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有一本书上市第一周即登上《纽约时报》畅销榜,并在至今累计80周里,仍高居Top1,全美销量破百万册。书名叫《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
这本书名像诗一样的书赢得了众多的美誉。它是比尔•盖茨2019年度荐书第一名,是《纽约时报》《卫报》《华盛顿邮报》《泰晤士报》《经济学人》《奥普拉杂志》等二十多家权威媒体的年度图书。作者因此书被《时代周刊》评为“年度影响力人物”。
在中国,该书豆瓣评分8.9,近6万人评分,一本新书却排到了豆瓣Top250榜单的第80名。
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塔拉•韦斯特弗是个新人作者,这本书就是她的处女作。
那这本书到底写了什么而出了名呢?
这得从塔拉的传奇人生说起。
塔拉现在的头衔有美国历史学家、作家,剑桥大学哲学硕士、剑桥大学历史学博士等,可谓是站在云端的人物。
难以想象的是她出生在美国偏远山区的垃圾场,生病了从不去医院,十七岁前从未上过学,甚至连“饭前便后要洗手”的常识都没有。
父亲愚昧专制,兄长暴虐,童年似乎暗无天日。这一切你很难想象是发生在现代文明高度发达的美国。
后来塔拉通过自学考取大学,离开了大山,一步步有了今天的成就。
这本书就是塔拉根据自己的经历写的自传体小说。
看到这里,你脑海中可能会有这样的词语:逆袭、成功学啊。
是的,塔拉逆袭了,成功了。但塔拉将这个成就称之为“顺理成章”的过程。
“我知道,像我这样从垃圾堆里爬出来的无知女孩,能取得如今的成就,应当感激涕零才对。但我丝毫提不起热情。”
也许,激励塔拉的,从来不是什么名利。她更享受那个认知因教育而开拓的过程。她在新世界找到了自己的“山”。
一
“人们只看到我的与众不同,只有我知道自己的真面目。我来自一个极少有人能想象的家庭。”——塔拉
1986年,塔拉出生于美国爱达荷州的山区,是家中七个兄弟姐妹中最小的一个。
父亲经营着一座垃圾废料场。母亲是草药师和助产士。
塔拉的父亲是极端偏执的摩门教徒,反科学反政府。他认为公立学校是政府引导孩子远离上帝的阴谋,送孩子上学相当于把他们交给魔鬼。他还相信世界末日即将到来,并在地窖里囤积大量食物、酒、汽油等物资为世界末日做准备。母亲在父亲的要求下成为了一名没有营业执照的草药师和助产士,因为这样末日到来时,母亲就可以照顾家人的健康。医院也被认为是恶魔的领地,家人无论生了什么病,从不去医院,而是由母亲用草药医治。
因此,塔拉在17岁前都没有接受过学校教育,甚至连出生证明都没有。
跟哥哥姐姐一样,塔拉从很小就开始在废料场干活。他们需要将不同的金属废料分类。工作劳累、脏污还容易受伤,塔拉身上经常伤痕累累。
对于塔拉的教育父亲自有一套。
他不喜欢塔拉读书。如果发现塔拉看书,他会想方设法让她去干活。
塔拉扁桃体发炎,他告诉塔拉,太阳是最好的药,只要每天晒太阳半小时就能好。塔拉在爱达荷州寒冷的冬天里坚持了一个月,差点没冻死,当然病也没好。
他不让塔拉穿裙子,认为女人露出脚踝以上的任何部位是“妓女”作派。为此,他还反对塔拉学跳舞,因为舞蹈服显然太不“正派”。
值得一提的是,他倒不是不爱塔拉,只是愚昧偏执而已。比如,后来塔拉喜欢唱歌他就大力支持,还常驱车很远去看她演出。
作为女儿,关于未来,父亲有这样的期许:
“一个丈夫活得越尊贵,娶的妻子就越多。女人生来的位置就是在家里,不应该出去工作。”
在人烟稀少的山里,父亲的教导是那么权威,塔拉相信并遵从着父亲的“真理”。
除了父亲,另一位对塔拉的生活影响深远的人是一个叫肖恩的哥哥。他对待塔拉的方式是虐待。
肖恩是个嗜虐狂,他经常殴打塔拉,还骂她是妓女。他对此毫不愧疚,他认为这是哥哥教育妹妹的一种方式。
有一次,塔拉开玩笑激怒了肖恩。肖恩一把抓住塔拉的头发,把她拖进卫生间,将她的头按进了马桶。这一年,塔拉14岁。
塔拉的少年时光似乎总有捡不完的垃圾废料,还有愚昧的父亲、暴虐的哥哥。生活仿佛一场灾难。
你觉得塔拉应该恨透了这样的生活?
