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园诗话》通注(46)
【原书卷一·四六】
昔人言白香山诗,无一句不自在;故其为人和平乐易。王荆公诗无一句自在;故其为人拗强乖张。愚谓荆公古文,直逼昌黎,宋人不敢望其肩项;若论诗,则终身在门外。尤可笑者,改杜少陵“天阙象纬逼”为“天阅象纬逼”;改王摩诘“山中一夜雨”为“一半雨”,改“把君诗过日”为“过目”,“关山同一照”为“同一点”:皆是点金成铁手段。大抵宋人好矜博雅,又好穿凿:故此种剜肉生疮之说,不一而足。杜诗:“天子呼来不上船。”此指明皇白龙池召李白而言。船,舟也。《明道杂记》以为:“船,衣领也。蜀人以衣领为船。谓李白不整衣而见天子也。”青莲虽狂,不应若是之妄。东坡《赤壁赋》:“而吾与子之所共适。”适,闲适也。罗氏《拾遗》以为:“当是‘食’字。”引佛书以睡为食。则与上文文义平险不伦。东坡虽佞佛,必不自乱其例。杜诗:“王母昼下云旗翻。”此王母,西王母也。《清波杂志》以“王母”为鸟名,则与云旗杳无干涉。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此落霞,云霞也。与孤鹜不类而类,故见妍妙。吴獬《事始》以落霞为飞蛾。则虫鸟并飞,味同嚼蜡。杜牧《阿房宫赋》:“未云何龙”,用《易经》“云从龙”也。《是斋日记》以为用《左氏》“龙见而雩”。宫中,非雩祭地也。《文选》诗:“挂席拾海月”,妙在“海月”之不可拾也。注《选》者,必以“海月”为蚌蛹之类;则作此诗者,不过一摸蚌翁耳。少陵诗:“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其妙处在无风而云,不夜而月故也。注杜者以“不夜”、“无风”为地名;则何地无云,何地无月,何必此二处才有风、月耶?“三峡星河影动摇”,即景语也。注杜者必引《天官书》“星动为用兵之象”。未必太平时,星光不动也?宋子京手抄杜诗,改“握节汉臣归”为“秃节”。“秃”字不如“握”字之有神也。刘禹锡《瀼西》诗“春水縠纹生”,明是春水方生之义。而晏元献以“生”为生熟之生。岂织绮縠者,定用生丝,不用熟丝耶?东坡《雪》诗,用“银海”、“玉楼”,不过言雪色之白,以银玉字样衬托之,亦诗家常事。注苏者必以为道家肩目之称。则当下雪时,专飞道士家,不到别人家耶?《明道杂志》云:“坡诗:‘客行万里半天下,僧卧一庵初白头。’黄元以为‘白’字不可对‘天’字,遂妄改为‘日’字。对则工矣,其如‘初日头’三字文理不通。”袁瓘《秋日》诗:“芳草不复绿,王孙今又归。”此“王孙”,公子王孙之称也。宋人云:“王孙,蟋蟀也。”引《诗纬》云:“楚人名蟋蟀为王孙。”又以为“猿”,引柳子厚“憎王孙”为证。博则博矣,意味索然。《冷斋夜话》云:“太白诗:‘昔作夫容花,今为断肠草。’本陶弘景《仙方注》‘断肠草一名夫容’故也。乃知诗人无一字闲话。”方密之笑曰:“太白冤哉!草不妨同名,诗人何心作药师父耶?”凡此种种,其病皆始于郑康成。康成注《毛诗》“美目清兮”:“目上为明,目下为清。”然则“美目盻兮”,“盻”又是何物?注“亦既觏止”,为男女交媾之媾。注“五日为期”,为“妾年未五十,必与五日之御。五日不御,故思其夫”。注“胡然而天,胡然而帝”,便是“灵威仰,赤熛怒”。注“言从之迈”,言“将自杀以从之”,其迂谬已作俑矣!尧之时,老人击壤。壤,土也。周处《风土记》则曰;“壤,以木为之,长三尺四寸。”引皇甫元晏十七岁与从姑子击壤于路为证。不知尧之时,安得有木壤?果有之,又何得历夏、商、周而不一见于咏乐耶?要知周处《风土记》,亦宋人伪作。
白香山,即白居易。
王荆公,即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故世人又称王荆公,世称临川先生。抚州临川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绍圣元年(1094),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庆历二年(1042),中进士,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宋仁宗末年,曾作《上仁宗皇帝言事书》,要求对宋初以来的法度进行全盘改革,但未被采纳。宋神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上《本朝百年无事札子》,继续阐述变法主张,深得神宗赏识。熙宁二年(1069),升任参知政事,主持变法。次年拜相,大力推行改革,并积极促成熙河开边。变法初期,神宗对王安石言听计从。然而在新法实施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导致反对者声势颇大,且变法派内部也出现分裂。熙宁七年(1074),王安石被罢相。一年后被神宗再次起用,旋即又因君臣间在变法上的分歧而罢相,出判江宁。累封为荆国公。元祐元年(1086),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王安石郁然病逝于钟山,享年六十六岁。累赠为太傅、舒王,谥号“文”。王安石潜心研究经学,创“荆公新学”,促进宋代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其散文雄健峭拔,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其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有《临川集》等著作存世。今人辑有《王安石全集》。
