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点,影响人成长的内因和外因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二者可以相互转化,所以两者都非常重要。曾国藩屡次考科举和大多古代读书人一样是为了功名利禄光宗耀祖,而他后来之所以立下内贤外王之志,是因为他受到的所处环境的影响,以及他的自省,他刚入京为官的时候也是经常和朋友相邀,把酒言欢,醉心于社交,但是在与一些理学派的朋友相处之后,受到理学的影响,受到益友的影响,所以他开始反思自己之前的言行逐渐确立了自己的理想,就是内贤外王,在确定了目标之后,他就以这个目标来严格的要求自己每天写日记,反省自己的言行,以及每天坚持读书,练字,吸取知识,不再像之前那样把很多时间花费在社交上,而是坚持每天学习来提升内在的自我,不断完善自己。
原本外界对他的影响应该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而言是外因,而自己对自己的要求是能够驱动自己的内因,但是由于曾国藩受到外界的良师益友的影响,外因内化为驱动自己提升的内因,从而不断地驱动曾国藩,自省和学习,这是由外因转化为内因,然后再驱动人进步的一个过程,积极的外因转化为向上的内因,可以驱动一个人不断的完善自己不断的前进,而不良的外界因素,则会成为一个人成长的阻碍,遏制人的发展。
有的圈子待久了会消磨人的斗志,待在有的圈子自己又会很积极向上。越王勾践作为君主放着舒适的床榻、美味的饭菜不好好享受,非要折磨自己卧薪尝胆,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人到中年还长期受在外颠沛流离之苦,终于有了家室,享受平静的幸福,却被妻子和大臣“欺骗”,远离家这个温柔乡,又开始到处流亡,因为卧薪尝胆才能让勾践即使在优渥的环境中也能铭记自己所受的屈辱和复国之治,而不让它们被安逸消磨,并且励精图治最终报仇雪恨,完美翻盘。而晋文公虽抱有强国之志,但被长期流亡的生活消磨了斗志,所以他的妻子和大臣才会使用善意的谎言来带他走出舒适区,最终成为一代霸主。
第二点,自省和坚持,自从曾国藩确立了自己的内贤外王的志向之后,为了成为一个圣贤,他以每天写日记的方式来反省自己当天的言行以及学习状态,并且把自己的日记总结拿给自己的朋友看,寻求他们的指点,不管每天有多么忙他写日记的事情都雷打不动,一直坚持着他以这样的一种方式,不断更正自己的言行,完善自己,从一个处处碰壁,很难办事的愣头青变成了一个和光同道,能很好的处理事情的能臣,正是由于他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与自省。
第三点,孔子说:“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也可以理解成“什么都舍弃不了的人,什么也改变不了”。曾国藩是一个书生,但是他却能创办了湘军这一支精锐的军队,从0到1,整个过程充满了他打掉牙齿和血吞的艰苦历程,原本他以为可以大干一番,功成名就的时候却受到了皇帝的不待见,他心灰意冷意冷的回了家乡,回家这一年里,他非常痛苦,自己一心一意全心全意的为国家奉献自己的力量即使处处受到大臣的排挤,得到不到皇帝的信任,在家里的这一年里,他的朋友给他推荐见了推荐了《老子》这一本书,他反复研读并且也一直在思考,复盘自己一直以来的整个人生经历,思考自己为什么就沦落到了这个地步,后来他想明白了,峰回路转皇帝给了他一次带兵打仗的机会,他由此出山了,出来之后,他对于官场上的一些潜规则,并没有向之前年少气盛的时候那么直接锋利的排斥,而是以一种圆滑,迂回的态度来对待,这样看来好像他这样的举动,预示着他现在已经变成了他以前讨厌的那种人,但实际并不是这样,因为他的志向是内贤外王,为国尽忠,为民谋福,而对于当时所处的官场这个环境来说,环境里存在一些潜规则,如果你不遵守这个潜规则,你将处处碰壁,受到排挤,更加无法立足,那还谈何实现自己伟大的抱负呢?
