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民的名义》浅谈几点社会文化现象

作者: 西屋_westroom | 来源:发表于2017-05-01 23:57 被阅读319次

     

         一部《人民的名义》火遍大江南北,据电台里广播,收视率创记录地破了7,虽然我不太理解这个专业度量到底意味着什么,但我知道能让这么多媒体都来关注一部电视剧,可见其本身被关注度有多高。

         客观地评价,如今能有一部国产电视剧能广泛地吸引从40后到00后的几代人,应该也前所未有了。首先,在互联网环境下的影视界,时间早已碎片化。能让人守在唯一一个频道面前,忍受着包括陈道明先生一遍又一遍“只为更好”的商业教育在内的广告轰炸,在如今娱乐产品超级过剩的时代已经实属不易了。更何况那些举着手机,戴着耳机,在拥挤的地铁、公交上一集一集追剧的年青人了。另外,现在的文化消费十分多样,偏好分布非常广阔,无论你喜欢不喜欢,从千奇百怪的网络直播到抗战神剧,从娱乐先锋台到地方牛皮癣广告台,都有他们所定位的观众。然而,一部电视剧就这样把他们都凑在一块了,还是一部红色题材的正剧,就更加让人叹为观止了。工作中,大家开始用剧中人物给别人贴标签;网络上,剧中人物成为了表情包;生活中,如能巧妙引用剧中的人或事,定是能表现出自己的时尚和俏皮。我记得,社会群体性地关注一部电视剧的现象又曾有过,他们的名字包括86版的《西游记》、83年版的《射雕英雄传》、《渴望》等等。

         那么,这部电视剧为什么这么火呢?每个人可能都有自己的看法,我个人的理解是这样的:从冰山上面部分来看,可能有以下3点:

    1、作为一部社会管理层反腐行动的价值宣传片,它积极地响应了民众的对于诸多社会问题迫切求变的需求。“尺度大”的评价,反应了民众对中国政治宣传传统改变的欢迎。一个查贪官“上不封顶”的宣言就让很多人热血激动。其实,中国的民众有一个基本的认识,那就是一旦被官方许可的,那就是被最高层承认了,不管好还是坏,接下来就会发生很多的改变来延续好的或扭转坏的。那么多的抗战、解放战争时期的正剧题材影片也揭露了那么多的贪腐,都未曾向这部电视剧那样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和欢迎,一是切身利益相关,二则和中国民众对管理层的这个基本认识是息息相关的。

    2、官场,尤其是高官群体工作、生活的猎奇。就像美国的那部《纸牌屋》一样,不管有多少是真实的,都向普通民众开启了一扇了解“他们”政治生活的窗户。“哦,原来省委书记就是这样办公的”,“哦,原来这一级的干部住的是这样的房子”。描述越贴近真实,层级越高,往往就会收到更多的关注,这一点,古今中外,无不例外。

    3、“与人斗,其乐无穷”的癖好。回看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与天斗,与人斗的历史。我们改变了世界,世界也改变了我们。但除了那些大场面的“与天斗”场景外,似乎人类更加嗜好“人斗”的历史与经历。君不见《XX王朝》、《XX传》的热播,以及各种潜伏、谍战的热映。更何况,这聊的是现实的事儿,身边就会出现的人,让习惯了给人物贴“好人”、“坏人”标签的我们有了一次见识和实习的机会:办公室里有达康书记吗?谁又是那个祁同伟?我亮平能干的过他们吗?

         一部影视剧的热映,从以往的经验来看,除了上面分析的几点外,定是有意无意地切中了我们这个时代的某个脉动(冰山下面的洋流)。作为审视我们所处社会的工具而言,本剧确是一个很好的窗口。所以,我要谈到的几点,就是从这部剧为我们打开的窗口,往里窥探,所感悟到的些许观点。不过,在介绍这些观点之前,还想对我的一些基本认识做一些介绍。

         我对中国社会以及中国人人格的认识受到几本著作的影响(我想每个人都有那么几本书shape着自己的三观吧),其中让我铭记在心的一部,就是中国著名哲学家黎鸣先生在其《人性与命运》中表达的观点:中国几千年来的官场化社会造就了中国人典型的官场化人格,这是和英语民族典型的市场化社会及人格形成典型对比的。无论是是他提到的“阳性官场人格”:权利偏执、言行分裂,还是“阴性官场人格”:忍从与奴性、轻信和迷信、封闭消极和保守,作为中国人人格的阴暗面,我是深以为是。黎先生在其著作中,也满怀信心地认为21世纪中国文化在经历自我发展后定会成为世界先进文化的代表。对这一点,我也深信不疑,以为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文化更多地融入世界其他先进文化的精华,便会开出一朵让人期待的奇葩(这里指的是本意)。十多年过去了,再来回顾书中的一些预言时,让我更加为看到的变化称奇,同时也意识到一点:千年的文化惯性,又岂是几十年能完全改变的呢?我们社会的官场化特征的确淡化了很多,但仍烙印深刻。

