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高中职业生涯规划之10:人生需要抗挫力

高中职业生涯规划之10:人生需要抗挫力

作者: 张慕梁 | 来源:发表于2018-07-25 10:27 被阅读59次

在灰暗的日子里,不要让冷酷的命运窃喜。命运既然来凌辱我们,我们就应该用处之泰然的态度予以报复。

——莎士比亚

生涯导航

当我们在与朋友道别、或送出节日祝福时,常常要说“万事如意”“一帆风顺”,这反映了一种美好的祝愿。然而,在人的一生中,难免有失败,有沮丧,有各种各样的不如意,每个人都既要品尝成功的喜悦,同时也要品尝失意的落寞。从蹒跚学步,到垂垂老矣,挫折是伴随人一生的伴侣。在高中阶段,同学们不仅要有面对挫折的勇气,而且要学会将挫折化为继续前行的养分,从心理上和行动上战胜挫折,最终走向成功的彼岸。

在中国古代,挫折一词最初用以说明兵家战争中失利的意思。在日常生活用语中,挫折一词指挫败、阻挠、失意的意思。在心理学上,挫折是一种心理感受、情绪体验。新西兰教育心理学家约翰·梅德卡夫将“有目标的行为,遭遇到阻碍的情况”称为挫折;加拿大汉密尔顿大学心理学家马丁·戴利则认为“个体对刺激做了反应,但得不到预期的奖赏时,所产生的内在动机反应”就是挫折。

挫折具有普遍性,是人生的组成部分。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根据自己丰富的人生体验,形象地把挫折比作一块石头。石头本身是中性的,无所谓好坏。但对于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对于强者它可以成为垫脚石,让人站得更高;对于弱者它也可能成为绊脚石,使人一厥不振。因此,正确认识挫折是战胜挫折的第一步。

挫折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的要素:挫折情境,指人们在有目的的活动中,使需要不能获得满足的内外障碍或干扰实际所实际呈现的情境状态或情境条件。比如考试失败、高考落榜等,都是造成挫折的情境因素,是产生挫折的重要条件之一;挫折认知指对挫折情境的知觉、认识和评价。既可以是对实际遭遇到的挫折情境的认知,也可以是对想象中可能出现的挫折情境的认知。不同的人对相同的挫折情境所产生的主观心理压力也不尽相同,个人的知识结构也会影响其对挫折情境的知觉判断;挫折反应指主体伴随着挫折认知,对于自己的需要不能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如愤怒、焦躁、紧张、逃避或攻击等。当挫折情境、挫折认知和挫折反应三者同时存在时,便构成典型的心理挫折。但如果缺少挫折情境,只有挫折认知和挫折反应这两个因素时,也可以构成心理挫折,这主要是因为主体认知不当的缘故。所以,挫折认知是最重要的因素,也是本章我们要讨论的主要内容。

导入活动

活动名称:我们站在你的身后

设计理念:生活总会遇到挫折,内在的力量以及外在的资源都是战胜挫折最好的工具,本活动帮助大家寻找内在的理想动力,并感受到别人的支持。

活动过程:

1.大家知道吗,我们的臂膀很强大,除了可以背包、扛物品、打球,还可以给别人关怀和力量哦。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活动,这个活动需要大家站起来,并且将身体舒展开来。

2.下面,大家每个人找到一个伙伴,两个人组成一组,面对面站成两列。

3.站在左边的同学每个人抽取一张纸条,上面有些鼓励的话语,大家先看一下,做到比较熟悉内容。纸条上的字包括:

□ 我支持你

□ 我相信你一定可以实现愿望的

□ 我们一起努力,成功在向我们招手

□ 你是我学习的榜样,我相信你一定可以成功

……

大约半分钟后,大家放下小纸片。过一会儿,当你听到对面同学的期待和愿望的时候,要用自己的话将那些支持性的话大声地说出来。

4.这时,站在右边的同学向后转,闭上眼睛(音乐起),开始憧憬你的理想未来,你的期待和你的愿望。

5.每个人找到自己的伙伴,然后将自己的臂膀放在对方的肩膀上,然后可以捶捶、拍拍,也可以一直以舒服的姿势放着。

6.活动正式开始。活动开始,右边的同学说出自己的期待和愿望,然后左边的同学给予支持。

7.做完后交换角色。

8.讨论与分享。

□ 在活动过程中当你给别人提供支持时,有什么感受?

□ 当你表达期待和愿望,感受到别人的支持时,有什么感受?