昌黎,即韩愈。
杜少陵,即杜甫。
天阙象纬逼,出自唐·杜甫《游龙门奉先寺》。原文:已从招提游,更宿招提境。阴壑生虚籁,月林散清影。天阙象纬逼,云卧衣裳冷。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
王摩诘,即王维。
山中一夜雨,出自唐·王维《送梓州李使君》。原文: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把君诗过日,出自唐·杜甫《赠别郑炼赴襄阳》。原文: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把君诗过日,念此别惊神。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春。为于耆旧内,试觅姓庞人。
关山同一照,出自唐·杜甫《玩月呈汉中王》。原文:夜深露气清,江月满江城。浮客转危坐,归舟应独行。关山同一照,乌鹊自多惊。欲得淮王术,风吹晕已生。
天子呼来不上船,出自唐·杜甫《饮中八仙歌》。原文摘录: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明皇,即唐明皇李隆基。
白龙池,乃白莲池之误。白连池,唐·宫中的池名。唐·范传正给李白撰写的《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序》:“将处司言之任,多陪侍从之游。他日泛白莲池,公不在宴。皇欢既洽,召公作序。时公已被酒于翰苑中,仍命高将军扶以登舟,优宠如是。”
有关“天子呼来不上船”的意思,清·钱谦益《钱笺杜诗》:“玄宗泛白莲池,命高力士扶白登舟,此诗证据显然。注家谓:‘关中呼衣襟为船,不上船者醉后披襟见天子也。’穿凿可笑。赵次公云:‘白在翰院被酒。扶以登船,则竟上船矣,非不上船也。’此尤似儿童之语。夫天子呼之而不上船,正以扶曳登舟状其酒狂也。岂竟不上船耶?”按照钱的解释,当时的场景是:李白到了船边,因为喝酒了,嘴里说:“我不上船!我不上船!”但实际上是还是上了船。如同小孩子在外面玩,家长让他回家,他嘴里说:“我不回家!我不回家!”但最后还是回了家。关于“船”的解释:《荣阳县志》提到,人的鞋底叫船;明·张自烈《正字通》:“衣领谓之船”(蜀人呼衣系带为穿,俗因改穿作船);元·熊忠撰《韵会》:“衣襟谓之船”。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谈艺九·船》:“蜀人谓衣纽曰船。盖方言也。海盐陆处士冰修赠予诗,有‘跣足到门衣不船’之句。”另:船亦指酒杯。唐·李浚《松窗杂录》:“上因联饮三银船,尽一巨馅。”宋·苏轼《坐上赋戴花得天字》:“醉吟不耐欹纱帽,起舞从教落酒船。”宋·杨万里《送丁卿季吏部赴召》诗:“雪花能舞梅能言,满饯使君金玉船。”
《明道杂记》,实为《明道杂志》,全书名《张太史明道杂志》,是宋代张耒创作的笔记类书籍。内容多为对前代及当代诗文、人物的事物、事迹的简单考证与记载。但书中并无有关“天子呼来不上船”之考证的内容。
青莲,指李白,号“青莲居士”。
东坡,即苏轼,号“东坡居士”
《赤壁赋》,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赋,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作者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时。此赋记叙了作者与朋友们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见所感,以作者的主观感受为线索,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精神解脱的达观。全赋在布局与结构安排中映现了其独特的艺术构思,情韵深致、理意透辟,在中国文学上有着很高的文学地位,并对之后的赋、散文、诗产生了重大影响。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出自宋·苏轼《赤壁赋》。原文摘录:“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罗氏《拾遗》,实为《罗氏识遗》。《罗氏识遗》(一名《识遗》),十卷,元·罗璧(约1279年前后在世)撰。该书以考证经史疑义为主,间有灼见,对宋代士林人物及学术成就亦多有记载。有《学海类编》、《四库全书》、《芋园丛书》本等。按:《罗氏识遗》书中并无“当是‘食’字”的记载。
不伦,音 bù lún,在此指不相当;不相类。即在本条诗话中,将“适”字解释为“食”,与上下文不相匹配。