没有,塔拉从未质疑过。也许是大山局限了塔拉的思维,又或是父亲日复一日的教导卓有成效,塔拉认为这一切都是正常的。塔拉相信自己会一直呆在废料场帮父母干活,长大了成为丈夫众多妻子中的一员。
二
塔拉有另一个哥哥名叫泰勒。泰勒曾经在父亲禁止孩子上学之前读过一段时间的书,即使后来辍学,他也坚持自学并且考上了大学。
泰勒是家里的背叛者。当所有人对这一切习以为常的时候,他进行着无声的反抗。他会挤出时间读书学习。在塔拉看来泰勒是一种光明的所在。
有一天泰勒撞见塔拉又一次被肖恩按进了马桶里。泰勒将塔拉解救出来后问她,有没有想过离开这里,去上大学?
泰勒告诉她,作为教徒,即使没有上过学,只要通过了自学考试,就可以去读教会大学。
像海贼王罗杰的宝藏吸引着众海贼开启航海之旅一样,泰勒的话让塔拉有了“世界很大我想去看看”的想法。塔拉喜欢唱歌,而大学可以学唱歌。这使得大学对她有了别样的吸引力。
在泰勒的指导下,塔拉开始了自学。
对于没有上过学的塔拉来说,难度是可想而知的。比如,她不认识任何数学符号,更不要说解方程式。
她每天早上6点就起来学习,那个时候她还没有因为捡废料而累垮。所有干活的间歇也偷偷躲起来自学。
虽然塔拉足够努力,第一次考试她还是没有通过。不过塔拉没有放弃。第二次她终于考取了美国最大的教会大学——杨百翰大学。
17岁的塔拉第一次走出大山,踏进了大学的校园。她终于看到了外面的世界,但是,一切并没有容易起来。
由于教育和成长经历的不同,塔拉在观念、知识、生活习惯等方面与周围的一切格格不入。
塔拉是同学眼中的怪人。她上厕所不知道洗手,从不打扫卫生,因为她觉得跟废料场比起来宿舍太干净了。生病了从不去医院也不吃药。她总是穿着宽大的T恤和灰色的长裤,不修边幅。而她的室友穿着在她父亲看来“妓女”才穿的吊带背心。她有互相喜欢的男生却不知道怎么相处。
由于没有基础的通识教育,塔拉显得缺乏常识。她不知道犹太人曾遭到过大屠杀,甚至以为欧洲是一个国家。老师布置作业,让同学们写论文,她却连论文是什么都不知道。塔拉一度跟不上课程进度,甚至连课本都不会看。
除此之外,塔拉还要操心自己的学费和生活费。为了挣钱,她需要每天早上四点去做保洁工作。
也许正是如此巨大的差距、如此不同的环境,激发了塔拉的求知欲。为了弥补自己的“无知”,跟上同学,塔拉开始了如饥似渴的疯狂阅读。她每天晚上学习到凌晨三点。
努力的结果很显著。代数期中考试没能及格的她,在期末考试中拿到了满分。她不仅通过了各科考试,还得了A。
这样的成绩给了她一个现实的好处。她有了申请奖学金的机会,不至于因为负担不起学费和生活费而辍学了。
学习的过程是塔拉世界观打碎重组的过程。
随着学识增长,塔拉慢慢意识到,父亲曾经灌输给她奉为真理的一些观念是多么荒谬可笑。
父亲讲过一个故事,说有个家庭因为没有送小孩去学校而遭到联邦政府围剿,政府还杀了一个小孩。这件事曾经让年幼的塔拉非常的震惊。可后来塔拉偶然间翻阅旧闻知道了事情的真相,政府从来不会因为不让孩子接受公共教育而杀人。
从塔拉记事起,自己和家人曾经历过多次灾难。母亲和自己曾经遭遇严重车祸,自己还从高空中的吊车里坠落过,一个哥哥摔成了脑震荡,包括父亲在内的两个人被火严重烧伤。