 生涯知识

在刚刚的活动中,当听到鼓励话语的时候,同学们心中会激起一股不怕困难和战胜困难的勇气。而假如我们从伙伴口中听到的不是鼓励,而是指责和打击呢?可能一股挫折感马上就产生了,这个活动给我们一个启发:挫折的产生往往与周围的环境直接相关。

一般而言,挫折心理的产生,是自然、社会和个体等因素叠加并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自然因素给大家造成挫折的力度通常较小,且受挫者也比较容易走出困境;社会环境因素造成的挫折性质比较严重,打击损害程度也较大。

生涯故事

有一位名叫小静的女孩,她在某大学大一年级读书,因学习成绩和各方面表现突出,被评为市级三好学生,事迹在学校的展板上展出。

小静自幼家境贫寒,父母都是聋哑人,双双没有工作,整个家庭的支出费用就靠国家的一点贫困补助来维持。在她8岁那年,父亲又得了半身不遂,大部分时间只能在床上休养,母亲大多数时间都放在照顾父亲的饮食起居上。由于这样的家庭状况,小静从小就参与劳动,洗衣、做饭、播种样样能行。为了挣得上学的费用,她从小学到中学,一直到大学,坚持捡废品、卖废品。小时候,同学们看见她每天上下学都提着一个编织袋,常常起哄叫她“破烂王”,老师制止并批评那些同学,小静却笑着说:“捡的又不是偷的,没啥难为情的。”

困难与挫折没有压倒小静,反而让她对学习时光倍加珍惜,校园墙报的表扬栏里经常出现她的名字,在中学时被评为当地的“十佳少年”。更难能可贵的是,生活的磨难教给她的是更多的爱心。同班同学在父母双亡、失去了生活来源之后,是小静鼓励她克服困难;四川遭遇地震,学校组织大家向灾区献爱心,家庭经济不宽裕的她也捐出了80元钱。她说:“家境贫寒,更能体味到贫穷的滋味。捐了这些钱,我还可以捡废品挣钱。”

除了正确看待挫折,我们更要积极主动地从挫折中看到自己的资源和优势,让挫折成为我们前进道路上的垫脚石。

在上面的故事里,小静虽然是捡废品的,但这并不代表什么,这个“标签”更不可能跟随她一辈子,相反,她用一袋袋废品实现了自己从小学、中学一直到大学不断向上的愿望,练就了坚忍顽强、不屈不挠的生活信念,获得了独立、自尊的人格及生活品质,同时也收获了老师、同学们的交口称赞。

1874年,在美国阿默斯特学院进行过一项很有趣的试验,研究者们用很多铁圈将一个小南瓜箍住,观察南瓜逐渐长大时对铁圈产生的压力有多大。最初他们估计,南瓜最大能够承受大约500磅的压力。在试验的第一个月,南瓜承受了500磅的压力;第二月时,承受了1500磅的压力。当它承受到2000磅的压力时,研究人员必须对铁圈加固,以免南瓜将铁圈撑开。研究结束时,南瓜承受了超过5000磅的压力后瓜皮才破裂。它已经无法再食用,因为它的中间充满了坚韧牢固的层层纤维,试图突破包围它的铁圈。为了吸收充分的养分,突破限制它成长的铁圈,它的根须总计延展超过八万英尺,并往不同方向全方位伸展,最后这个南瓜几乎控制了附近的全部土壤和资源。

通常我们会有这样的认识——南瓜在铁圈面前处于绝对弱势,因为南瓜不过就是纤维组成的,被金属切割是理所当然的事,而就是这样一个看似不堪一击的南瓜,居然可以承受几千磅的压力,如果不是科研人员加固铁圈,南瓜会是最终的胜利者,因为它的“心”和“根”都已变得无比坚实。

图为实验后的南瓜

想一想人不也一样吗?很多成功背后都曾有过无数的困境,很多名人都曾经经历过挫折。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写道:“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国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独生子女的比例急剧升高,一个家庭里“多老护一小”的养育方式让当代青少年逐渐形成了在家庭中处于绝对优势地位的心理,容易衍化为社会上“自我为中心”的不良心态。不少爱子心切的家长认为通过自己的牺牲,可以为孩子扫除障碍,避免挫折,这样孩子就可以顺利地成长和成功,其实这种思想误区反而比挫折更加可怕,因为缺乏锻炼将使年轻一代变得经不起挫折和磨砺,心理承受能力脆弱,进入社会后,一旦某种愿望受挫,便会产生严重心理冲突,个别极端者甚至走上轻生之路。

挫折不会让人进退两难,它反而是促进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因素,加强挫折教育的本质是最大限度地化解挫折的消极影响,收获挫折之中可能的潜在价值。

体验互动

如何才能锻炼自己的“抗挫力”呢?学者经过研究,给出了如下一些建议:

□  健康的自我形象;

□  有独立思考和行动的能力;

□  不羞于向别人寻求帮助;

□  有良好的支持系统及倾诉对象;

□  有高度的自律及责任感;

□  对新鲜事物开放,愿意接纳新事物;

□  不放弃自己最初的梦想;

□  兴趣广泛;

□  用幽默化解矛盾;

□  及时觉察到自己情绪的变化,并能做出适宜的表达;

□  明确自己的优势,认识及懂得发挥自己的才干;

□  热爱生命。

人的抗挫力都不是天生的,虽然它有先天的生理基础,但主要是后天内外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后天的教育和训练能够有效地提高抗挫力。

你如何锻炼自己上述的相关能力?

