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得到文章分享
得到|每天听本书|《暗时间》

得到|每天听本书|《暗时间》

作者: 生如夏花绚烂璀璨 | 来源:发表于2019-05-31 06:32 被阅读17次
音频链接:得到|每天听本书
得到
音频文稿:
《暗时间》

关于作者

刘未鹏,就职于微软亚洲研究院创新工程中心,著名综合技术讨论组 Top Language 的创始人,坚持撰写博客8年。

关于本书

本书是作者将自己博客里面的文章汇编起来的一本书,讲述了如何充分挖掘并利用好自己的暗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核心内容

一、影响我们时间利用的三个原因;
二、怎样实现大脑的有效运转;
三、寻找自己的不可替代性和核心竞争力。

脑图

前言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要说的这本书叫做《暗时间》,是一本关于怎么有效思考和利用时间去学习的书。

本书一共251页,我会用大概20分钟的时间,为你讲述书中的精髓:提高工作效率的终极方法,就是充分挖掘并利用好自己的暗时间。

音频重点

本书的作者叫刘未鹏,他是微软亚洲中心的 IT 精英,这是他把自己博客里面的文章汇编起来的一本书。下面我们就从两个方面说说这本书,一个是怎么了解和转变自己的固有思维方式,另一个是怎么去有效地解决生活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第一部分

先看第一点,怎么转变固有的思维模式。

你可能觉得奇怪,这本书为什么叫“暗时间”呢?感觉跟科幻小说似的。这其实跟作者的时间管理理念有关。

作者认为我们每个人的时间都是一天24小时,你也是过一天,我也是过一天,没有什么区别,但是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的,你要是无所事事的什么也不想,那也是过一天,你认真思考努力干活也是一天,这一天和一天的差别就大了去了。

我们为什么老说心理年龄呢?什么叫心理年龄?心理年龄就是跟实际上过的年龄不一样,为什么有的人心理年龄大呢?就是因为他想得多,想的事比别人多,别人大脑不转的时候他在转,这个时间就是作者说的暗时间。

作者说的这个“想”不要理解错了,可不是思念的那个想,也不是你做白日梦的想,这个想其实是有效运转大脑的意思,你看这就有一个有效运转的说法了。

那我们怎么才能有效地想呢?其实你不要小看我们的大脑,实际上我们的大脑很厉害的,你看那个大脑的模型,上面都是弯弯曲曲的沟回,这可是经过了20多万年的时间进化来的。那些没有咱们高级的哺乳动物,像老鼠什么的,它们的大脑都是平滑的,所以说这些沟回增大了大脑的表面积,也让我们更会思考。但是这个大脑那么厉害也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的思考方式虽然已经让我们发展到了现代文明,但其实我们还没有适应这些东西,我们的潜意识并没有跟得上我们创造出来的东西。

我为什么这么说呢?举个例子,不知道你有没有去过张家界的玻璃栈道,走上去的人几乎没有一个不腿软的,可是人家在说明里早就告诉你了,我们这种玻璃很特殊,子弹都打不穿,那你为什么还害怕呢?这就说明我们虽然说在理智上接受了安全这个概念,但是我们的感觉并没有跟得上理智,感觉还停在人们刚刚成为人类的时候,感觉会本能地告诉你这个高,危险,你看下面特别危险。这个危险信号一响,身体就被控制了,所以你会腿软,你要不扶着点东西就站不起来。

作者把接受了安全的这部分叫做理智大脑,给你下红灯发危险信号的这部分叫做情感大脑,我们在生活里就会遇到理智大脑和情感大脑打架的情况,就好像上面说的那个透明栈道的例子是一样的。这种情况的结果往往就是你的理智大脑输给了你的情感大脑,最后让你腿软得站不起来了。

再打个比方,你有没有明明现在有一件特别重要的事儿要干,但是现在就是不想做?明明这个 dead line 就在眼前,你还想拖一会儿再做?如果是这样,这就说明在这种情况下你的情感大脑又一次战胜了你的理智大脑。为什么有事情要做也会在这个情感大脑的控制范围里呢?作者认为因为我们目光短浅,你的理智大脑很聪明,它明白这个事儿应该马上去做,而且这个事情的结果可能会在一个月左右显现出来,但是你的情感大脑十分肤浅,可能一天之外的事情都看不明白。所以当你的理智大脑告诉你,现在要做什么事儿了,但是情感大脑就会说,这个事儿很麻烦,也不知道有没有用,要不咱们先找个乐子 happy 一下吧,情感大脑也是会下达命令的。所以打架的时候,有的人理智大脑会赢,但是有的人就是不行。