         首先,明显的权利等级消失了,但隐形的精英宗派文化尚存。我一直纳闷,这部剧里面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官员裙带关系,这是否利于表达管理层的意志?但不管是不是作者和导演的有意,细想来,这又何其贴切地表达了“仕家”的中国社会传统。历史上,中国的社会管理者都有一种类似“企业家”的情怀,有意无意的把自己视为了“委托人”。达康书记经常挂在嘴边的那句“要对得起XX万XX百姓”,这句话如果理解为政治家对所辖人民的责任固然不错,但过分夸大,甚至到自恋并强加给自己身上一种夸张的社会发展的历责任感,有时也是悲剧的起源。政治家不可否认为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但将自己视为救世主,未免低估了民众的智慧,至少也不符合马列主义中关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论断。在中国这个容易情怀泛滥的环境里,到处都有搬情怀的砖来垫高自己的人,一旦站在了道德的高处,不仅能使唤他人了,甚至可以把自己都骗了。我们中的大多数的知识积累似乎还不足以让我们区分信仰和情怀,不足以让我们懂得多样性和差异性的自然之美。再说回来,一旦坚信了自己的“委托人”角色,那么可以想象许多的规矩将朝着延续自己的管理方向前进,那么出现“仕家”就一点都不奇怪了。从古自今,这个趋势是在逐步弱化的,但仍还需要很长的时间和权利约束的智慧才能让更多的精英出现在社会的方方面面,而不只是学而优则仕。

         另外,“士农工商”没人提了,但官商的关系和社会地位未变。整部片子里,感觉没毛病的商人就只有王大路了,还是一个前官员,其他的似乎都有作奸犯科的嫌疑或事实。脱了官服的王大路还是王大路,那么其他商人难道天生就有问题?从历史上看,如今的商人算是地位最高的了,没人再把商人视为“贱人”,我们都把成功的企业家视为英雄和社会发展的推动者。但从社会地位而言,官还是要比商人大的,因为后者唯利是图且自私狭隘嘛。但细细想来,如果我们发现“看得见”的手更容易带来利益,那又何必苦苦地去探索和利用那只看不见的手呢?正如上一个问题所言,如果社会管理者怀着普度众生的心肠,那么商人只是用来成就千秋霸业的工具吗?城市的发展难道就是治理者就是在地图上画个圈圈,然后叫商人来投资吗?肯定不是,否则那么多的经济学专家就要失业了。那么为什么我们没有觉得演得别扭了,这才是一个好问题。定位决定关系,关系决定地位。如果我们还是把唯利是图的商人和凛然正气的官人对立起来,我们就永远弄不明白社会到底因何而变。当达康书记痛斥赵瑞龙,称“无商可言”时候,那股劲的确很有魅力的,我更愿意把它理解为不愿同流合污的借口,而不愿理解为做了政治家就不和商人谈交易了。如果说大部分的商人都出现了问题,那么首先要问问这个社会的规矩出了什么问题,是不是那只看得见的手太大,挥动地太过频繁了呢?

          最后,道德神化的“青天文化”,绑架了他人,僵化了自己。包括我在内,很多人看到“包青天”一类的人物时,都激动万分。中国社会这种期盼“青天大老爷”的心态又是怎么普及开来的呢?这些个传说中的“青天”和那些西方的个人英雄之间的差别之一,就是前者不仅有能力或权力,而且几乎是个“完人”。这个传统使得我们相信一个好官必须是道德模范,也使在位者必须以道德楷模自居。哪怕在上位前不是,上位后也得补上这一课,似乎所有的权威都来自此一样。刘备的仁往往比曹操的狠更受爱戴,殊不知匡扶汉室的刘玄德自己称帝的时间比他人慢不了多少。这种虚伪性不仅仅绑架了那些在位者,更使得那些不在位者有了放松对自己要求的借口。因为你是官,所以有美人也不能看;因为你是官,所以就不能随地吐痰;因为你是官,才有可能成为青天。这种把道德帽子戴在别人头上,自己却思想懒惰,不思进步和突破的“青天文化”通过这部作品也有体现,唯独忘了我们也都是人,是人就有他的自然性、社会性和精神性,除了道德,我们对人也有智慧的要求,也有法律的约束,不可偏废,不能把道德水准角色化。要知道一点,悟空也是人,八戒也是神,西游记最后如来对贪财罗汉行为的评价一下让我们和如来的距离近了很多,可能这也是为什么虽然毛病多,但大家都更爱达康书记的原因之一吧。比起相信这个世上有青天大老爷,我更愿意相信在某些方面有能力超过自己的人。

         总体来看,这是一部值得被人记住的电视剧,不仅仅是因为它给大家开启的那一点点中国政治生活的窗户,供人茶余饭后有个消遣,更是在当前仍需精英来治理我们这个庞大且快速变化着的国家的时代里,阶段性地为我们的社会管理者做了一次社会调查,度量了民心,度量了社会价值取向。我们都处在群体人格的发展之中,虽然我们的基因里有着数千年来的官场文化烙印,我们也看到了基因的“变异”,虽然同志们仍需努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西屋_westroom:中国特色:政治家的企业家情怀和国企老板的代理人心态

      本文标题:从《人民的名义》浅谈几点社会文化现象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xaft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