王母昼下云旗翻,出自唐·杜甫《玄都坛歌寄元逸人》。原文摘录:屋前太古玄都坛,青石漠漠常风寒。子规夜啼山竹裂,王母昼下云旗翻。
西王母,音xī wáng mǔ,民间俗称“王母娘娘”,始见于《山海经》,因所居昆仑丘于汉中原为西,故称西王母。《山海经·大荒西经》:“西王母穴处昆仑之丘。”《山海经》中西王母的形象是:“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道教创立以后,西王母被纳入神系,成为道教至高无上的女神。天上天下,三界十方,女子登仙得道者,咸所隶属。凡是世上成仙之人,进入天庭,都要“先见西王母,后谒东王公”,然后才能进入三清境,拜见元始天尊。据说西王母的诞辰日是七月十八,但每年的三月初三,天界各路神仙都会集于瑶池,为王母庆寿,谓为“蟠桃会”。
《清波杂志》,南宋·周煇撰。杂志十二卷、别志三卷,凡十五卷。煇为周邦彦之子,原籍海陵,侨寓钱塘。清波为杭州城门之名,绍兴中煇居其地,因以名书。《清波杂志》是宋人笔记中较为著名的一种,书中记载了宋代的一些名人轶事;保留了不少宋人的佚文、佚诗和佚词;记载了当时的一些典章制度、风俗、物产等。书中所载,有的可与他书互相印证或互校异同,而其中为他书所未载的,又可拾遗补阙,故常为学者所称引,是研究宋代历史、社会、思想和文化的很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王勃(约650—约676),字子安。古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文学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王杨卢骆”、“初唐四杰”。详见《随园诗话》通注(13)
滕王阁序,音téng wáng gé xù,唐代文学家王勃创作的一篇骈文。详见《随园诗话》通注(13)。
吴獬,无考。
吴獬《事始》。按照这样的排版,应该理解为“吴獬所著《事始》一书”。但是,目前所知的文献资料中,均未见该书。仅在南宋·俞成著《萤雪丛说》卷下中的《辨滕王阁序落霞之说》一文中提及,《吴獬事始》云:“落霞”者,乃飞蛾也,非云霞之霞,土人呼为霞蛾。至若“鹜”者,乃野鸭也。野鸭飞逐蛾虫,而欲食之故也,所以齐飞。
《事始》,古代类书的一个种类,主要是追溯事物之始。一般认为,北魏宣武帝时的刘懋著《物祖》、南朝梁武帝时的谢昊著《物始》为事始类类书的鼻祖。宋代是官修事始类书的鼎盛时期,明代是泛滥时期,清代为终结时期,也是集大成时期,清初陈元龙撰《格致镜原》包罗群义,综括众文,每纪一门,必究其原委,详其名号,流播海内,几于家有其书,颇得后人好评。
《是斋日记》,实为《是菴日记》·十四卷(两江总督采进本),清朝杨拥编。《四库提要》载:(杨)拥,字蔚芝,号是菴,爵里无考。卷首所列引用书目,有李渔《闲情偶寄》,则近时人耳。卷中采辑诸书,分类排纂,凡为十四门。各注所引之书名,亦间附以己意。其凡例自云,会心即录,叙次不伦,挂漏孔多,体殊握要。盖亦随意撮抄之书也。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杜佑之孙。唐代文学家、诗人。详见《随园诗话》通注(31)。
《阿房宫赋》,唐代文学家杜牧的赋作。此赋通过对阿房宫兴建及毁灭的描写,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教训,向唐朝统治者发出了警告,表现出一个正直文人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情怀。全赋运用丰富的想象,以铺叙、夸张的手法,富于抑扬顿挫的音乐节奏,展开描写,语言工整而不堆砌,富丽而不浮华,气势雄健,风格豪放。
未云何龙,出自唐·杜牧《阿房宫赋》。原文摘录:“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按:“长桥卧波,未云何龙”的意思,长桥卧在水上,没有云怎么出现了龙?《易经》有“云从龙”语,所以人们认为有龙就应该有云。这是用故作疑问的话,形容长桥似龙。
易经,是阐述天地世间万象变化的古老经典。有连山、归藏、周易三部易书,其中连山、归藏已经失传,现存于世的只有周易。《易经》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其从整体的角度去认识和把握世界,把人与自然看做是一个互相感应的有机整体,即“天人合一”。《易经》长期被用作“卜筮”。“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而《易经》便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易经》被誉为诸经之首。含盖万有,纲纪群伦,广大精微,包罗万象,是中华文明的源头。
