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 第52天分享
是教师节过后的新话题吗?还是各类创**运动推行压力过大?今天开始一些同行朋友圈在刷这条微信《教育部部长:要把时间还给老师》,说的是在两会记者会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陈宝生呼吁,要把时间还给老师,学校要拒绝各种“表叔”“表哥”的无效劳动。学校要让老师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研究教学、备课充电、提高素质、提高质量。
其实这已经是很久之前的新闻了,却说出了很多一线教师的心声。然而文章说着说着感觉似乎又进去了私人逻辑的怪圈,总感觉哪里不太对劲?
有人说,一个人看不惯的东西、人和事越多,这个人的境界也就越低,格局也就越小。
有些人,在对别人指手画脚的时候,总是一副万事万物了然于心的样子。似乎高人一等,俯瞰众生,其实可能也只是一厢情愿的揣测。
生活中总有这样一类人,喜欢怀着恶意和揣测的目光去伤害别人:
那个女的妆化得那么浓,还一身的名牌,一定是被包养;
那个男的怎么娶了个比自己大那么多岁的老婆啊,一定是吃软饭;
找对象不能找单亲家庭的,心理肯定不健康......
一个人最大的恶意,就是将自己的理解强加于别人,并一直认为自己是正确的。
列夫·托尔斯泰说:“你不是我,怎知我走过的路,心中的苦与乐。”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去过100个以上的国家是种什么样的体验?
点赞很高的回答是这样的:
“懂得了这世界上没有绝对的正确,能够接受别人有不同的三观和其衍生出来的思考方式。”
真正见过世面的人,不会去评价别人没见过世面。
因为当一个人看过的人间冷暖越多,他对这个世界的偏见就会越小。
也不尽然,那这么说鲁迅先生可怎么办呢?
不管怎么样,一辈子似乎还剩下半格电量了,少一些私人逻辑,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也许就会快乐地生活,而不是在卑微和焦虑中患得患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