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9日晚,工作室迎来了2024年的最后一次读书分享,是由梁波涛老师为我们分享的《罗素论教育》。当时的分享自己没有赶上,今天抽时间将梁老师发到群里的文档进行了学习,对本书的问题进行梳理。

1. 罗素对于教育的核心观点及其在当下的意义核心观点:
罗素认为,理想的教育制度应该是民主的,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性,使其成为具备活力、勇敢、敏感和理智等特性的人。他强调教育的实用性,认为教育应帮助学生应对现实生活中的挑战,并培养其终身学习的能力。同时,罗素也重视道德教育,认为通过正确的引导和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良好品性。
在上世纪出现了许多的教育家,直到现在他们的思想依然不过时。我们现在的新课标提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意在提醒我们老师不能只关注学生的分数,我们更重要的是育人。人比分数更重要,可是很多时候,我们还是将目光放在了分数上面。
在之前我们课堂的道德教育是放在最后进行升华,而现在我们主张道德教育、思政教育应无时无刻的不润泽,这一切都表现着我们的目的在发生变化。
改变,不仅仅是我们的理念,更重要的是我们行为。
2. 罗素对于儿童良好习惯的培养和消除恐惧心理的看法
罗素认为,儿童良好习惯的培养应从小抓起,通过正确的引导和训练,使儿童形成正确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他强调,父母和教师在儿童良好习惯的培养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应该以身作则,通过言传身教来影响儿童。此外,罗素还认为,应该尽量减少对儿童的外部约束,而是通过内在的自制力来培养儿童的良好习惯。
家长做出来什么样子,孩子就会无意识的去模仿,而且很奇怪的是,一个好的行为需要长时间的去 坚持,但是一个不好的行为却很容易习得。包括叶圣陶先生也非常重视儿童习惯的培养。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孩子就是一块天然的石头,雕琢成什么样子,功夫主要在于家长。我发现自己就不是一个会夸孩子的人,两个孩子也学不会如何赞美别人,但是我们每个人都喜欢被人表扬,所以我们家长日常就要多在孩子面前说些好的语言。
儿童的恐惧心理往往源于对未知事物的不了解和对危险的误解。因此,他主张通过科学的教育方法来消除儿童的恐惧心理。具体来说,可以通过向儿童解释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让他们了解事物的真相,从而减少恐惧感。同时,罗素还强调,父母和教师应该给予儿童足够的关爱和支持,让他们感受到安全和温暖,从而增强自信心和勇气。
我妈总告诉我说不要吵小孩,一直吵他会变得痴呆,他会害怕。有时候如果吵闺女太狠,晚上睡觉孩子都是不安稳的,用土话就是被吓着了。孩子的心灵真的很脆弱。我们成年人的情绪会让孩子感到恐惧。
未知也会造成孩子的恐惧。我们都有害怕夜晚的经历,走在路上总会觉得深厚有个人在跟自己,甚至陷入北海妄想症,我害怕的时候也不敢扭头,因为会想起自己看到的故事:说人的肩上有两把火,头顶上有一把火,如果扭头,鬼就会吹掉一把火,三把火如果灭了,人就背鬼齿吃了。所以,一个人走路的时候就会快速疾走,或者跑起来。快到家门口的时候早点喊妈妈。当然这是在老家小时候的情况,如今在城市,走到大路上都有路灯,也不再有害怕的感觉。
3. 作为家长或教育者,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罗素的理论,以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品性和性格
(1)以身作则,树立榜样:
家长和教育者应该以身作则,通过自己的言行来影响孩子。比如,遵守社会公德、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等,这些良好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都会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孩子。
(2)注重情感教育,增强孩子的安全感:
家长和教育者应该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支持,让他们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安全感。同时,也要教会孩子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学会与他人沟通和交流。
(3)鼓励探索和实践,培养孩子的实践能力:
家长和教育者应该鼓励孩子积极探索和实践,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知识和技能。同时,也要引导孩子学会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4)重视道德教育,培养孩子的良好品性:
家长和教育者应该重视孩子的道德教育,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等方式来传递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同时,也要引导孩子学会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等良好的行为习惯。
(5)减少外部约束,培养孩子的自制力:
家长和教育者应该尽量减少对孩子的外部约束,而是通过内在的自制力来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比如,可以让孩子自己制定计划、安排时间等,从而培养他们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能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