
理清童年时自己的恐惧,成年后能看清恐惧背后的原因,自己也会变得更轻松。
爱父母,接纳他们带给自己的一切,相信他们已经提供了他们能力范围内最好的爱。
我也能更好地放下恐惧,全心全意地传递自己的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