所以,为了为国为民这样一个远大的抱负,即使牺牲一下小我又会怎样呢?孟子曰“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取义者也”,而对于此时的曾国藩而言,生就是他之前所追求的那种小我不圆滑不世俗直接了当的正直刚正品德,而义就是他一生所追求的为国尽忠,为民谋福的远大抱负,为了这样远大的抱负,舍弃了小我,他牺牲的这个小我也并不是为了他自己的个人私利而是为了大多数人的利益。他这样的舍弃,使他游刃有余的混迹在当时的官场中,与其他官员关系融洽了不少,办事顺遂了许多再也没有处处碰瓷,最后力挽狂澜,为平定太平天国运动维护国家的安稳发挥了一柱擎天的作用。
而自己想要追求的是什么,在何时,又需要舍弃什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斟酌取舍过程,要何去何从呢?就要看自己的选择了。
第四点,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真正的顺其自然,是竭尽全力之后的不强求。
第五点,读书真的很重要,在不知不觉中会帮到你,绝处逢生。曾国藩女儿们婚后的种种不幸,或多或少应该说跟曾国藩有关系,因为曾国藩以圣贤来要求自己,家里面其实过的很拮据,他给自己的妻子和女儿们每天都安排了家务活,洗衣服,做女红等等,女性们从早到晚要忙这些事情,根本就没有时间,没有精力去受教育,去看书学习,以致于在她们后来婚姻中遇到不幸的时候,她们要么郁郁寡欢悲惨的度过一生,要么悲痛的死去,这是何其的不幸啊!
其实每一个人是一生中都会遇到不少的挫折这是在所难免我们预知不到,也无法改变,但是我们可以选择以怎样的一种态度去面对这样的不幸,不同的态度就决定了以后不同的人生境遇。
我们要以什么样的态度来面对这样的不幸呢,我们如何知道呢?书中自有黄金屋,曾国藩在经历一生中多次遇到困境的时候,他都通过了看书,从书中获取了启迪来帮助自己解决了困境,然而他的女儿们呢?他们在家里的时候,每天从早到晚忙碌的都是家务活,根本没有精力去认真地研读诗书,到了真正遇到不幸的时候,他们根本就没有办法来排解自己的不幸, 从这个角度而言,曾国藩是一位圣贤,是一位贤臣,但他不是一位好父,他没有尽到自己对儿女的抚育之责,既然他自己知识那么渊博,阅历那么丰富,为什么他不能教授一些给子女呢?这样当他们在面对困境的时候,或许就不会那么被动,那么挨打,那么郁郁寡欢,那么痛苦一生,那么至死。
就像清朝的才女作家,陈端生,她虽然是一位清朝的女性,但她非常有远见卓识,眼界非常开阔,这得益于她的家庭,她的祖父、父亲是清朝的官员家里面藏书也非常多,从小她就受到祖父的熏陶读书识字作文,样样高于兄长,还写下了著名的弹词小说《再生缘》这一奇书,里面很有名的句子“有何须嫁夫方为要,就做个一朝贤相也传名”,“丽君虽则是裙钗,而今现在立赤阶,皇恩浩荡重万代唯我爵位列三台,何须必要归夫去,就是这正是王妃岂我怀? 况有那宰臣官俸嵬嵬在,自身可养自身来。” 多么令人惊讶的价值观啊,这可是出自古代女性啊,就是到了后来,陈端生的丈夫犯罪遭到流放,她很悲伤难过“泪纵能干犹有迹,语多难寄反无言”,即使自己独自一人在家 支撑,也是坚强的面对生活“”强抚双儿志更坚”。
还有清朝的女科学家才女王贞仪,从小受到为官祖父的熏陶,识字读文, 她热爱科学,热爱知识,然而在古代这样一个男尊女卑,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环境当中,她受到了社会上很大的压力,但即使是这样她也不曾放弃,坚信“始信巾帼等须眉,谁言儿女不英雄”,“足行万里书万卷,尝拟雄心胜丈夫”,成就颇丰在天文方面有很多著作,还是个文武全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