云从龙,出自《易经·乾卦》中,解说“九五爻”爻辞的〈文言传〉里。全文:“九五曰: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何谓也?子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覩,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意思是,九五爻说:飞龙在天,利见大人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同类声音频率相互感应,同类气息相互求合,如水流往低湿处所,火接近干燥东西,如龙吟祥云出,虎啸谷风生,有德行的圣人一出现,天下都看到了,依存天气阳性的便上升,依存地气阴柔性质的便下降,都是各自相随于同类的。”这是比喻有相同特质的东西会彼此吸引,相互感通,有美好内在或人格的人只要一站出来,万物便能清明地见到,有如在天翱翔的飞龙。“作”就是“起”之意。“覩”即为“见”之意。
《左氏》,即《左传》,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著,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是中国古代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更是先秦散文著作的代表。作品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春秋内传》、《左氏》,汉朝以后多称《左传》。它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是历代儒客学子重要研习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龙见而雩,音lóng xiàn ér yú。指孟夏四月黄昏,龙星升起于东南方时,当举行求雨之祭。《左传·桓公·桓公五年》:“秋,大雩,书不时也。凡祀,启蛰而郊,龙见而雩,始杀而尝,闭蛰而烝。过则书。”杜预注:“建巳之月,苍龙宿之体昏见东方,万物始盛,待雨而大,故祭天,远为百谷祈膏雨也。”建巳之月,指孟春四月。苍龙,指古代星相学里的“东方青龙七宿”,在东南方向,当黄昏时能看到东方青龙七宿在天空中出现,就意味着雨季要来临,为了祈求风调雨顺,就要进行“雩”这种祭祀活动。雩,指旱祭,即求雨之祭。
《文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由南朝梁武帝萧衍之子昭明太子萧统(501—531)主持编纂而成。萧统死后谥“昭明”,所以他主编的这部文选也称《昭明文选》。该书收录了自周代至六朝梁以前七八百年间130多位作者的诗文700余篇。《文选》所选作家上起先秦,下至梁初(以“不录存者”的原则没有收入当时尚健在的作家),作品则以“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为原则,即情义与辞采内外并茂,偏于一面则不收。没有收入经、史、子书。萧统有意识地把文学作品同学术著作、疏奏应用之文区别开来,使我国自先秦来文史不分现象有了明确的分界。
蚌蛹,未见有专门解释。有《郭璞·山海经·欧丝野赞》:“女子鲛人。体近蚕蚌。出珠匪甲,吐丝匪蛹。化出无方,物岂有种。”或源出于此。
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出自唐·杜甫《秦州杂诗二十首·其七》。原文: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烟尘独怅望,衰飒正摧颜。
三峡星河影动摇,出自唐·杜甫《阁夜》。原文: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天官书》,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古文,收录于《史记》中。古人们为了认识星象、研究天体,很早便人为地把星空分成若干区域,中国称之为星官,西方唤之为星座。中国古代把天空分为三垣二十八宿,最早的完整文字记录见诸于《史记·天官书》中。《史记·天官书》把全天分成“五宫”:“中宫”是指北极周围的天区,象征以天帝为代表的中央朝廷;而东、南、西、北四宫,是以二分二至所在星官为中心建立起来,与四季相对应,象征天帝巡行天下的四季行宫。有关“星动为用兵之象”,《天官书》中有不少具体记载,比如:“杓端有两星:一内为矛,招摇;一外为盾,天锋。有句圜十五星,属杓,曰贱人之牢。其牢中星实则囚多,虚则开出。天一、枪、棓、矛、盾动摇,角大,兵起。”
宋子京,即宋祁(998—1061),字子京,小字选郎。祖籍安州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市),高祖父宋绅徙居开封府雍丘县,遂为雍丘(今河南商丘民权县)人。北宋官员、著名文学家、史学家、词人。宋庠之弟,宋祁与兄长宋庠并有文名,时称“二宋”。诗词语言工丽,因《玉楼春》词中有“红杏枝头春意闹”句,世称“红杏尚书”。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籍贯河南洛阳,生于河南郑州荥阳,自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其先祖为中山靖王刘胜(一说是匈奴后裔)。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详见《随园诗话》通注(42)。
