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每天读本书
如何正确阅读使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如何正确阅读使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作者: 老庄日记_ | 来源:发表于2022-06-08 22:56 被阅读0次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是一本畅销多年的经典好书,有人看过之后获益匪浅,但也有人看过之后觉得啰嗦,没学到什么实际的东西,很大原因是对于这本书的预期和使用方式不同。

对一个成年人来说,想要靠一本书,改变自己的人生,是挺难的一件事,但很多成年人对一本好书的预期,恰好就是“能够改变我的人生”。

因为很多成年人在读一本书的时候,更多的是去书中找一些能印证自己想法的内容,而不是找真正改变自己想法的内容,怎么可能改变自己的人生呢?

比如,大家都说《道德经》是经典,然后其中的名句也当做行事准则,其中很有名的这句“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更是被很多人当做了自己自私自利的挡箭牌。

你看,老子说圣人和天地这种高高在上的角色,都把百姓,万物当做了刍狗,我想要成功,也要像圣人那样绝情。

实际上呢?这句话放在《道德经》整体来解读,完全是另外一个意思。不仁,是不情感用事,是说天地、圣人不情感用事,对万物、百姓都一视同仁。他们的理解完全就是错的。

一个成年人,很难被一句话,一本书真正改变,他大多数情况下是会用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观念,去解读这句话,而通过他解读出来的内涵,可能作者想要表达的内涵南辕北辙。

那,如何正确阅读使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呢?

第一,要有开放的心态

成年人有潜意识在作怪,很难主动接纳新的、与自己认知不符的东西,总觉得自己知道的、用到的,就是最好的。

但我们都知道,人外有人,总会有人知道比我们更精妙的东西,所以,在阅读一本书的时候,要有开放的心态。

阅读过程中,不要着急否定作者的观点,而是尽量先假定作者的观点是对的,然后分析作者的论点,再去和自己的认知对比,谁说的更有理,就暂时听谁的。

看书的目的,是学为己用,而不是让自己找气受,看了作者的某句话和自己认知不符,就合上书走人。这样会失去一次改变自己认知的机会。

第二,交流出真知

一个人读书,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解释作者要表达的内涵,有可能完全理解作者的意图,也有可能和作者的意图有很大偏差,但是我们自己无法分辨。

可是,当我们和一群人一起读同一本书,一起交流作者想要表达的内涵的时候,就有很大概率碰撞出作者真正要表达的内涵,还能获得别人从不同视角看同一个问题的观点,扩充自己的认知。

尤其是,当一个人知道自己看完一句话,一本书,要马上分享给别人的时候,讲出自己理解的时候,会格外的认真,阅读效果也会远超自己一个人读书的效果。

当然,对于读书这件事,我也是一个固执的成年人,有自己坚守且不易被改变的观点:尽信书不如无书。

书是好书,道理是好道理,但有些时候,可能就是没法适用在自己身上,如果强行去把道理用在自己身上,可能会加速自己走向毁灭的过程。

比如,我们都是长期主义者,都坚信复利的价值。在众多和复利有关的故事中,有一个特别知名的“一粒米让国王破产”的故事。

国王要奖赏大臣,大臣希望国王的奖励是在棋盘的第一个格子放一粒米,第二个格子放两粒米,后面每个格子的米粒数量都是前面格子的两倍,放到最后,国王的粮仓根本就不够用。

我们都能从中感受到指数变化的巨大魅力,看到复利曲线能给人带来的好处,但是,这样的“复利”故事,是在任何情况下都适用的吗?我觉得不是。

比如,我现在要被隔离两个月,但是没有存粮,有人跟我说:有两种给你发大米的方式,一种是每天给你一碗,另一种是放棋盘的方法。

我学过复利,我看过棋盘的故事,我知道棋盘放米能让自己获得更多,看上去我应该选棋盘放米才对。

但是呢,常识告诉我,第一天吃一粒米,第二天吃两粒米,我还没看见第六十天的米,就已经离开这个世界了,那时候,再多的米,又有什么用呢?

书和知识,都是为人服务的,能够把看过的书,学到的知识用到自己身上,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才算是学到了有用的知识。把知识存在本子上,电脑里,而不去使用,或者说干脆就用错了,对一个人来说,完全是一种负担。

所以,我认为正确阅读使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的方法就是边学边用,尤其是要结合自身情况去使用,让书中的知识切实在改变我们的认知,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好,那才叫真正的学到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如何正确阅读使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xepm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