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论语,里面说到如果一个人交友过于急切的话,对方就容易疏远。古人说的话到现在也并不过时,在生活中,我们想要扩大自己的交友圈,想要从一个又一个的朋友身上获得情感上的满足,想要交上三两个知己,分享自己快乐,寻找自己在困难时可以得到帮助的对象。
于是我们逮到机会,一遇上那些刚交谈不久,就将对方视为知音,甚至开展求偶式的友情发展模式,热切去关注了解对方,频繁与对方接触,生怕对方不当自己是朋友,也生怕自己会失去如此难觅的知音。
什么是知音?知音是真的可以理解自己内心世界的朋友。高山流水那般的知音是真的难遇,可是就算是那般高尚的友情也并不是患得患失的呀。
中国人讲究“君子之交淡如水”,而公交车后挂的“保持距离,以策安全。”也颇有道理。试想朋友间,整天孟不离焦、焦不离孟,必会起摩擦而伤害友情。真正的朋友,并不是整天粘在一起的,而是我们有事时会挺身而出的,有求时助你一臂之力,有忧时接收你吐的苦水,有福时拉你一起享受。整天黏在一起,虽说让人更容易体会有朋友的便利,却让我们也更便利地接触争端。
大学生宿舍问题频频出现,问题多多还不是因为朝夕相处,对对方的各种生活习性,言行举止太了解了,而自己又无法忍受么?谁都想有个和睦相处的宿舍,也不是谁都是一开始就和舍友吵闹,一开始也许还是很和和睦睦相处的,说形影不离也不为过,那时候还为自己找到了知己而偷偷笑了好久好久。
都说距离产生美,这句话说得是真的有道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与习性,我们说“和而不同”,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说“达则兼济天下”,说“大同”,除了要独善其身外,我觉得还得加“适度疏远”这个前提。
人的忍耐是有限度的,在面对与自己的人生态度,生活习性总是有相差的时候,过分的亲近会使得原来价值观相近的两人渐渐疏远。更何况是在认识不久的朋友面前,我们连他们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尚且不清楚,就急着与之深交,更不容易学会慢慢接纳对方的缺点,更容易失去对方。
电影小时代里面的友情很让我们向往,可是她们也在某一次的吵架中暴露出自己内心对对方的各种不满,小毛病大家都有,可并不是大家都想天天为了你的小毛病而忧伤。
要交个朋友不容易,但如果不小心维护,朋友可能会离我们而去。适当的距离让我们维持友情省下了不少力气,让我们不为对方的各种小瑕疵而吵闹,也让互相之间的小矛盾更少,做到:你的小缺点我无需多言,我的缺点你也管不着。
哲学里说“量变促成质变”,各种小矛盾积累多了,情感自然也就变了。与其费力在朝夕相处的距离中维持友情,不若在距离的两端轻松发展。
朋友,细水长流,我们也慢慢来好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