《瀼西》,此诗题为宋·陆游作品。原文:“千载瀼西路,今年著脚行。匆匆衰已具,渺渺恨难平。绝壁猿啼雨,深枝鹊报晴。亦知忧吏责,未忍废诗情。”按:本条诗话所称刘禹锡《瀼西》,其诗题为《竹枝词九首之三》,内容与“瀼西”有关。
春水豰纹生。出自唐·刘禹锡《竹枝词九首之三》:江上朱楼新雨晴,瀼西春水縠文生。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
瀼西,音ràng xī,指四川奉节瀼水西岸地。唐代杜甫居夔州时曾迁居于此,有《瀼西寒望》诗:“瞿塘春欲至,定卜瀼西居。”刘禹锡曾经于长庆元年(821)冬,任为夔州(今重庆奉节县)刺史。长庆四年(824)夏,调任和州(今安徽和县)刺史。在夔州期间写成《竹枝词九首》。
縠纹,音hú wén,縠,皱纱。用细纱织成的皱状丝织物。縠纹,绉纱似的皱纹。常用以喻水的波纹。
晏元献,即晏殊(991—1055),字同叔,江南西路抚州临川县(今江西进贤)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官拜集贤殿大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成为宰相。晚年出知陈州、许州、永兴军等地,获封临淄公。至和二年(1055年),晏殊在开封病逝,享年六十五岁。获赠司空兼侍中,谥号“元献”。晏殊工诗善文,尤以词的成就最为突出。其词擅长小令,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语言婉丽,颇受南唐冯延巳的影响,与欧阳修并称“晏欧”。其《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词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二句,传诵颇广。平生所作诗文据传逾万篇,今仅存《元献遗文》、《珠玉词》;又编类书《类要》,存宋以前古书极其丰富。
东坡《雪》诗,指宋·苏轼《雪后书北台壁二首·其二》。原文:城头初日始翻鸦,陌上晴泥已没车。冻合玉楼寒起粟,光摇银海眼生花。遗蝗入地应千尺,宿麦连云有几家。老病自嗟诗力退,空吟冰柱忆刘叉。
肩目,音jiān mù,指双肩与眼睛。道家以“玉楼”称双肩,以“银海”称眼睛。《幼学琼林》:“肩曰玉楼,眼名银海,泪曰玉箸顶曰珠庭。歇担曰息肩,不服曰强项。”有关苏诗“玉楼”、“银海”之说,宋·赵令畤《侯鲭录》卷一:“东坡在黄州日,作《雪》诗云:‘冻合玉楼寒起粟,光摇银海眩生花。’人不知其使事也。后移汝海,过金陵,见王荆公论诗及此,云:‘道家以两肩为玉楼,以目为银海,是使此否?’坡笑之。退谓叶致远曰:‘学荆公者,岂有此博学哉!’”王安石认为这是用道家典故。“玉楼”指双肩,“冻合玉楼”即两肩冻得缩在一起。起粟:起鸡皮疙瘩。银海:指眼。“光摇银海”,意思是雪光晃眼,弄得两眼昏花。但后人并不认可,清·纪昀《瀛奎律髓刊误》卷二一批云:“‘玉楼’、‘银海’之说,疑出诗话之附会。‘银海’为目,义尚可通。‘冻合’两肩,更成何语?且自宋迄今,亦无确指出何道书者,不如依文解之为是。”又云:“此因‘玉楼’、‘银海’,太涉体物,故造为荆公此说,以周旋东坡,其实只是地如‘银海’,屋似‘玉楼’耳,不必曲为之说也。”
《明道杂志》,即《明道杂记》。有关内容的原文是:苏长公有诗云:身行万里半天下,僧卧一庵初白头。黄九云:“初日头”,问其义,但云若此僧负暄于初日耳。余不然,黄甚不平,曰:“岂有用白对天乎?”余异日问苏公,公曰:“若是黄九要改作日头,也不奈他何。”
身行万里半天下,僧卧一庵初白头。出自宋·苏轼《龟山》。原文:我生飘荡去何求,再过龟山岁五周。身行万里半天下,僧卧一庵初白头。地隔中原劳北望,潮连沧海欲东游。元嘉旧事无人记,故垒摧颓今在不。
黄元,应为“黄九”,即黄庭坚,因为其排行第九,因以称“黄九”。原书刊刻错误。
袁瓘(生卒年不详),唐襄州襄阳人,排行第三。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官左拾遗。后贬为赣县尉。能诗,与孟浩然、储光羲友善。二人称其为才子,并贻诗伤其远谪。后不详。按:瓘,音guàn。
“芳草不复绿,王孙今又归。”出自袁瓘《秋日》诗,但仅存此句。由元·伊世珍《琅环记》卷中引《谢氏诗源》所载。
诗纬,七纬之一。汉代有关《诗》的纬书。据《后汉书·樊英传》李贤注,包括《推度灾》、《记历枢》、《含神务》三种。《隋书·经籍志》著录《诗纬》十八卷(《唐书·经籍志》作十卷),三国魏博士宋均注。明·孙瑴《古微书》、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均有辑录。
柳子厚,即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解(今山西运城西)人。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与韩愈倡导古文运动,同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并称“韩柳”。详见《随园诗话》通注(13)
