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第三篇:探究“浅阅读”说法的起源及发展背景

第三篇:探究“浅阅读”说法的起源及发展背景

作者: Tim胡天天 | 来源:发表于2019-05-14 14:47 被阅读0次

我们知道,不论“浅阅读”,还是“深阅读”,这两大说法都是有着一定的起源及背景。下面笔者想就“浅阅读”展开探讨:

“浅阅读”的说法起源

“浅阅读”的说法起源,倘若真正考究起来,或许会追溯到上古年代。我们在历史书中,并不鲜见各大文人墨客、名士大家、思想大成者们,针对于“肤浅”“快速”“功利”“一目十行”“囫囵吞枣”“不求甚解”等等不用心、不费心、不专心的阅读方式,进行了种种毫不客气、鞭辟入里的反思与批判。如:

“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也。”——曾国藩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 朱熹

读书不要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这样的读书使我获益不少。——卢梭

不加思考地滥读或无休止地读书,所读过的东西无法刻骨铭心,其大部分终将消失殆尽。—— 叔本华

“浅阅读”的发展背景

事实上,仅就“浅阅读”而言,各朝各代都不乏读书人“批判”、“否定”的声音。笔者甚至怀疑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各大思想家学派业已对“浅阅读”,存有着根深蒂固的“恶感”。我们这里可以遥想一下, 先贤圣人孔子、墨子、庄子......,在他们的公共讲座上,一遍一遍斥责关于学生“浅阅读危害学习”云云,不定是种种“金句”横飞的场景画面。

这些场景画面其实一直是被后人所沿用承袭下来,大体也就是今天那些研究学者、专家教授、阅读教练、阅读达人们,种种对于“浅阅读”的深恶痛陈式批斗形态。所以,笔者认为,“浅阅读”——人人喊打、“不打就不正确”的恶劣形象,极可能是中华读书文化的一种传统。换句话来说,我们中国人语言文化的“基因”里,已经存在着对“浅阅读”的批判否定意识。

因为众所周知的古代阅读“资源”的匮乏,广大民众事实上并非是社会“阅读主体”“读书主角”的群体构成,“读书”“阅读”更多是士绅文官等“肉食者”统治阶层专属的标配的行为,连“识字”“写字”都可以说得是一种阶层垄断的社会精英标志。由此,也可想而知,那几千年来,古人对于“浅阅读”的批判否定,确实并不适用于今天的芸芸众生。而且几乎可以肯定的是,所有古人在“读书”“阅读”方面的思悟见解,都不太适合于今天信息大爆炸的时代。

有资料显示,唐代诗圣杜甫终生的阅读量,甚至远不如我们今天的初中生“多”!或许,这里有好些读者并不认同——阅读数量等于阅读质量,他们默认的观念之意,大多就是:杜甫阅读的书籍都是“高质量”的经典瑰宝。然而,事实恐怕远非如此——至少唐代绝大多数的书籍文集,都已经被时间、   世间所淘汰或遗忘;而按照今天流行的阅读审判观念来看,那些被时间、世间所淘汰遗忘的唐代典籍,就是我们所谓的“垃圾读物”“快餐读物”了,至少绝大多数不会是“经典”“名著”!试想我们伟大的诗圣杜甫所身处的时代,“阅读内容的质量优劣”之整体状况,只怕也与我们今时今日差不了多远!

我们深恶的“浅阅读”不仅从古至今存在着,对于“浅阅读”的【批判否定】之社会态势,亦然。但是,就“浅阅读”的沿袭发展来看,似乎社会层面上的【批判否定】,根本无力阻止它的“欣欣向荣”,乃至“高歌猛进”!有趣的是,今人对比前人,前人对比古人,宋人对比唐人,宋人较之于元、明、清人。大家所针对“浅阅读”的批判否定之态势,恐怕同样是呈现几何级的幂次级的上升趋势。这种历史趋势的背后,恰恰反映“浅阅读”在社会大众阅读中发展的繁荣景气程度,同时更证明了今人对比前人、前人对比古人的阅读识字普及率、阅读层次质量跨越、阅读内容丰富、阅读出版进步等等,这一切都是关于“阅读”的时代进步之折射。

笔者在此判断,“浅阅读”几千年来从未离开过我们社会大众,也是我们社会大众最依赖、最通用的一种阅读方式,尽管我们都在潜意识中批判否定它,但根本无力阻止或妨害它的发展普及。而且神奇的是,我们社会越是在“浅阅读”突飞猛进发展普及的阶段,大众对于“浅阅读”的批判否定声浪就越是来势汹汹,这已经成为了一个相生相伴、相爱相杀的“社会阅读现象”了。

对比古人、前人、今人,以及唐、宋、元、明、清之阶段,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到【浅阅读】在社会大众中的发展轨迹。那么,到了信息大爆炸的互联网时代——我们所处的今天,也自然而然是批判否定【浅阅读】时代声音最猛烈、最凶悍的阶段了?可谓之集古今中外、五千年上下之“骂”之“恨”之“批”之“否“的“大成”,我们可以随时随地在网路上找寻到浩如烟海、汗牛充栋的批判否定【浅阅读】之人证物据,但是无人敢否定【浅阅读】在社会大众的普及发展之迅猛之恐怖,简直一年又一年、一年再一年,达到了“新高度”“新境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第三篇:探究“浅阅读”说法的起源及发展背景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xgja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