但即便如此,父亲也没有允许任何一人去过医院。治疗的手段是涂抹母亲自制的精油,在家里自行手术。
塔拉终于明白父亲的愚昧偏执让家庭付出了多大的代价。
肖恩还是会打她,骂她是妓女。只是塔拉不再感到羞耻。
“妓女这个词没有变。肖恩说出它的方式没有变,只是我的耳朵变了。”
塔拉开始调整自己的观念,改掉家庭带给自己的生活习惯,主动与同学交往,从原来保守的世界中走了出来。
耳朵发炎时,塔拉吃下了第一颗消炎药。她主动接种了疫苗,品尝了以前不被允许的咖啡和红酒,穿没有穿过的衣服。塔拉终于成为了正常的女孩子。
被教育改变的塔拉后来反思教育的意义。
她认为,教育不是狭义上的职业培训,而是广义上的自我创造。
在与盖茨的对谈中,她说:
“我觉得接受教育其实只是一个自我发现的过程,一个产生自我意识、认识自己的想法的过程。”
三
在学业上,塔拉的成绩突飞猛进。塔拉上大学的本意是学习音乐,但后来发现自己对历史更感兴趣。
然而,按照她的旧观念,音乐更符合她女人的身份。当她纠结这个问题时,犹太历史课教授克里博士建议她申请自己主持的剑桥大学的一个留学项目,并跟她说:
“我觉得你该去拓展一下自我,看看会发生什么。先找出你的能力所在,才能决定你是谁。”
塔拉来到了剑桥。
在历史的研究中,塔拉的特殊经历反而成了优势。她知道偏见被纠正的感受,知道价值观被颠覆的内心纠葛。这使得她对历史的理解更深刻。
在新的知识不断增长的过程中,一些曾经的“权威”可能被证伪。既然父亲有可能是错的,伟大的历史学家,也可能是错的。而重要的是打破固有,重建新知。
几个月的学习后,塔拉把自己对历史和生活的领悟写成了论文。她的导师,著名的斯坦伯格教授说:我在剑桥教了三十年书,这是我读过最好的论文之一。导师更建议她申请剑桥大学的研究生。
后来,她拿了盖茨奖学金,成了剑桥博士,获得了曾经好像遥不可及的荣誉。
虽然如此,塔拉仍被她的家族看作是背叛者,是被魔鬼洗脑的人。有段时间,她内心经历着激烈的斗争。要回归家庭,意味着要放弃现代的社会常识,重回那个闭塞的文明死角,过充满暴力和压迫的生活。而反对原有的家庭和宗教的约束,又意味着她势必会和自己的家庭决裂。
最后塔拉选择永远离开大山。她从家里拿走了日记本就再没有回去。走的时候,父亲给了她一个僵硬的拥抱,问她:“你知道吗?其实我很爱你。”塔拉回答:“我当然知道,但这从来不是问题的所在。”
塔拉相信,父母始终是爱着自己的,这一点她从不怀疑。但这并不意味着,以爱为名的伤害不是伤害,理所当然应该被接受和原谅。
正如她自己所说:“你可以爱一个人,但仍然选择和他说再见;你可以想念一个人,但仍然庆幸他不在你的生命中。”
她无法说服家人,离开,是她爱家人的唯一方式。
塔拉曾说过,头顶高学历的光环只是别人看到的表象,她一路走来究竟失去了什么,又收获了什么,她的内心经历过怎样剧烈的震荡和挣扎,这些才是她最想和读者分享的。
不管塔拉失去什么,收获什么,期间内心经历怎么样的纠葛,但总的来说她应该是兴奋的、激动的。山里山外世界的巨大差异使她有发现的快乐。她找到了自己的“山”,每个人都值得找到自己的“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