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就想就死亡这种事情写点什么,但每每写几句就整个删掉,始终无法完成一整篇文章。一是担心笔墨不足,表达不清自己的想法。二则怕阅历尚浅,写的简单难免引人耻笑。后来想想,思考无论深刻与否,只要记录下来,若干年后回看自己的心迹历程,也不失为一件有趣的事情。
有只猫死了
有天回家的时候,看到单元门口躺着一只白猫。路过它的时候它一动不动。蹲下一摸脖子,还是温热的,只是已经僵硬了。回家的时候看着主子多洗了几遍手,生怕它嗅到什么死亡的气息。
隔天躺尸的猫不见了,几天后,楼下贴了张纸条寻猫,本想联系一下,后来想想算了,再想到自己洗手的举动,实在可笑。
正如我们从报上看到的什么意外死了什么人,于多数“猫”而言,只是死了个“猫“而已。
某个艺人去世的时候,曾看到这样的言论。一个戏子死了,一堆人哀悼,言语里多有些不屑。
我想死亡对于每个人的意义,只在于死亡的人或物与我们的关联性。与多数人来讲,死了一只猫仅仅是有之猫死了,但总有个人会想,我的猫死了。与多数人来讲,死了一个人仅仅是有个人死了,但他总会是别人的父母儿女,丈夫朋友。
与我们无关的人离去,或许不需要多少悲伤,但也应保持尊重。
早死晚死
人们管没成年就去世叫早夭,多有惋惜的意味。假如我们只能活到10岁,也许会有人觉得学都没上过多可惜,活到20岁,有人说尚未成家。活到30岁,有人说事业未竟。但我从来不担心死亡本身,我更担心的是死亡所带来的种种问题。总会有人伤心,总会有未完成的承诺,主子怎么办,我也许欠了谁100块没还?
死亡来的太早,似乎不是件好事。
如果我运气好活到50,父母也就70了,祖父辈的多半离世了。活到70,父母可能不在了,子女也50了。运气爆表活到90,100,110。只是活的越久就越接近无父母、无兄妹、无子女、无朋友,孑然一身,最后被人群和社会抛弃。你还没死,但是没有人记得你了。
死亡来的太晚似乎也不是一件好事。
围观
我特别不喜欢的画面是,当你自知将死了,面色黯淡,毫无生气了,但偏偏还将死未死,无力的看着那些关心你的人围坐在你身旁,悲伤的、怜悯的、遗憾的、痛苦的。但是他们所有人都和你一样知道你命不久矣,他们和你一样,在等着你死。
但现实往往更冷酷,当一个想要自杀的姑娘被人围观甚至怂恿的时候......
把别人的死志当作自己的乐趣,这是怎样的愚蠢和恶意。
我也不喜欢葬礼,准确来讲是不喜欢葬礼的形式。
人们似乎总想着给离世的人办个盛大的葬礼。丧曲,纸钱,聚餐,悼念,还有个词叫风光大葬。
活着的人以死人的名义办一场对死人来讲毫无意义的聚会。把花圈当作入场券,聚集一些很有可能活着反而见不到的人,有人诚心悼念,更多的人只是为了展示自己的悲伤。
但感情毕竟是私密的事情。那么这场葬礼,究竟是为死人办的,还是为了活人办的?
如果葬礼的意义仅是向社会宣告一个生命的结束,那么讣告就够了,何必打着道德伦理的旗号兴师动众。
消失
16年的时候有亲戚意外去世。这种离开的方式不给人一点准备,就好比昨天还与你吃饭聊天的人今天就不在了。
参加葬礼的时候我看着灵堂的黑白照片有些费解。
我脑海中与他们相关的记忆,是我真的与他们在过去有所交集,还是关于他们的一切仅是我的臆想?
记忆有个特点是,你记得起,但记不清。正如你记得某个人的脸,却回忆不起她的眉眼。你记得某个人说的话,却记不起他的嗓音和语气。然后你逐渐记不得某个人的脸,记不清某个人说的话。而记忆与梦境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是否有现实的印证,当能印证记忆的人离开了,那模糊的记忆与梦境就不存在多大区别了。
也许死亡的结果,就是一个人从意识、物质和社会上的消失。
我
我无法预料自己的死期,也许是百年之后,也许就在明天。只是无论什么时间,我都希望简单的离开。
如果我某天死于意外,也许皮囊还有点用处,便把眼睛给那眼神不好的,肾给那肾功能不全的,心脏给那还能抢救一下的。一身骨头没准还能放到某个医学院,摆个hello的姿态,瞪着空洞的大眼,代我看看医学院的靓丽少女。
如果某天我只能苟延残喘,哪就留一封阅后即焚的长信,表达我的道别和怀念。然后拖着残躯,提一壶酒,寻一处无人经过的角落,回溯我这一生所爱,静待牛马取走我的性命。
至于骨灰坛子,更多的是留给生者的念想,难免引起悲伤,倒不如当作肥料滋养花草。
最后想到一个小学生的思考,当人死亡的时候,是失去了生命的全部,还是获得了生命的全部?
2018年7月17日,北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