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保持写作激情
如果只要运用三种驯服技巧,确保时间、空间和精力,灵活应对困扰自己的写作神话,写作就会永远一劳永逸,那该多好啊!可惜,一直保持写作干劲也是一种神话。
第四章会探讨保持写作干劲的各种方式,有效应对注意力、激励感、责任感的自然波动。低谷也会有反弹。如果你感觉干劲渐弱,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回归文章开始所提到的技巧。如果这些技巧都运用了,但你还是觉得进展不顺,那就需要探索一番,采取确切具体的步骤来重整旗鼓。不管你所面临的情况是什么,第四章的建议都能帮你保持干劲。
1.发现写作兴趣
我们系的顶级课程要求本科生做一份独立项目,题目自选。条件只有一个——对世界做出某种贡献。我们鼓励学生关注个人兴趣,做他们真正认为有意义的事情。但是,大部分学生的项目都是无聊空洞,他们根本不关心的这些项目,屡屡如此。
为什么会这样?这是一次让他们实现个人意义的研究和写作机会,为什么他们还是选择了并无真正激情的主题?为什么我们自己做研究时也会这样?如果我们选择了自己并不真正想做的研究,那么一切写作技巧都帮不上忙。
我们比自己所意识到的更像这些本科生。很久以前,许多学生就选择把学业和“真实”生活分开。他们认为两者是水火不容的。他们一直选择四平八稳、枯燥简单的项目,也取得了成功。不管他们的激情在哪里,都与“学业”安全地隔离开来。
有意无意,我们可能也在使用同样的策略。我们可能认为,学术研究是不应该有个人意义的。导师可能告诫我们要耐心,等到功成名就了再去研究真正感兴趣的课题。功成名就到底是什么时候?是拿到终身教职之前,还是之后?升为正教授?拿到讲席职位?还是退休?
在就业市场的巨大压力下,许多人一开始选择研究领域就是奔着取得成功去的。然后,我们就长年研究这个稳妥的方向,这样在求职或争取终身教职时就能拿出稳定的研究方向(“学术品牌”)。哪怕获得了终身教职,似乎有了选择方向的自由,我们可能还是会因袭既往。与学生们一样,我们也会继续对激情视而不见或束之高阁。
如果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快乐、高产的学术作者,这就是错误的做法。前言里用三个词概括了本书的建议:感兴趣,勤动笔,压力小。第一条就是感兴趣。对于我们不重视、认为不会有贡献,或者与真实兴趣无关的研究课题,写作的时候很难产生快乐。
某些只不过能在“成果列表”上加一项的研究课题和方法是颇有诱惑力的。但是,根据我的经验,专做不感兴趣的项目的“野心家”终究会看不起自己,看不起自己的研究领域。他们终会有山穷水尽的一天:再也受不了做自己根本不关心的项目了。悲哀的是,他们缺乏或者根本没有选择确实关心的项目的经验。
通过反复试验,我开发了一种方法来帮助本科生做真正感兴趣的课题设计。我现在把它用到了同事身上,从而帮助他们发现了拖延的原因,或者帮助他们决定接下来要做的课题。虽然我的大部分证据都只是传闻,但“追寻声音的抑扬顿挫”对确定真正想做的课题是有益的。
“抑扬顿挫”是指声音质量。在描述感兴趣的事情时,几乎每个人的声音都会富有活力、好听起来;而描述“应该”喜欢但并不喜欢的事情时,声音又会干瘪机械。当别人谈论自己在做的项目时,你可以训练自己去听声音里面的“抑扬顿挫”。
运用这种技巧时,你注意的不仅是别人说话的内容,还有说话的方式。透过语调和声音质量,你能听出他们是热情洋溢,还是在单调地背书。倾听、注意、追寻声音的抑扬顿挫。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识别哪些项目或者项目中的哪些部分是人们真正感兴趣的;而哪些项目却得不到人们的关心。
这是一种交互式技巧。当听者说,“我觉得,你谈X的时候,我听到了抑扬顿挫的声音”,讲话者就会多谈X。同时,听者会问更多问题,注意词句和语调。大部分人都能听出来讲话者是就事论事,还是神采飞扬。