《憎王孙文》,柳宗元在谪贬永州期间创作的一篇寓言性质的文章,由前半段的序文和后半段的骈文组成。通过对猿和“王孙”两种善恶不相容的猴子的描述,说明小人当道,君子受侮,不能根据力量大小判断好坏,应该从本质上看善恶的道理。其中,“王孙”,即是“猢狲”。
王孙,音wáng sū,释义:1、王爵的子孙;泛指贵族子孙,古时也用来尊称一般青年男子。《左传·哀公十六年》:“王孙若安靖楚国,匡正王室,而后庇焉。启之愿也。”2、中药材黄芪的别名。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草部一》:“黄芪:释名。亦名戴糁、戴椹、草、百本、王孙。”3、蟋蟀的别名。三国·吴·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卷下:“(蟋蟀)楚人谓之王孙。”4、猴子的别名。汉·王延寿《王孙赋》:“有王孙之狡兽,形陋观而丑仪。”唐·柳宗元《憎王孙文》:“猨、王孙居异山,德异性,不能相容。”蒋之翘辑注:“王孙,猴也,状似愁胡。”清·钱谦益《徐霞客传》:“(霞客)以山魅、木客、王孙、玃父为伴侣。”5、复姓。春秋时卫国有王孙贾。6、人名。《文选·左思〈蜀都赋〉》:“若夫王孙之属,郤公之伦,从禽于外,巷无居人。”刘逵注:“王孙,卓王孙也。”卓王孙,汉代临邛人,家巨富。
《冷斋夜话》,古代诗论著作,共十卷。北宋僧人惠洪(1071—1128)著。该书体例介于笔记与诗话之间,但以论诗为主。论诗多称引元佑诸人,以苏轼、黄庭坚为最。书中多通过引述诗句提出并阐述一些诗歌理论。
昔作夫容花,今为断肠草。出自唐·李白《妾薄命》。原文:汉帝宠阿娇,贮之黄金屋。咳唾落九天,随风生珠玉。宠极爱还歇,妒深情却疏。长门一步地,不肯暂回车。雨落不上天,水覆难再收。君情与妾意,各自东西流。昔日芙蓉花,今成断根草。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按:本条诗话引为“昔作夫容花,今为断肠草。”与原文有所差异。
夫容,音fū róng,即芙蓉,荷花的别名。《汉书·扬雄传上》:“衿芰茄之绿衣兮,被夫容之朱裳。”明·高启《次韵周谊秀才对月见寄》:“明宵圆景未便亏,落尽夫容江色净。”但此处的“夫容”却非荷花,而是木芙蓉,又名芙蓉花、拒霜花、木莲、地芙蓉、华木、断肠草,是原产中国的花卉。花、叶可入药,茎皮含纤维素39%,茎皮纤维柔韧而耐水,可供纺织、制绳、缆索、作麻类代用品和原料,也可造纸等用。古人还用木芙蓉鲜花捣汁为浆,染丝作帐,即为有名的“芙蓉帐”。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谥贞白先生,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道教学者、炼丹家、医药学家。南朝士族出身。20岁时齐高帝引为诸王侍读,后拜左卫殿中将军。南齐永明六年(488),在茅山得到杨羲、许谧手书真迹。永明十年(492),辞去朝廷食禄,隐居句容句曲山(今江苏茅山),传上清大洞经箓,开道教茅山宗。梁武帝即位后,多次派使者礼聘,坚不出山。朝廷每有大事,常往咨询,平时书信往来频繁,当时人称为“山中宰相”。陶弘景主张道、儒、释三教合流,认为“百法纷凑,无越三教之境”。整理《神农本草经》,编成《本草经集注》七卷,共记载有药物七百余种(原书已佚,现在仅存敦煌残卷)。其著作很多,有《真诰》、《登真隐诀》、《养性延命录》、《集金丹黄白方》、《药总诀》、《华阳陶隐居集》等。能书善画,通琴棋医术。书法工于草隶,其画清真。书画有《二牛图》、《山居图》、《瘗鹤铭》等。
断肠草,不是一种植物的学名,而是一个通称,泛指那些能引起呕吐等强烈反应的剧毒植物,如伏毛铁棒锤、芹叶铁线莲、狼毒、钩吻等。木芙蓉的别名。宋·邵博《邵氏闻见后录》卷十九:“李白诗云:‘昔作芙蓉花,今为断肠草。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陶弘景《仙方注》云:“断肠草不可食,其花美好,名芙蓉。”宋·惠洪《冷斋夜话·诗出本处》:“李太白诗曰:‘昔作芙蓉花,今为断肠草。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陶弘景《仙方注》曰:‘断肠草不可食,其花美好,名芙蓉花。’”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一:“老圃云:芙蓉花根三年不除,杀人。因忆古诗云:‘昔为芙蓉花,今成断肠草。’则古人已曾言矣。”但根据现代科学的测定,木芙蓉并非有毒植物。从李白诗句原文“昔日芙蓉花,今成断根草”来看,是用“断根草”来表达阿娇失宠后凄凉。即便是写成“断肠草”,也不应该理解为木芙蓉就是断肠草,而要理解成:过去是人见人爱的芙蓉花,现在成为万众惧怕的断肠草。
