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上了解“未成年犯罪”事件,相关案例简直层出不穷,统计数据逐年上升,犯罪年龄也趋向低龄。无论作案动机如何费解,犯案过程怎样残酷,未成年三个大字犹如“免死金牌”,成了判断量刑的重要凭据。
越来越多的违法案件有未成年参与。凭借年龄上的优势,几个未成年就敢组成一个犯罪团伙,性质恶劣手段娴熟,成为幕后犯罪分子逃脱法律责任,教唆操控的“安全区”。
未成年的犯罪意识萌芽在息息相关的环境里,它反映出严重的社会问题:所在家庭风气的熏陶,学校品德教育的缺失,以及社会上种种不良风气和网络负能量的传播…最终演变为扭曲的三观和不健康的人格。
成长环境对未成年的影响至关重要。在成长的过程中缺乏关爱,没有来自家庭的正确引导,也是未成年走向犯罪的导火索。父母离异或重组家庭,对子女忽视的概率更高。孩子在这个过程中缺失安全感,自我价值认知敏感,容易受到他人蛊惑步入歧途,最初的动机可能只为得到一点认可。
“惯子如杀子”。溺爱最可怕的是混淆孩子的感受,在缺少约束的前提下,养成破坏性甚至没有原则性的举动,这种习性会随着孩子的成长逐渐放大;轻则自我膨胀,自私自利,不易相处(人生很难幸福),重则缺乏敬畏的底线,想法极端自我,做事冲动不计后果(当然,如果是未成年,后果可能没那么严重)。还有一种是父母德行不端的家庭,耳濡目染之下,很难有健全的人格。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没走上犯罪道路已是万幸。
学校于孩子而言是一个小社会,从寥寥几人的房间开始走向了各色各样的人群。老师如同这个社会的中心,除了灌输文化教育,言行举止也会影响孩子的心灵。可惜,我们提倡的素质教育始终得不到全面的发展,学校更看重的是学习成绩,家长更关心的是考试分数,至于“思想品德”更像是一门打酱油的科目。这批量生产的是机器,而不是有思想觉悟、独立完整的人格。
近几年,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个词:道德感。成名的底线越来越低,人们的审美也越来越恶趣味。没有事实贡献的网红可以日进斗金,努力做实业的中小企业却陷入生存危机,你挥汗一年的成果,很多人摆个镜头就OK,更遑论一些贡献极大的老前辈。有些人要说了,这干得是不同工种,我以为是“重文轻武”(自行理解)。看看有多少青少年受到这种社会风气的影响,那些十几二十几岁“待业在家”的网红,被小学生追捧的也不在少数。
现在的小孩生活物资充足,通过智能设备又过早接触到外面的社会,身体发育、心理年龄都过早成熟。在是非面前,十二岁的他们(她们)已经具备了判断能力,“未成年”的外衣不应再成为其违法行为的“保护伞”。他们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希望,而不是让其肆意发展为社会的毒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