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读书笔记(摘编)。
《西方哲学史》,罗伯特·罗素(英国)著,何兆武、李约瑟译,商务印书馆1976年6月第1版,2013年12月第28次印刷,1161页。
001 巴门尼德
巴门尼德是意大利南部爱利亚地方的人,鼎盛期约当公元前五世纪上半叶。
意大利南部和西西里的哲学家们,要比伊奥尼亚的哲学家们更倾向于神秘主义和宗教。
巴门尼德在历史上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他创造了一种形而上学的论证形式,这种论证曾经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于后来大多数的形而上学者的身上直迄黑格尔为止,并且包括黑格尔本人在内。人们常常说他曾创造了逻辑,但他真正创造的却是基于逻辑的形而上学。
002 一场辩论
辩题:没有事物是变化的。
002-1 正方一
巴门尼德以为,感官是骗人的,并把大量的可感觉的事物都斥之为单纯的幻觉。
当你思想的时候,你必定是思想到某种事物;当你使用一个名字的时候,它必是某种事物的名字。因此思想和语言都需要在它们本身以外有某种客体。而且你既然可以在一个时刻而又在另一个时刻同样地思想着一件事物或者是说到它,所以凡是可以被思维的或者可以被说到的,就必然在所有的时间之内都存在。因此就不可能有变化,因为变化就包含着事物的产生与消灭。
在哲学上,这是从思想与语言来推论整个世界的最早的例子。
我们可以把这种论证表达为如下的方式:
如果语言并不是毫无意义的,那么字句就必然意味着某种事物,而且它们一般地并不能仅仅是意味着别的字句,还更意味着某种存在的事物,无论我们提不提到它。
例如,假设你谈到了乔治·华盛顿。除非有一个历史人物叫这个名字,否则这个名字(看起来似乎)就是毫无意义的,而且含有这个名字的语句也会是毫无意义的。巴门尼德认为不仅乔治·华盛顿在过去必然存在过,而且在某种意义上他现在也必然还存在着,因为我们仍然能够有所指地在使用他的名字。
这显然似乎是不对的,但是我们怎样去对付这种论证呢?
002-2 反方一
巴门尼德认为字汇有着经常不变的意义;这一点实际上就是他论证的基础,他假定这一点是毫无问题的。然而,尽管字典或者百科全书给一个字写下了可以说是官定的,并且为社会所公认的意义,但是并没有两个人用同一字的时候,在他们的心目中恰好有着同一的思想。
乔治·华盛顿本人可以用他的名字和“我”这个字作为同义语。他可以察觉他自己的思想以及自己身体的动作,因此他要比任何别人使用这个名字的可能意义都更为充分。
他的朋友们在他面前也能够察觉他的身体的动作,并能猜测他的思想;对他们来说,乔治·华盛顿这个名字仍然是指他们自己经验中的某种具体的事物。但在华盛顿死后,他们就必须以记忆来代替知觉了,当他们使用他的名字的时候,那就包含有一种心理过程所发生的变化。
对于我们这些从来不知道他的人来说,则心理过程又有所不同了。我们可以想到他的画像并对我们自己说:“就是这个人。”我们可以想着“美国的第一任总统”。如果我们是非常之孤陋寡闻的话,那么他对于我们可能仅仅是“那个叫作华盛顿的人”罢了。无论这个名字提示我们的是什么,既然我们从来不知道他,所以它就绝不能是华盛顿本人,而只能是目前出现于感官或者记忆或者思想之前的某种东西。这就说明了巴门尼德论证的错误。
这种字的意义方面的永恒不断的变化,却被另一种事实给遮蔽住了,那就是一般说来,这种变化对于有这个字出现的命题之真假是毫无关系的。
如果你提出任何一个有“乔治·华盛顿”这个名字在其中出现的真语句,那么,你以“美国第一任大总统”这个词去代替它的时候,这个语句照例仍然会是真的。
这条规则也有例外。在华盛顿当选以前,一个人可以说“我希望乔治·华盛顿是美国第一任总统”,但是他不会说“我希望美国第一任总统是美国第一任总统”,除非是他对于同一律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
但是我们很容易提出一条把这些例外情况排除在外的规则,而在其余那些情况中,你就可以使用任何只能应用于华盛顿的描述语句来代替“乔治·华盛顿”。而且也只有凭借这些词句,我们才知道我们是知道他的。
002-3 正方二
巴门尼德又论辩说,既然我们现在能够知道通常被认为是过去的事物,那么它实际上就不能是过去的,而一定在某种意义上是现在存在着的。因此他就推论说,并没有所谓变化这种东西。
002-4 反方二
作者则反驳说,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我们并没有对于过去的知识。当你回想的时候,回想就出现于现在,但是回想并不等于被回想的事物。然而回想却提供一种对于过去事件的描述,并且就最实际的目的来说,并没有必要去区别描述与被描述的事物。
002-5 正方三
问,你怎么知道你关于华盛顿的叙述指的是过去的时候呢?
根据你自己的说法,直接的推论必须是对于现存的事物;例如,你的回想是现在发生的,而不是发生在你以为你是在回想的时候。如果记忆可以被当作是一种知识的来源,那么过去就必须是现在就在我们的心目之前,而且在某种意义上便必然应当是现在还存在着。
002-6 反方息战
解答这个论证,需要讨论记忆,而那是一个很困难的题目。
003 总结
这整个的论证就说明了从语言里抽出形而上学的结论来是何等之容易,以及何以避免这种谬误推论的唯一方法就在于要把对于语言的逻辑和心理方面的研究推进得比绝大多数形而上学者所做的更远一步。
再者,哲学理论,如果它们是重要的,通常总可以在其原来的叙述形式被驳斥之后又以新的形式复活。反驳很少能是最后不易的;在大多数情况下,它们只是更进一步精练化的一幕序曲而已。
整理 by 5073 洁琦
网友评论
(点评组思源)
哲学中的思辨也是我需要的职业技能,所以这个系列对我来说是专业阅读,还属于不太难啃比较有趣的那部分,嘿嘿
特别喜欢安叔年初的分享,为了写出想写的东西,要不断积累素材。写读书笔记就是积累素材的过程。以输出让阅读变得更有价值和趣味。我会努力坚持下去。
昵称学号已加。感谢你的提醒和关注
“既然我们从来不知道他,所以它就绝不能是华盛顿本人”,这里的“所以”换成“那么”会不会更好?
洁琦老铁,你的文章很有深度,要是能在逗号和连接词的运用上能完善一下,就很棒了!(点评组:黑土)
这个系列是摘抄笔记,精力大多放在理解原文、提炼感兴趣的点、组织各点之间的逻辑关系上,具体的内容大多以原文为主,只有在摘出的原文表述不清时,才用自己的话重新组织。
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感觉不是自己原创,所以后面没署名,但有希望有人看到,投稿给读书营了。看到有大家这么热情的反馈、点评,非常感谢和开心。
之后会尽量关注各段的具体表述。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