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古典老师:拆掉思维里的墙,有说到一件事可以经过三次创造,第一次在脑海中去思索,第二次去数据干出来,第三次复盘。这是一种很好的做事方式,我不禁想梳理自己做任何事情是否有经过这三次创造,在这三次创造中我一般是怎样做的?做到了什么程度?还有哪些提升的方法?如果我没有做到,是哪些环节没做到?为什么会没有做到?可以怎样让自己做到?
关于三次创造,我有些时候做一些事情会做到,但很多时候还是没做到。关于第一次创造,我基本上都会去做,我做的方式是编剧,编剧的时候会有一种惯性心智模型,会设想做这件事情遇到的困难和障碍,我是否有解决方案,如果我能想到解决方案就会去做。当细思第一次创造,不得不佩服我们的大脑,会经常有各种想法和念头,也会接受很多认知,但这些第一次创造最终落实到第二次创造的概率就小很多了,到第三次创造的就更少,就像一个漏斗。这个漏斗模型是可以迁移到很多领域和事情上,比如销售漏斗也是这样,我们的知行合一就是这样一个漏斗,那么这样的一个漏斗模式可以给我怎样的践行指导呢?
在执行层面,我们希望想到的都用行动去检验,在成果层面,我们希望每一次的行动检验都有正结果反馈。但从二八定律来看,让每一次的行动检验都有正反馈是不现实的。而人在接触多次负反馈之后就会降低第二次创造,也就是间接降低了正结果反馈,也容易形成惯性思维:我要进行二次创造的事情必须有正反馈,否则我就只停留在第一次创造,这样就没有第二次创造带来的负反馈。
关于三次创造,是我们做好一件事累计经验,由想到做到能力提升的一个闭环。我们通常只有一次或者二次创造,我们如果能形成一个习惯:把我们下定决心做的事情认真经过三次创造,我们就会有不一样的收获。如果我们只做了其中一两个环节,就像我们烧水一定要烧到100度,如果只做其中一两个环节就像烧水只烧到了七八十度,就因为没做完前面的工作就白做了。
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我们可以好好察觉每天所做的事情是否有这样的三次创造,是否有先想后做再反思,还是只是做或者只是想,这样的一个觉察过程和我之前深度思考的刻意练习方式一样,看一个主题先自己猜想会有哪些内容,再去看书上讲的内容,看完后再对比前后的差异,形成自己的收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