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分裂机制
分裂好或坏乳房
令他挫折的乳房:被感觉为碎片受到口腔施虐的攻击
令他满足的乳房:被感觉为一个完整的第一个内化的好客体成为一个据点,协助婴儿防御分裂感
2,营造整合和建立自我
分裂坏乳房出去,而内摄好乳房防御焦虑
3.否认与全能
分裂客体亦涉及分裂自我,而含全能特质
当坏客体被否认,随之而来的感受也被否认,心理现实也被否认。
否认:不只一个客体或情境被否认和破坏,客体被分裂,一部分自我也被分裂
否认:客体关系被破坏
形成:自大全能创造理想情境的客体
自大全能毁灭破坏的坏客体
4.内摄历程
正常发展过程,俄狄浦斯分裂状态是短暂的,
来自外在俄狄浦斯的满足,一再帮助孩子度过类分裂状态
克服类分裂状态的能力而其心智之弹性与耐受力有关
若无法克服类分裂,而去整合之状态太久造成婴儿的一种精神分裂征象
克服类分裂状态的失败
例子;成人退行,成人的人格解组,解离
内化原初客体的好关系=存活,爱与被爱,在内在好客体保护下成长,故内在好客体的缺乏,就因分裂形成混乱及无法去整合
5.正常发展
偏执分裂心理位置和抑郁心理位置来回摆荡
自我更整合,依靠和现实的调适来修通
即迫害和抑郁心理位置的修通,减缓焦虑,而客体不那么理想也不那么吓人
6.发展的阻碍
无法应对偏执分裂位置,焦虑的冲击而恶性循环
迫害恐惧和类分裂机制太强烈,自我将无法修通抑郁心理位置,迫使自我退行到偏执类分裂位置,再增强了早期的迫害焦虑和类分裂现象
发展的阻碍
退行造成各种形式精神分裂症的基础
在类分裂位置的固着点被强化
也增强了抑郁心理位置的特征
7.整合与分裂
好客体的稳固建立之爱,自我丰富之感
允许原欲往外留,将自体好的部分投射到外界而不会枯竭
从其他资源摄入好质量,也能再内摄它之前给出去投射,摄入内摄的平衡
保持为受伤的乳房,分裂和投射主要未涉及到人格的破裂部分,自体更凝聚的部分,所以自我没有暴露在因为破碎而产生的致命弱化下,反复抵消分裂的效果
相反,掺着恨而被摄入的乳房,被感觉到有破坏性,成为所有坏内在客体,使自我更严重分裂,成为内在死之本能的表征
投射与分裂同时存在,先内摄进来好的自体客体,他可以帮助一个人防御那感觉裂解崩溃的感觉。因为这一个好客体成为一个核心,帮助我们的生命形成一个整体,虽然这在很初期用分裂的方式。当我们一生中在承受压力感觉自己要崩解却可以走过来。是因为有这个核心的据点,帮助我们在度组装起来。我们一生无论那个年龄段都会有某些时刻会处于非黑即白的偏执分裂位,就会看不到真实的世界。这是如果使用太久太僵化,分裂和否认连在一起。使用分裂时,否认和全能连在一起。不止否认心理现实。他也在否认外在现实,同时他把自己的一部分也否认了,而一部分的外在客体也否认了。客体关系被破坏被摧毁,没有办法看到好妈妈和坏妈妈是同一个人,这样也不可能与一个真实的妈妈建立关系。也就是说偏执分裂使用过度后,他是没办法跟一个外在真实的客体建立关系。所有的人际关系都可能是自己想象或创造出来的,既可以理想化一个人,也可以过度丑化一个人。比如会认为一个人非常好,另外一个人又很坏,刚开始相处觉得这个人什么都好,过段时间发生一些事,就觉得这个人什么都坏,原来的好也是虚假的。或者认为自己什么都好,全都是别人的错。
分裂位置是很重要,当我们有时用上诉方法时,它可以帮助我们暂时维持一个有据点的内在完整度。如果一个婴儿遇见饿了生病了冷了等等挫折时,觉得外在客体很坏不照顾自己,但是马上就有人来了。他经历这种不断来来回回的过程,可以帮助这种孩子去度过这种很分裂的状态。可以克服这种很分裂状态,也就是说孩子的内在耐受力比较好,这跟外在有一个好客体有关,如果长期使用这个分裂机制,有些成人的人格就会出现解离,一部分的自己不被自己意识到,或者感觉是片段,或者很破裂的崩解状态。因为他外在好客体匮乏,坏的也被他投射出去了,他里面空空的什么也没有,就会变成很破碎,感觉自己不是一个整体。
我们一生在偏执分裂心理位置和抑郁心理位置来回摆荡才正常。好客体内摄进来有一个聚焦点,坏的客体内摄进来也会有个聚焦点,这两个聚焦点会让我们想到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被蛇咬就是我们聚焦的那个点,所以在以后的人生在会经常有类似情绪的聚焦点。我们出现一个大的伤害或压力时,会激起我们的生存焦虑,会觉得世界很可怕,会退回偏执分裂心理位置时,可能就是我们也会回到过去的一些原始聚焦点。所以精神分析取向的常常会去谈童年的经验,会谈梦,就是要找到这个过去聚焦点,去看见,去理解,去重建。我们内在好客体强壮,内在才丰富,才会允许爱流出,才敢去爱。不会认为爱了一个客体就被他控制。我们可以享受被爱,也可以爱别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