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刚选调进城的小学教师,为了做到家庭事业两不误,把在乡下上学的儿子转到县城,在憧憬中开启新的生活模式。
儿子从小到大乖巧听话,性格内向,因不适应寄宿制生活而强烈要求回老家。她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与儿子老师反复沟通,并让在外地上班的爱人请假回家,好话说了一火车,儿子还是不愿去新学校,最终答应暂时走读。
以前带班时,我也遇到过类似问题:孩子不去试着适应新环境,而要求环境适应自己,整日郁郁寡欢,缺乏少年应用的朝气与活力。
一个男孩军训期间天天给家长打电话要求回老家学校,因他在家是老小,爸爸妈妈与三个姐姐,一个比一个宠他,过去在家一日三餐不重样,现在他过不惯吃住在校的集体生活。整天愁眉苦脸,一天到晚不说一句话。
一个女孩每次过星期回家就不愿返校,原来在军训期间虽然龇牙咧嘴不适应,但在我与教官的鼓励下也能坚持,疼爱她的爸爸妈妈每天都隔着围墙看她训练,边看边心疼得在墙外哭泣,并不断送来好吃东西,本来快要适应新环境的女孩经不住家长的再三“诱惑”,每次返校都不情愿,家长好哄歹哄送过来,来到学校却是度日如年,以泪洗面。
遇见这样的学生,我首先了解家庭情况,与家长及时沟通,要求家长理性对待孩子的“二次断奶期”。入校前两周不要每天到学校探望,晃招孩子,以免打扰孩子的正常生活,动摇孩子过集体生活的信念。
其次是我利用军训间隙或晚自习,与孩子单独谈话,谈话以鼓励开导为主。
并且利用班会与晨会,教育孩子要独立顽强,让他们对新的班级生活充满期待。比如,利用班务栏提供每日一语“苦难是一所大学”“生活要朴素,理想要高远”等名言警句熏陶感染;利用班级共读一本书《爱的教育》构筑精神生活;观看电影《小鞋子》学习主人公的顽强意志与拼搏精神;利用军训日记,记录初中生活点滴,倾诉喜怒哀乐,释放不良情绪,缓解心理压力。
对于半路来的插班生,利用集体力量尽快让他们融入新环境。由于他们比别人入校晚,不能一下子进入新的班集体管理系统,容易因孤独而自卑,因自卑而放弃。
记得每转来一个学生,进班时我总要热情洋溢地向全班同学隆重介绍,这种仪式感会尽快消除他与同学们之间的陌生感,使他立即产生一种存在感与价值感,从而对新的班集体充满期待具有好感。如果新来的同学性格内向,就私下安排小组长或活泼开朗的组员,主动与他交流,上课一起讨论问题,下课约他一起上操,一起玩耍,一起看风景,慢慢会打开尘封的心灵。
最后,给学生提供阅读书籍。不单单是为了给学生找点事做,而是为了让他们生活在书籍的海洋。所选书籍应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认识价值,这些书籍将作为宝贵的财富,进入学生的视野,读后在他们的精神生活中留下痕迹。比如描写英雄人物的书籍,书中的英雄人物会成为孩子们模仿的榜样,孩子们在不知不觉地模仿中进行自我教育,提高阅读素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