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读书心得4】再议爱心与教育

作者: 布衣ysy | 来源:发表于2021-01-29 23:20 被阅读0次

    今晚张爱敏名师工作室的梁波涛老师分享了李镇西《爱心与教育》这本书的领读和阅读感悟。

    李镇西老师说: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 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 心能够滋润童心。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

    在分享交流环节,梁树丽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她教的差班学生不爱学习,而她非常爱他们,帮助他们提高,想了很多办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可是学生就是不买账。难道我不爱他们吗?为什么这种爱学生不买账呢?

    这也许是我们共同的困惑,我们也许做的事情比李镇西老师还要多,还要细,还要感人,但是,我们却没有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的爱,他们甚至拒绝接受我们的爱,原因是什么?

    首先,时代背景不一样。1999年,《爱心与教育》一书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大奖、冰心图书大奖、中国教育学会"东方杯"科研成果一等奖,全国各大媒体纷纷拒道传播,时至今日,因为广大教师的追捧,《爱心与教育》已成为教育新经典。

    21年前的四川成都学生的家庭并不富裕,学校的办学条件也不很好。很多家庭是多子女家庭,自媒体还不很发达,那时候没有手机,连寻呼机都是很少见的,只有街头的公用电话。老百姓和学生获取信息的唯一渠道就是电视、收音机和学校的教育。

    那时候家长知道,学生也知道,读书能够改变命运,而且是普通家庭的孩子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所以,无论是家长还是学生对学校是心存敬畏的,对老师也是心存敬畏的。那时候,老师也是非常敬业的,因为是六天工作制,必须坐班,所以他们基本上每天泡在学校里,泡在学生中间。

    那时候老师不需要做课题,写论文,尤其是青年教师甚至也不知道还要评职称,也不用应付上级那么多的工作,老师们都一心做教学,抓学生上课,学习,作业。所以,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去琢磨教育,琢磨学生。

    在那种情况下,出现一个像李镇西那样的老师,他给学生的爱,恰好是学生缺乏的,多子女家庭的孩子家长忙于生计,哪有功夫去管自己的孩子,他们疏于管,也疏于爱。师爱,填补了学生家庭教育中父爱或者母爱的缺失,那份关怀让学生觉得温暖。李老师给与学生的指导,是有高度的,也是孩子的父母不能给的,所以这种爱就显得尤其珍贵。

    但是,现在我们面临的环境变了,学生家庭生活富裕,父母有求必应,一家人都把孩子捧在手心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还有叔叔舅舅,姑姑阿姨,他们几乎都被宠坏了,所以,你若像父母一样去爱学生,便是他们不稀罕的了。因为他们得到的爱多如牛毛,有你老师的爱不多,没有你的爱也不少,加上手机、电视、互联网、游戏的陪伴,没有老师的爱,他们一样很滋润地生活。

    其次,我们得问问自己,你的爱到底是为自己还是为学生?

    明知道学生不爱学习,也不想学习,却逼着学生去学习,名义上看似为学生好,其实深挖一下,我们是不是为了自己的教学成绩好一点呢?学生学习好了,考好了 ,我们的平均分、及格率和优秀率就上来了。你说你是为了学生以后的人生,那是他的人生,用得着你去做主吗?

    所以,我们给与学生的爱,必须是他们想要的。那么,是不是学生不学习咱就不管了呢?不是的,李镇西在教育顽童万同的时候,他不学习,李老师也不强迫,但是要求他上语文课抄写《烈火金刚》这部书,用经典与影响他,给他单独出卷子,让他体验学习的成就感,一个万同,他至少用了十个方法。一直在激发他内在的学习动机,让他找到自己生活的意义,感受到自我在集体中的价值。所以我认为,让学生的灵魂有个归处,按照他们自己的想要的样子去成长就是对学生的爱。

    当然我们也要适度引导,影响一个算一个,能学习的引导他们努力去学习,去赶超,不爱学习的,引导他们去做他们感兴趣的事情,比如梁波涛老师,让学生看电影、读故事等。我也允许我的学生学不会英语的,可以在我的课堂上学语文,历史,政治,甚至练字,画画。学习哪有那么狭隘,只要学生乐在其中,他就是在学习,在成长。

    耿老师在分享阅读感悟时提到,李镇西老师对后进生永不绝望的坚持打动了她,我觉得“永不绝望”四个字应该成为我们所有教育人的共同的教育信仰。即使有100次的失败,在第101次的选择中,我也选择爱孩子。但是,我们的爱要有智慧,有高度,有教育理论知识的支撑。

    教育就是一地鸡毛,我们要有捡起一地鸡毛的勇气,坚持自己教书育人的初心。爱心于教育,永远都不会过时,我们只是需要与时俱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21读书心得4】再议爱心与教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mtht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