分享讨论

在生涯发展中,人们有面对挫折的三种表现模式:生存、恢复与升华。

生存模式指的是,在损伤的地方一蹶不振,逆来顺受地继续下去。

恢复模式指的是,在挫折之初状态下降,但有自己的弹性,在一段时间后,又慢慢恢复到原来的水平。

升华模式指的是,在挫折中更强大,获得新的技能和能力。

列出你曾经经受过的三次挫折:

1.                  

2.                  

3.                    

思考并讨论:

□  你常用的挫折模式是哪种?

□  你在哪些领域模式比较好,哪些领域模式比较糟糕?

□  从那些用升华模式处理的挫折中,你学习到了什么人生经验?

延伸思考

为什么我们常常不被演讲家的滔滔雄打动,却被清晨一个环卫工人的背影所感动?为什么我们常常不为打破世界纪录的马拉松健将激动,却常常为一个跑完半程马拉松的残疾人欢呼?

那是因为,他们面对苦难时的勇气、智慧与态度,是我们人类灵魂深处最可贵的精神之一

每一次挫折来敲门,都是对生命意义的一次叩问。挫折让我们发现自己的资源,创造自己的伟业,找到自己的使命。然后,我们自我救赎,自我成长,改变世界和未来。所以,我们更要有勇气,把挫折酿成美酒,把深渊变成大河,把种子种成鲜花,让挫折砥砺品行。

生涯阅读

《自卑与超越》 【奥地利】阿弗雷德·阿德勒 著

本书作者、人类心理学先驱阿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7)自身的经历就是一个“励志故事”。他出生于维也纳郊区一个中产阶级犹太人家庭,然而,富裕的家庭环境给他带来的并非快乐的童年,而是不幸和磨难。他在幼年时期便患上了佝偻病,看上去又矮又丑,这致使他在兄弟们之间感到非常自卑。不幸远远还未结束,在5岁那年,他又患上了几乎致他丧命的肺炎。这一切都让阿德勒的生活笼罩着恐惧和悲伤。然而,也正是童年时期的种种经历,让阿德勒在很小的时候就下定决心做一名医生,以便“与死亡作斗争”。

生活的不幸并未让阿德勒消沉下去,他凭借自己超人的毅力赢得了众人的赞许。1895年,他获得了维也纳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并成为一名医生。由于对性格心理特征的特殊兴趣和关注,阿德勒水到渠成地进入神经病学和精神病学领域。此后,他凭借着对人性特征超常的洞悉能力,在此领域如鱼得水地施展着才能。

这本《自卑与超越》是他的巅峰著作,全书立足于个体心理学观点,从教育、家庭、婚姻、伦理、社交等多个领域,以大量的实例为论述基础,阐明了人生道路的方向和人生意义的真谛,帮助人们正确面对缺陷,正确对待职业,正确理解社会,理解生活,具有极深的哲理性和巨大的学术价值。


本书已经由延边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作者:张慕梁

更多职业生涯干货请关注作者公号:

相关文章

  • 高中职业生涯规划之10:人生需要抗挫力

    在灰暗的日子里,不要让冷酷的命运窃喜。命运既然来凌辱我们,我们就应该用处之泰然的态度予以报复。——莎士比亚 生涯导...

  • 线下课分享收获

    2022.7.26《如何培养孩子的抗挫力》,大家认为的抗挫力是什么,越挫越勇,语音刺激,行为设障等 真正的抗挫是孩...

  • 抗挫力

    前几天和朋友发生点争执,她说现在的孩子抗挫力太差,自己从小被父母打到大,所以有很强的抗挫力。 关于抗挫力,百度给出...

  • 如何培养孩子的抗挫力(抗挫力)

    一、培养抗挫力的时间 儿从3岁开始,3-5岁,孩子的大脑就已经开始培养很好的抗挫力了,抗挫力可以大幅度的发展。 二...

  • 你还在故意制造挫折来培养孩子的抗挫力?快出,这是坑!

    导读: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抗挫力,无疑是孩子一生的核心竞争力! 越挫越勇,这个词我们都听过,仿佛古人已经暗示给...

  • 人生需要“抗挫商”

    我的朋友F,是培训学校的作文老师。母亲节的时候,她组织了一场义卖康乃馨的活动,对我说:“你不是想体验一下培训老师的...

  • 你为什么不愿意向人求助?

    《抗挫力》读书笔记(一) 抗挫力最根本的表现,是在急需帮助时能求助另一个人:“哥哥(姐姐),我需要你的帮助。” 这...

  • 抗挫力

    心理弹性:当我们遇到挫折时,能够摆脱困境,并使心理和行为免于失常的能力 孩子面对挫折的几种表现 1.放弃 2.哭闹...

  • 抗挫力

    孩子在成长中最重要的抗挫折能力 抗挫折的能力,也可以说是一种自我保护的能力,能让孩子在经受失败打击的时候,...

  • 抗挫力

    一、什么是挫折抵抗力? 所谓挫折抵抗力,是指个体在遭遇挫折情境时,能否经得起打击和压力,有无摆脱和排解困境而使自己...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高中职业生涯规划之10:人生需要抗挫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xtpm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