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参与的第一期真正意义上的同一本书的共读活动,还是我们公司发起的,很新鲜。
这一期共读书目是《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0-18岁,给孩子一个更好的原生家庭》。今晚我的书终于到了,晚饭后就开始看,发现好多想mark的地方。
关于总序
1 我们自己就是最宝贵的存在。之前我担心这样的书会宣扬正确,站在道德制高点上,给我来个审判。看到这套书的总序有些放心和释然,书上说“它们都不会说,要束缚你自己,不要放纵你的欲望,不要自私,而要成为一个利他、对社会有用的人。。。我们选的这些书,都对你这个人具有无上的尊重,因为,你是最宝贵的。”(这套书叫“可以让你变得更好的心理学书”)
2 活出自己。书里提到“每个人都在保护自己的主体感,并试着在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活出自己的主体感。只有当确保这个基础时,一个人才愿意敞开自己,否则,一个人就会关闭自己。”“一本这样的好书,都建立在一个前提之上——这本书的作者,他在相当程度上活出了自己……”“帮助你更好地成为自己,而不是教你成为最好的自己,因为你的真我,本质上就是最好的。”好激动!!
推荐序
1 看见就是回应,回应,就有了光。“没关系,有人说话就带来了光”这句好感动。
2 “如果你知道,自己基本还是一个所谓正常人,拥有正常的心智和人际能力,那么你就需要对父母表达一点感激。”确实如此,当我为人母后,发现做父母真的不易,要在做自己、做父母、做子女、做员工、做伙伴朋友等等角色中来回切换,而父母这个角色是一旦接下再也无法卸下的,而且需要用到很多之前自己从来没有的技能,还要从头学起,战战兢兢忐忐忑忑,做了好多,却可能未必做到点子上,或是“满足了期待”,要体谅自己,接纳自己,就也无可厚非的要接纳自己的父母,体谅父母尽己所能的爱我们。
3 “自己与孩子的关系,才是根本。”第一次认识到这一点是听到游戏力作者科恩博士的讲座,如果感到孩子的问题,那一定是我们和孩子之间断了连接,先要建立关系连接,再去解决“问题”。
4 “这个脆弱自我,只有在基本孤独、偶有回应的状态下,才能保持惯性的平衡。”看到这句真是不免叹一口气,惯性很多年真的不容易改变,我们还是从现在做起,一点点来吧。
5 “准确而及时地回应别人确实重要,不过,比这一点更关键的,是我们首先要意识到:关于互动的人格特征,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生命早期形成的,它可以改变。”这可能是副标题写0-18岁,给孩子一个更好的原生家庭的原因吧。从任何意识到时刻开始改变,《小欢喜》里面,英子从抑郁到走出抑郁,就是因为父母关系的缓和和一家人的爱的氛围。
6 Mark:先跟孩子搞好关系,在关系中准确而及时地回应孩子,当孩子被看见时,父母也看见了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