通过继续倾听、提问题,听者将发言人引向带有“抑扬顿挫”语调的项目上去,这些项目有的处于提议阶段,有的已经在做了。这是他们真正关心的东西。发言人不仅听到,也感觉到了这种差别。愉悦的项目使人昂扬向上,强制的任务使人垂头丧气。一来一往之间,倾听者就会发现眼前这个项目不顺或讲话者有心回避的症结在哪。
我认为,在学术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这种互助指导。在决定下一个项目要做什么、调整陷入停滞的项目、修订已经写完且需要重新送审的稿件时,我们都可以学着互相帮助,“追寻声音的抑扬顿挫”。
但是,大多数学者还是决定自力更生,尽自己所能去搞清楚自己“应该”做什么。导师建议不总是明智的。同事反馈也不总是切题的。我们甚至可能觉得,自己没有(至少现在没有)权利去做感兴趣的项目。许多人尽职尽责地选择了合理的、无趣的项目,因为我们不能允许自己只做最感兴趣的研究——就像我教的本科生一样。
我最近指导过一名优秀的年轻同事。她刚刚获得终身教职,有机会参与编辑一本她组织的研讨会论文集和一套有潜在巨大影响力的新丛书。两个项目都会与业内著名学者合作。她已经签了第二本书(阐述她自己的新研究路径)的合同,还有一家著名学术出版社邀请她为一个创新性线上项目供稿。面对这么多机会,她要何去何从呢?她谈及两项编辑工作时声音完全没有抑扬顿挫,所以我建议她放弃这些项目。从声音能明显听出来,在接下来的几个月中,她应该专心做最想做的事情——关于第二本书的项目和线上项目。诚然,参与编辑能够提高知名度,为本领域出一份力,但那会让她偏离真正想做的事情。
与学术研究的许多方面一样,项目取舍也披上了毫无必要的神秘面纱。我们经常误入大坑,而不认真取舍。刚入学院时尤其如此。我们对各种邀请感到受宠若惊,觉得前辈有命莫敢不从,或者听别人说哪个机会对声誉有好处便蠢蠢欲动。
合著是重灾区。看上去好像能轻松出版,后来却成了一项麻烦的任务,让人精疲力竭。与许多人一样,我也吃过合著的亏,耽误了搞自己研究的宝贵时光。永远不要仅仅因为有人邀请你编辑或合著(哪怕对万保止说内容不难,很快就出版,对事业有好处)就答应他们的请求。为什么要答应做没多大兴趣的项目,为他人作嫁衣,或者用同样的数据和方法支持早就有的论点呢?太多学者自己背上了不想做的项目,意图一般都是好的。我们当然迟早会失去干劲。谁不会呢?
你要是觉得,只要有发表的机会就应该抓住,不管这些项目多么琐屑无聊、与本专业无关,那么,报应迟早会来的。乌鸦不会变凤凰,我们都是知道的。我们逼着自己把工作做完,把宝贵的写作时间和精力浪费在无趣的主题上。我们的同事往往心不在焉,身无斗志。自己的研究被耽误或推到一边。
不管处在学术生活的什么位置,我们都值得更好的境遇。读研究生时,我们应该解决这样的问题:使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自己所在的领域,使我们能坚持阅读思考。资历尚浅时,我们应当对加入的学术圈子富有激情,渴望与志趣相投的学生和同事合作。工作多年后,我们应该对自己的成就感到骄傲,渴望继续发光发热,通过让自己兴奋的方式为学生、所处的领域和学界做出贡献。
如果感觉不是这样,那可能我们已经学会了隐藏自己的学术兴趣,目的是做到对外界有求必应。我们成了忍耐煎熬的行尸走肉。这意味着,我们失去了做真正感兴趣的研究的机会。多年以后,当我们回望学术生涯,只有这样的研究会让我们感到自豪。
所以,当你对写作感到厌倦和无力、经常拖延的时候,找同事谈谈,帮你发现自己声音的“抑扬顿挫”之处。他们不了解你的研究领域也没关系,也许不了解还更好。这意味着,他们的关注点只在你的语调,而不是内容上。谈一谈进入学界的初心,你最关心的问题,对手头可选项目的期待。请他们注意听你声音的抑扬顿挫,以便帮助你发现自己的志趣。然后对同事也这样做一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