方密之,即方以智(1611—1671),字密之,号曼公,又号鹿起,别号龙眠愚者,出家后改名大智,字无可,别号弘智,人称药地和尚。南直隶安庆府桐城(今安徽桐城)人。明代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方以智一生正当明清交替之际,使其个人际遇十分坎坷。一生可分三个时期。早期,由于仰仗祖上的余荫,尚能过着“衣纨縠,饰驺骑,鸣笳叠吹,闲雅甚都”的富贵文人的生活。中期自明朝灭亡后,从北京逃返南京,又经浙江、福建辗转到两广,从三十四岁到四十二岁,艰苦的十几年流亡在他的思想上打下了深刻的烙印。顺治九年(1652)北归。康熙十年(1671),方以智病殁于赣江上万安城外的惶恐滩,时年六十一岁。是明末四公子(复社四公子、金陵四公子)之一。一生著述400余万言,多有散佚,存世作品数十种,内容所及文、史、哲、地、医药、物理。
郑康成,即郑玄(127—200),字康成,东汉北海高密(今潍坊市峡山区郑公街道)人。东汉末年儒家学者、经学家。早年入太学攻读,又师从张恭祖等人学习,最后跟随马融学习古文经。游学归里后,复客耕东莱,聚徒授课,弟子达数千人,家贫好学,终为大儒。党锢之祸起,遭禁锢,杜门注疏,潜心著述。晚年守节不仕,却遭逼迫从军,最终病逝于元城,享年七十四岁。郑玄治学以古文经学为主,兼采今文经学。遍注儒家经典,以毕生精力整理古代文化遗产。著有《天文七政论》《中侯》等书,共百万余言,世称“郑学”,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贞观年间,将郑玄列于二十二“先师”之列,配享孔庙。
康成注《毛诗》,指郑玄撰《毛诗传笺》,简称《郑笺》或《毛诗笺》。郑玄以《毛诗》为主,兼采今文三家诗说,加以疏通发挥,以阐扬儒学。“注诗宗毛为主,毛义若隐略则更表明,如有不同,即下己意,使可识别。”《毛传》只限训诂,过于简略,而此书既释字义,又讲文理,且通惯章指,足以补其阙漏,发明隐微。如见《毛传》不合经文,则用三家之说,或出己意,以纠其失,有数百处之多。不过《郑笺》在论《诗》的主旨方面,对于诗人本诸性情,几无发明。拘泥于《诗序》,尤为明显。把《诗》当作圣贤垂教的经典,比附义理,作出一些牵强附会的解释,与《毛传》大体相同。
盻,汉字多音字:xì、pǎn。读xì时,字义仇视、怒视;或看的意思;或勤苦不休之意。读pǎn时,字义美目貌也。
觏止,音gòu zhǐ,意思是相遇。语出《诗·召南·草虫》:“亦既觏止,我心则降。”毛传:“止,辞也。觏,遇。” 清·袁枚《新齐谐·麒麟喊冤》:“夫君外出,妾等心忧。‘亦既觏止,我心则降’,言既见而心安,此人情也。”唐·沈佺期《哭苏眉州崔司业二公》诗序:“佺期承恩北归,中途觏止,访及故旧。”按照郑注“觏”即男女交媾之媾,似乎也能够说得通。男女之事已成,欲望之心则降。
五日为期,出自于《诗经·小雅·鱼藻之什·采绿》。原文:“终朝采绿,不盈一匊。予发曲局,薄言归沐。终朝采蓝,不盈一襜。五日为期,六日不詹。之子于狩,言韔其弓。之子于钓,言纶之绳。其钓维何?维鲂及鱮。维鲂及鱮,薄言观者。”按:五日为期,六日不詹。意思是:说好五天就回来的,但六天了还没有看见。《康熙字典》:“詹,又叶多甘切,音儋。《诗·小雅》六日不詹。《传》詹,同瞻。”
“胡然而天,胡然而帝。”此二句实为“胡然而天也!胡然而帝也!”出自《诗经·庸风·君子偕老》。原文:“君子偕老,副笄六珈。委委佗佗,如山如河,象服是宜。子之不淑,云如之何?玼兮玼兮,其之翟也。鬒发如云,不屑髢也,玉之瑱也,象之揥也,扬且之晳也。胡然而天也!胡然而帝也!瑳兮瑳兮,其之展也。蒙彼绉絺,是绁袢也。子之清扬,扬且之颜也。展如之人兮,邦之媛也!”后有成语“胡天胡帝”,通常解释:胡:何;帝:指天神。什么是天,什么是帝。意思是:1、原形容服饰容貌像天神一样美丽,后也表示尊敬崇仰。蔡东藩、许厪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三十七回:“舆门开处,但见一位华装炫饰,胡天胡帝的女娇娃,姗步下舆。”2、用于贬义,形容言语荒唐、行为放肆。周亮《次石庵冬日感怀韵》:胡天胡帝心如醉,疑雨疑云梦正浓。
“灵威仰,赤熛怒”,音líng wēi yǎng,chì biāo nù。灵威仰,是上古五方上帝之一,为东方之神,亦称春神。《礼记·大传》“礼,不王不禘。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以其祖配之”汉·郑玄 注:“王者之先祖皆感大微五帝之精以生。苍则灵威仰,赤则赤熛怒,黄则含枢纽,白则白招拒,黑则汁先纪。” 唐·贾公彦疏《周礼·天官》“祀五帝”,为“东方青帝灵威仰、南方赤帝赤熛怒、中央黄帝含枢纽、西方白帝白招拒、北方黑帝汁先纪。”赤熛怒,南方之神,司夏天。亦称“赤帝”。
言从之迈,出自《诗经·小雅·鱼藻之什·都人士》。原文摘录:“彼都人士,垂带而厉。彼君子女,卷发如虿。我不见兮,言从之迈。”按:后人认为此诗大概为平王东迁,周人思昔日繁盛,悼古伤今之作,通过对昔日京城贵族衣着、容止和言语的描写,表达对旧日京都人物仪容的怀念。全诗五章,每章六句,通篇皆用赋法,平淡的叙述中寄寓着浓烈的感情内容。第四章原文:“彼都人士,垂带而厉。彼君子女,卷发如虿。我不见兮,言从之迈。”宋·朱熹《诗集传》:“赋也。”(第四章)“盖曰是不可得见也。得见,则我从之迈矣。思之甚也。”言从之迈,意思是,便跟着走了。言,在此处表示顺接关系,相当于“乃、便、就”。例:《诗经·小雅·小明》:“念彼共人,兴言出宿。”
