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战争史上,有没有哪个国家会连续犯两次同样的错误呢?
有,这个国家就是法国。
我们都知道,二战以前,为了抵御德国和意大利入侵,法国人在自己的东部和东北部边境修筑了一条庞大的马奇诺防线。但结果被德国军队給从比利时绕过去了,整条防线成了一堆废铁。但其实,这是法国人第二次犯这样的错误了。因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法国人其实也花费了几十年的时间,给自己修了一条无比坚固的防线——Séré de Rivière防线——来抵挡德国人的进攻。但整个一战,这条防线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
这条防线的修筑,要追溯到1871年。当时法国在普法战争中惨败,东部国土阿尔萨斯-洛林地区被割让给了德国。靠近边境重要城市,如梅兹 (Metz)、斯特拉斯堡 (Strasbourg) 都丢失了。
普法战争后法德两国新边界(红色),红色右上方是割让给德国的法国领土由于法国东北部,特别是洛林一带地势相对平缓,几乎无险可守。从1874年起,法国工程师Séré de Rivière(塞黑·德·黑维埃尔)将军在德法边境地区构筑防御体系,以防止德军未来对法国新的进攻。
Séré de Rivière防线最大的特点是,充分考虑了新式火炮在战争中的特点,而布置了大量的要塞群。法国传统的要塞都紧邻其要防守的城市,或者干脆就是城市的城墙。但Séré de Rivière把要塞设置在了距离所防御的城市10公里外的地区。这样,一旦发生战争,可以避免城市里的民用设施受到敌军的炮火的袭击。比如法国小城Toul周边的Séré de Rivière防线,要塞(蓝色的方块)和其它工事(红色圆圈)被布置在了远离城市的环状地带。不同要塞之间还可以进行炮火支援。
法国城市Toul周边的Séré de Rivière防线Séré de Rivière防线最初设计中,要塞中的大炮都是露天布置的。1880年以后,法国人开始陆续改建新式炮台。早期Séré de Rivière要塞中还在使用老式的滑膛炮(Canon lisse),但1900年以后,它们都逐渐被新式后膛炮所替代。
1890年装配在Toul要塞中的露天迫击炮除了大量的要塞、工事外,Séré de Rivière还构建了两条西北-东南走势的防线,法语被叫做Rideau。东南段防线从靠近德法瑞士的贝尔福要塞(Belfort)出发,向西北一直横穿整个孚日高原;西北段防线则连接Toul到凡尔登(Verdun)要塞。此外,在防线后方,还修建了大量的用于运输的铁路及其它后勤设施。可以说法国在东北边境建造了一条铜墙铁壁,就等着德国人来进攻。
并且,这条防线不仅仅可以用于防御,根据法国人的设计,这条防线同时也可以用来反击德军,因为每一个要塞都可以驻扎步兵,他们可以在炮兵的掩护下杀出去。在一战前,法国甚至制定了以这条防线为基础的“第十七号计划”,意图以Séré de Rivière防线为基础主动出击,收复阿尔萨斯-洛林失地。
从1874年到1885年,法国人一直在扩建Séré de Rivière防线。这道防线的战略目的,甚至从最初的防御德国人,变成了防御几乎法国的所有邻国。法国人在南部的尼斯、西部的大西洋沿岸、甚至靠近西班牙的边境都修筑了要塞。Séré de Rivière防线变成了防御整个法国的体系。在大约十年的时间里,法国人一共修建了196个要塞、18个棱堡、42处工事。而到了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法国人又在此基础上修建了20个新的要塞、114处工事。一战前夕,大量的法军被布置在这条防线里。
但德国军队也制定了绕过一套绕过法国Séré de Rivière防线的作战计划,这就是著名的施里芬计划。德军计划主动进攻防守薄弱的比利时,从法国北部绕过Séré de Rivière防线核心防区(下图红色箭头为德军的施里芬计划进攻路线,蓝色的法国的第十七号作战计划。)
但等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开打,小毛奇把原本放在西线的兵力挪了一部分到东线去对付俄国人,加上比利时军队的顽强抵抗,德国人才发现自己没有办法真正实施施里芬计划,快速从比利时南下吃掉法军;而法国人也没有能力从东边的阿尔萨斯-洛林一带反攻德军。双方的军队反而很快胶着在了一起,Séré de Rivière防线除了最西北端的凡尔登要塞,整体上并没有对战争发挥太大的作用。
一战以后,由于收回了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加上军事技术的飞速发展,Séré de Rivière防线几乎失去了任何作用。但法国人似乎忘了一战中德国人绕道比利时的教训,反而觉得Séré de Rivière防线拖住了大量德军的进攻,又开始大修马奇诺防线,一部分可以利用的原有的要塞,也被重新改造,成了马奇诺防线的一部分。而马奇诺防线法国-比利时边境那一段,又恰恰没有修,给德军的第二次进攻,留下了一个空档。
哎!历史,有时就是这么诡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