我们刚才说的是第一个影响,就是理智大脑常常干不过情感大脑。

第二个影响我们有效利用时间的是什么呢?是切换状态的时间。

作者认为,我们的大脑在一件事情和另一件事情间切换的时候是需要时间的,换句话说,我们去工作是需要状态的,而且进入状态也需要时间。举个例子,你在电脑上处理一些公司的文件,你感觉到有点累,于是你打算刷一会儿朋友圈,可能你工作了一个小时只刷了10分钟的帖子,但是等到你回到工作的时候,你还得再需要15分钟重新进入工作状态。这样的话你算一算,你10分钟休息,再加上15分钟进入状态,实际上你就浪费了25分钟。

有的人可能会说怎么会,我这切换状态很快的,但是你仔细想一想,如果你在写一篇文章或者说看一本书,把这个文章丢了十几分钟,回来的时候你就真的能像丢下之前一样拿笔就写吗?再比如你看的那本书,你回来的时候不也得回顾回顾上面的内容,回忆一下再接着往下看吗?这些都是切换工作的时间,这些时间都偷偷地消耗了我们很多有用的时间。同样一份工作,为什么有的人做得快,有的人做得慢呢?就是因为有的人保持工作状态的时间较长,但有的人干一会儿就得做点别的缓和一下,吃吃东西,看看电影,看起来这个休息的时间不长,但是在暗中消耗的时间却非常多。

影响我们时间的还有最后一个问题,那就是偏见,其实就是找理由。

再举个例子,你在工作没有做完的时候实在不想做了,是不是立马你的脑袋里就有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突然就蹦出来了,比方说我最近身体不好,还是要早点休息的,一直这么工作也没有效率,要不然我们看个电影缓解一下吧。或者说肚子饿了,也干不了活,先吃点东西吧。这些理由听起来本身没有什么问题,其中也是很正常的,得吃东西、得休息,一直干工作也没有效率,但是你有没有想过,这可能是你的大脑在骗你。

作者在前面也说了,我们的理智大脑和情感大脑在很多问题上都会打得不可开交,但是毕竟我们只有一个大脑,所以说如果哪一方胜利之后,整个大脑就会合起来为胜利的一方服务。

比如说你本来觉得很不想工作,但是你强迫自己工作了一段时间之后,好像也没有刚才那么累了,这就是理智大脑战胜了情感大脑,情感大脑也就抑制了它自身,整个大脑就开始为我们的目的服务。如果要是情感大脑战胜了理智大脑,那理智大脑就开始为情感大脑服务,不想干活这个念头占据了上风,我们的理智大脑就开始为不想干活这件事情一定要寻找一个理论基础。所以说刚才我们说到那些早点休息、肚子饿了,这些理由就立马蹦出来,告诉你为什么你应该不去干活,直到你把自己成功地说服了。

所以我们来总结一下,影响我们利用时间的主要有三个原因:

第一个,理智大脑和情感大脑的作战;
第二个,为自己找理由;
还有就是工作时间的切换。

我们会发现这其实就是一个理由,那就是我们的情感大脑最终在打仗的时候战胜了我们的理智大脑,不管是短时间的战胜还是长时间的战胜,围绕整个战斗的都是我们浪费时间的原因。

第二部分

那我们需要怎么做才能扭转这个战斗呢?作者也提出了他的一些解决方法,一起来听一下。

比如说在理智大脑和情感大脑交战的时候,你多支持一下理智大脑,遇到一些不想做的事情的时候强迫自己坚持下去。但是仔细想想,我们好像就是因为这些事我做不到才会有拖延症的,所以说作者也在这儿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方法来帮助我们打赢和情感大脑的作战。有一个简单的例子,很多人都喜欢玩电脑游戏,你说这个电脑游戏在什么地方吸引你呢?如果你喜欢玩电脑游戏,应该能给出很多的理由,比如说在这儿可以让我成为武功高手,快意恩仇,做一些现实当中我不敢做也不能做的事儿,享受不同的人生,或者说减压之类的。但是作者认为电脑游戏最能吸引我们的,就是它能够给我们带来成就感。

我们都知道成就感在人的需求中属于最高级的自我实现需求,大家都是为了实现这种需求工作学习。我们在工作学习的每一件事儿都可以满足人的自我实现需求,为什么电脑游戏会这么吸引人呢?因为在游戏里我们实现自我满足更加直观,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你想通过学英语来实现自我满足,那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比方说你每天可能需要投入两三个小时去特别费劲地背单词、看句式,而可能我们需要一两年才能有一些初步的成果,不断的努力你又看不到实现的希望。所以说我们的情感大脑在这个时候就出来了,说不然我们去找点乐子好了。但是游戏不一样了,你在玩游戏的时候每一小步都会有小的目标完成,而最终又会有一个大的目标完成,现在很多游戏都是不停地做任务,而且里面有成就系统,就是让你通过一些小事儿最终实现一个大事儿,这种有阶段的目标当然会让我们乐在其中了。