迂谬,音yū miù,释义为迂腐荒谬。《新唐书·韦处厚传》:“宰相不能诘,下羣臣议,处厚发十难诮其迂谬,平叔愧缩,逐为端州司马。”宋·叶适《苏绰》:“使诚如鞅所论,则其迂谬无术亦已甚矣。”
尧,音yáo,又称唐尧。帝喾之子,祁姓,名放勋,帝喾长子帝挚受帝喾之禅而继位于亳。帝挚在位时,十五岁的弟弟放勋辅佐帝挚。帝挚封放勋尧于唐,称唐尧,亦称陶唐氏。九年后,帝挚禅让给弟弟放勋。尧接替帝挚为天子,都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在万国争雄的乱世,他团结亲族,联合友邦,征讨四夷,统一了华夏诸族,被推举为万国联盟首领。帝尧在主政期间,派神箭手后羿射日,派鲧治水,并且制定历法,推广农耕,整饬百官。晚年,尧辟位,由舜继天子位。辟位二十八年后,尧病逝于雷泽(今山东菏泽),安葬于谷林(山东鄄城),谥号为尧,被司马迁视为“最理想的君主”。
击壤,音jī rǎng,一般认为是古代的一种投掷类游戏。东汉王充《论衡·艺增篇》:“传曰:有年五十击壤于路者,观者曰:‘大哉,尧德乎!’击壤者曰:‘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尧何等力!’”意思是,远古帝尧时代,有“年五十”的老者在路上做击壤游戏。有个“观者”说:“真好哇!如果没有尧的恩德,哪有这般闲情来击壤呢?”对这番议论,老者却不以为然,说:我太阳出来起床劳动,太阳落山回家休息,打井有水喝,种地有粮吃,闲暇时玩玩击壤,与尧有什么关系呢?这是关于击壤活动的最早记载。从“击壤”的字义分析,“击”是击打、投击之意;“壤”也不是什么特制物品,《辞海》说“壤,泥土的通称”。由此推断,当时的“击壤”是一种投击土块的游戏。至于后世改用木屐、砖块等物,则是击壤游戏用具的发展。汉·刘熙《释名》载:“击壤,野老之戏”。晋·皇甫谧《高士传》中也记述了尧时存在的击壤游戏,说尧出游于田间,路见“壤父”一边击壤,一边歌唱。“帝尧之世,天下太和,百姓无事。壤父年八十余而击壤于道中,观者曰:‘大哉!帝之德也。’壤夫曰:‘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何德于我哉!’(《艺文类聚》卷十一引)。击壤所用的“壤”,最早应当是土块,后来才逐渐有了变化。三国·魏·邯郸淳《艺经》中有这样的记载:“壤以木为之,前广后锐,长尺四,阔三寸,其形如履。”这时的“壤”已发展成一尺四寸长、三寸宽、前宽后窄、形状如屐的木制品,更为耐用。“将戏,先侧一壤于地,遥于三四十步以手中壤敲之,中者为上。(《太平御览》卷七五五引三国·魏·邯郸淳《艺经》)”游戏的方法是把一块“壤”侧放地上,在三四十步处,用另一“壤”去投击它,击中的就算得胜。说明这时的击壤已经形成有比赛、分争高低上下、力求准确性的投掷活动。
周处(240—297),字子隐,吴郡阳羡(今江苏宜兴)人。东吴鄱阳太守、西晋大臣周鲂之子。少时纵情肆欲,为祸乡里。后来改过自新,拜访名人陆机和陆云,浪子回头,发奋读书,留下“周处除三害”的传说,拜东观左丞,迁无难都督,功业胜过父亲。吴国灭亡后,出仕西晋,拜新平太守,转广汉太守,治境有方。入为散骑常侍,迁御史中丞,刚正不阿。得罪梁孝王司马肜。元康七年(297),出任建威将军,前往关中,讨伐氐羌齐万年叛乱,遇害于沙场。追赠平西将军,谥号为孝。周处在史学、文学等方面也有建树,著有《默语》30篇及 《吴书》,惜已散失。另一部《风土记》则是我国最早的介绍地方岁时节令和风土习俗的著作,对后世有一定影响。今人查考端午、七夕、重阳等等习俗,所依据的便是这一部《风土记》。
《风土记》,全书名《阳羡风土记》,晋·周处撰。记述晋代地方风土人情的杂记。此书主要记录阳羡(今江苏宜兴)一带的岁时、祭祀、饮食、物产、地理等方面的情况。《隋书·经籍志》说这部书有“三卷”,新、旧《唐书》“艺文志”和“经籍志”说有“十卷”,刘知几《史通·补注篇》称其“文言美词,列于章句;委曲叙事,存于细书者”。然唐以后该书惨遭亡佚。清嘉庆年间王谟于群籍十九种中采获九十七条,编入所辑《汉魏遗书钞》“别史地理书类”,然刊布未广,版已被毁。后来金武祥又搜采它书所引,在王漠辑本的基础上加以扩充,于光绪二十年(1894年)刊行。袁枚当时尚无辑本问世,故不可能读得此书,其所称“亦宋人伪作”之说。
皇甫元晏,即皇甫谧(215年—282),幼名静,字士安,自号玄(古代“玄”通“元”)晏先生。安定郡朝那县(今甘肃省灵台县)人,后徙居新安(今河南新安县)。三国、西晋时期学者、医学家、史学家,东汉名将皇甫嵩曾孙。一生以著述为业,后得风痹疾,犹手不释卷。晋武帝时累征不就,自表借书,武帝赐书一车。其著作《针灸甲乙经》是中国第一部针灸学的专著,其被誉为“针灸鼻祖”。除此之外,他还编撰了《历代帝王世纪》、《高士传》、《逸士传》、《列女传》、《元晏先生集》等书。在医学史和文学史上都负有盛名。有关“击壤”,他在《历代帝王世纪》、《高士传》都作为正史进行了记载,成为太平盛世的一种象征,为统治阶级接受,后世广为流传。按:谧,音m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