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有所得,不断成长,丰盈生命,不负时光!
今天悠然阅读的是《李贽:明朝第一思想犯,人过中年,为自己而活》。
第一次知道李贽的名字是在北大怪才余杰的笔下。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在北大中文系求学的余杰,在文章中提到他特别崇拜的几个思想家,其中一个就是李贽。
当时的我特别喜欢余杰的文字,当然也就记住了余杰这个名字。但仅此而已,似乎此后再无机缘读到关于李贽的只言片语。
而今天读到这篇写李贽的文章,顿时豁然开朗——李贽的思想在当时是颠覆性的,以至于近四百年以后的余杰视其为精神偶像。
李贽生于福建泉州的“航海世家”,26岁考中举人,但他内心的棱角,让他做官并不顺利。作为典型的儒家知识分子,为了承担家庭与家族责任,他不得不隐藏棱角,孤独前行。
人生有太多不能承受之重。中年李贽俸禄微薄,过得极为清贫,甚至有过极为深刻的挨饿体验。他的至亲——父亲、祖父、儿子和两个女儿,在几年内陆续去世。
终于,在54岁那年,李贽辞官,逃离体制。但他并未还乡,而是选择了湖北黄安落脚,在麻城维摩庵剃去头发,留下胡须,被视为“异端”。
他不回乡,并选择了落发,是因为看透了宗族的虚伪。但他崇尚个性,批判程朱理学。
他招收女弟子,无拘无束地与女弟子唱和交往。这本来是正常的人情人性,却招来了风言风语,以至于被理学“卫道士”围剿。
入狱后,虽罪不至死,但倔强的李贽还是选择了自杀,捍卫的是他想要的自由与尊严。
李贽是一个先知先觉的孤胆英雄。他的启蒙思想,在300多年后的五四时期,被一大批知识精英发扬光大,并最终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走向……
八十多年后,在北大这块思想启蒙的热土上,被五四知识精英的光芒照耀过的余杰对李贽推崇备至,也就顺理成章了。
二十多年后的今天,我拾起记忆的碎片,勉强拼凑出一个完整的李贽。跨越时空,读懂了李贽,也读懂了余杰!
白落梅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
而阅读,就是这样一辆载着你去和不同时空的思想者相遇的列车,乘着它,你会遇到不同的人,看到不同的风景,让你的生命更加丰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