说到这儿你可能已经想到了,没错,作者介绍的第一条方法就是给自己设立一个进度条,每完成一些内容就能让自己的进度有明显的进程,马上你就会对工作有一个新的认识。

就拿我自己来说,有时候我在下东西的时候,我看着那个进度条一下一下地慢慢往前走,那个百分比数字越来越大,本身这个事儿就能让我的心情好起来。所以说给自己的任务设计一个进度条,能有效地帮助自己利用好时间。

第二个叫减少任务切换,作者提到如果你长时间要对需要做的事情保持专注,说不定在意外的时间,解决方案也会自己出现。

举个例子,我们都知道化学家门捷列夫的例子,他在建立元素周期表的时候有些元素还没被发现,给未知元素留位置也是他要做的事儿之一,那么在这么难的工作和压力之下,他的处境你也可想而知了。有一天熬不住了,终于睡着了,但是在梦里他还想着这个元素周期表的排列,突然想到了一个正确的排列方法,结果他就突然惊醒,起床以后就把这个梦见的元素周期表写下来了,稍加改动就成了我们今天用的元素周期表。这个例子就告诉我们,我们需要处理问题的时候,如果长时间的保持专注就会让整个大脑兴奋,会让我们在解决问题上快上很多,就是保持工作状态。

第三个方法就是减少切换状态的预热阶段。

现实的情况我们都想在工作中尽量不去切换,尽快把事儿给做好,但是天不遂人愿,在现实当中没有让我们不停工作的完美时间,我们总是有这样的事、那样的事去打断我们手里的活,这种切换浪费时间怎么解决就成了一个新问题了。作者给出的解决方案是这样的,利用位置、颜色、时间等等其他的手段,帮助恢复预热状态,这是什么意思呢?咱们大脑记东西很复杂,你回想一下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有一天你想出门,但是你走的时候就不记得钥匙放哪儿了,怎么想起来呢?最好的办法就是想一想自己最后拿钥匙的经历,按照原来的模样再想一遍,那你一下子就会想起来这个钥匙放哪儿了。

这就是因为我们大脑可能会本身不记得这个事儿,但是当时的环境和位置,这些事情的背景因素我们记得。所以说只要我们处在相同的情况下,这些辅助因素就会帮我们想起整件事。所以我们现在也要利用大脑这个特点,当我们被一些事情打断了手里头工作的时候,想一下当时的场外因素是什么呢?包括比如说写到了第几段,你看到了桌子上的什么东西突然有了一些构思,等到你完成了这个突发情况回来的时候,你按照同样的顺序再扫一遍,这样的话你的大脑就会因为这样的行为开始更快地激活自己的状态,最少会比平时更快地进入状态。

第四点,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自己动手,坚持下去。

听起来好像什么也没说,但这确实是作者的核心观点。作者就提到了,有时候我们在遇到一些可做可不做的事的时候,会不由自主地决定不干了,又比如我们在遇到一些比较复杂情况的时候也会选择走捷径。这种做法也没什么不好,而且有可能节省时间,但是这样做却失去了让自己把事情做得更快的机会。

你听我这么说是不是特迷糊,你刚才不还说节省时间吗?怎么现在又延长时间了?作者说很多事我们在想办法解决的时候,要查的信息和付出的思考可能要远远地超过结果。就比如说你想和外国人交流,你学英语肯定是要比找一个翻译软件要麻烦得多,而且大多数的时候我们用这个翻译软件完全可以实现和外国人的简单交流。但是你要是费了大劲去学英语之后,你就发现你不仅实现了和外国人的简单交流,你也可以阅读整篇英语文章或者是去看英文的节目,这也就是说你为了实现一个目的付出得可能过多,但是这些付出会在你实现另一个目标的时候显出它的好处来,让你更快地完成另一个目标。如果你坚持下去,时间久了你就不仅仅做事的时候快了很多,同时能做的事会远远超过你现在自己能做的事情。这就是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带来的好处,困难的路越走越简单,简单的路越走越困难,这就是动手的价值。

第五点,也就是最后一点,就是要把你的想法写下来。

说起写下来这点,很多人可能会想起在读书的时候记笔记的习惯,其实就是一样的,好记性不如一个烂笔头。就像我们上面讲到的,你在长时间的保持自己工作状态的时候,很多灵感和创意不自觉地会自己蹦出来,而这种时候可能也不适合你马上去处理这些灵感和创意,所以说你得先把这些灵感和创意记下来。再比如工作的想法、遇到的困难,这些都非常适合记下来,为什么呢?因为你一开始记的时候,你会发现有些新的想法会冒出来。

打个比方,当你遇到一件让你可能有所触动的事的时候,你在大脑里会想很多,如果你开始把这个想法写下来,你在看自己文字的时候你会有些新的想法,可能和你已经想到的东西有矛盾,也不要放弃,你完全可以接着写,把这个新想法写下来。写成文字不同于脑中思考的好处在于,你可以在写想法的时候和自己讨论,发现自己想法中不够成熟的那些部分。作者就写作这个事还专门给出了自己的意见,写一个博客,当然写微博、微信文章都可以,不一定说非要写博客。

刘未鹏本人就是一个长时间使用博客的人,他认为写一个长期的博客有几个好处:

第一可以交到一些志向相同的朋友;
第二个,帮助自己思考;
第三个,教就是最好的学。

前面两个很好理解,这里我解释一下第三点,作者的意思就是,如果一件事你不能很好地给别人讲清楚,那说明你自己并没有完全理解。我想你可能有这样的经历,明明你自己知道是怎么回事儿,但是你就是没有办法和别人解释清楚,这是因为你只明白了你自己知道这个答案的方式。只有你明白了到底是什么样的逻辑推理出这个最终结论,你才能彻底明白这个事儿,才有可能向别人解释清楚。所以一旦说你可以把一个问题完全解释明白写下来的时候,那你也就完完全全地了解了整个问题。

说完了第三点,还有第四点,讨论是最好的反思。

比方说你在博客里把自己的观点留下来,肯定也会有人提出不同的意见,就这些意见进行讨论,这个过程就是反思的过程。最后,一个长期博客也是一份最好的简历,你在求职的时候绝对可以用到。

第三部分

最后再和大家分享一点关于寻找自己不可替代性和核心竞争力的想法。

什么叫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就是一个人的执行、知识、经验这三方面的组合。

每个行业都有上百万聪明人,那这些聪明人彼此之间不同点在哪儿呢?是这个人的技术更娴熟吗?智商更高一点吗?不是,是在于你身上有没有独特的个性、背景、知识和经验的组合。如果说有这种组合,它又符合了三个条件。

哪三个条件?

第一个,这种组合绝无仅有,哪怕是你的同事和你干的也不一样。

第二个,这种组合在实践里有价值,不会只谈一些空概念。

第三个,这种组合具有可发展性,就是有那个可以无限提升能力的点,我们就应该最大限度加强和发挥自己独特的组合,而并不是说寻求某一个单向的超越。

你又说了,个性、知识、经验组合谁都知道,到底组合什么东西,能不能给几个具体的?说几个具体的知识组合领域。

第一个,专业领域的技能,就是你要成为你所在领域的专家。这个就不用多解释了,你的专业技能越高,不可替代性自然就越强。

第二个叫跨领域的技能。不知道你发现没有,如果你想在一个领域有所提高,你需要的技能很可能不是这个领域的。比如说你文章写得好,但是你要是学会一点编剧的知识,你把故事说好了,你文章写得就更好了。再或者说你想打篮球打得好,除了投篮你要准,短跑能力也是必须项。所以说尽可能提升自己专业领域之外的技能,对于你在本专业的领域成为大神也是有很大帮助的。

第三个,学习能力,持续的学习能力,这个实在太重要了。我们得到上有很多关于学习方法的音频,比方说如何高效学习、如何快速阅读、如何列清单,这些都是学习中必须要用到的工具,你要有兴趣的话可以找来听一听,对你的学习能力提高会有帮助的。

第四个说到的就是性格要素。严格来说这也算是跨领域的技能,一些我们一直认为很重要的性格要素包括专注、持之以恒、自省、好奇心,这些和一个人经历所塑造的性格都有一定的关系。

上面我们把核心竞争力划分了四个部分,是寻找到自己不可替代性的一个参考,如果你想发展自己独特的核心竞争力,不妨在这几个领域下下工夫。

总结

我们来总结一下,这本书是作者写的一个博客文集,也说了影响我们利用时间的三个原因:第一个就是理智大脑和情感大脑动不动就打架,要为自己找理由,所以就不愿意工作,还有就是工作时间的切换太慢。

另外还为你介绍了高效工作的四种方法:给自己设立一个进度条,减少任务切换,减少切换状态的预热时间,自己动手,坚持下去,还有养成把你的想法写下来的习惯。另外,就是找到自己核心竞争力的四个领域。

说到底,时间是我们最珍贵的资源,你怎么用时间就决定了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还是那句话,困难的路越走越简单,简单的路越走越困难,你可以趁着对一件事有热情,一股脑地把开头最难的阶段跨过去,后面的事情就可以交给时间和耐心。

撰稿:张凯
脑图:摩西
转述:孙潇

得到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得到|每天听本书|《暗时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yeit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