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无非是心灵和心灵之间的会晤。

虽然这是一份很个人的阅读书单,但世上总会有些相似的灵魂,靠着这种神奇的连接彼此相遇,不论相隔多远。
这一年,最让人安慰的就是“万人如海一身藏”的状态,能向着内心进一步去寻找和体悟。这和书的影响密不可分。
我们读过的那些书,走过的那些路,唯一的作用只是为了让我们成为自己。
《美国种族简史》托马斯•索威尔
罗永浩曾大力推荐这本书,他说他十年前在旧书堆里花10块钱买到了《美国种族简史》,“这可能是我这辈子花的最值的10元钱了,它几乎解决了我年轻时对种族问题有过的全部困惑。”一边观察中国移民在海外的生存境况,一边对照书里深入浅出的剖析解读,很是有趣。印象很深的一句话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大讽刺是,中国人在世界各国都能发财致富,但他们在国内却贫困不堪。”
《The Road Less Traveled》M·斯科特·派克
Fall in love并不是真爱,依赖也不是爱。真正的爱是什么呢?为了自己或他人的精神成长而愿意延伸自我。这本书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很透彻,语言却毫不晦涩,即便读原版也很顺畅,但读起来却很慢,因为总想停下来,反观之前形成的认识,以及自己爱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能真实感受到内心的成长。另外,如果只能推荐一本育儿书,我会推荐这本。
(同类推荐:《当下的力量》)
《西班牙旅行笔记》林达
除了林达和刘瑜外,好像没有太多兼具思想性和国际化的旅行作品。来巴塞前,觉得这是必带书之一。但读下来的感觉是,不如美国随笔系列那么精彩和引人入胜。书的重点是西班牙的制度改良和走向现代化的进程,对于了解西班牙的历史和政治脉络很有价值。其实,我更想推荐的是母后大人就此写的一篇文章《西班牙宪政之路》(回复x就可收到,一文读懂西班牙)。
《罗素自选文集》伯特兰•罗素
生命虽然短暂,人却可以自由地审视,自由地批评,自由地求知,自由地发挥创造性的想像力。在他熟悉的这个世界上,只有人享有自由。这本书更像是本思考笔记,信手拈来,浅显深刻,可以作为入门书来看。经典的智慧能穿透历史,难怪他被称为具有“百年长明的深邃目光”。“我必须承认,我无法欣赏孔子的优点,他的著作只着重礼仪的细微末节,他最关切的事情是教人如何在不同的场合下行事。”立足现在,看看半个多世纪前他对中国的认识与判断,也很有趣。
《爱你就像爱生命》王小波
读过他的各种杂文小说,这本书信集却第一次看。都是恋爱中的言语,但不会肉麻,因为“真话不肉麻”。王小波的话总让人有拍案称快的冲动,这些更是。“在我们这样的社会中,只出理论家、权威理论的阐释者和意识形态专家,不出思想家。”“因为有征话语捐的事,不管我们讲过什么,都可以不必自责:话是上面让说的嘛。但假如一切话语都是征来的捐税,事情就不很妙。”“对于一位知识分子来说,成为思维的精英,比成为道德精英更为重要……”不胜枚举。
另,最近看到李银河的《对所谓拉拉身份回应》,回头来看这本书里的话,可能会有更多理解。“而在古希腊、古埃及、古中国、古日本,人们的恋爱更加自由自在,随心所欲,不论爱的对象是男是女,只是一味地追求美和高尚。”你看,他们的爱和他们的人一样,本来就一直随心所欲、宽广自在。
《毛姆短篇小说精选集》毛姆
有人“不厚道”地总结了毛姆小说的规律:总是开篇谈感悟,然后是位正派的先生,突然出现意想不到的180°转弯,逃避现代文明,过起与世隔绝的生活,如此等等。刘瑜说,毛姆的意思是,如果得到自我的代价是失去全世界,那么我不介意把指甲缝里的这个“全世界”给剔掉。其实,他的小说远不止这些内容,这正是毛姆迷人的地方。
《开卷有疑》杨奎松
“历史上几乎任何政府,通常都会以宣扬‘爱国’心的办法,来作为动员民众和取得自身合法性基础的一种重要手段。我们绝难依据是否响应某个时期政府的爱国主义号召来判断历史人物的爱国与否。因为,从对父祖之国的角度而言,这种爱国未必是真爱国。”“真正的爱国的基础是需要判断这个国家的是不是“经由人民自己的政治选择,并事实上是经由人民自己来行使治权的,代表全体国民自己利益的国家。”简单几句,就足以窥见作者的治学态度与读史之道。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钱穆
就像作者自己说的,讲哲学,至少有一个功用:即在减轻人一点武断。讲历史,更可叫人不武断。因事情太复杂,利弊得失,历久始见,都摆开在历史上。知道历史,便可知道里面有很多的问题。一切事不是痛痛快快一句话讲得完。历史终是客观事实,历史没有不对的,不对的是在我们不注重历史,不把历史作参考。这可能是这本书最大的意义。但相比起来,还是更喜欢黄仁宇笔下的历史。
《被禁锢的头脑》米沃什
崔卫平说,在某种意义上,米沃什的这本《被禁锢的头脑》,比乔治•奥威尔的《一九八四》更伟大和富有意义。书里的“穆尔提—丙药丸”,“凯特曼——伪装”等概念,具有很强的穿透能力,无论何时读,都富有警醒意义。
而这可能正是目前匮乏的。“当你独自站立,眼睛遭到催泪瓦斯的刺激,警察在你面前晃动着手枪——在这漆黑的、没有星光的夜晚,多亏了你最爱的诗人,你能够清晰地看到——‘雪崩的形成,有赖于滚落的石子翻个身’。于是,你想要成为那块扭转事件方向的石子。”(同类推荐:《一九八四》,我心中的必读经典之一。《美丽新世界》,与《一九八四》《我们》并称为“反乌托邦”三书 )
《宽容》房龙
有些书换个年龄和心境读,感受完全不同。这本书上学时一直没读进去。现在重读原版,反而更能接受语言和思想的美。“现代的不宽容就象古代高卢人一样,可以分为三种:出于懒惰的不宽容,出于无知的不宽容和出于自私自利的不宽容。”“宽容就如同自由。只是乞求是得不到的。只有永远保持警惕才能保住它。”“恐怖是所有不宽容的起因。无论迫害的方法和形式是什么,它的原因都来自恐惧,它的集中表现可以从树起断头台的人和把木柴扔向火葬柴堆的人的极端痛苦的表情中看得一清二楚。”
《福柯》Gary Gutting
“如果对知识的热情仅仅导致某种程度的学识的增加,那么这种热情有什么价值呢?……今天的哲学如果不是思想的自我批判工作,那又是什么呢?如果它不是致力于认识如何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能够用不同的方式来思维,而是证明已经知道的东西,那它又有什么意义呢?”用不同的方式来思考,这是福柯带来的一个启示,也是需要了解福柯的一个理由。但说实话,福柯的文风还挺晦涩的。
《解忧杂货店》东野奎吾
“来咨询的人都是内心破了个洞,重要的东西正从那个破洞逐渐流失。很多时候,咨询的人心里已经有了答案,来咨询只是想确认自己的决定是对的。而回答之所以能发挥作用,原因不是别的,是因为他们自己很努力,如果自己不想积极认真地生活,不管得到什么样的回答都没用。”之前推送过一篇这本书的读书笔记,不再赘述。连带着看了一系列东野的书。
(同类推荐:《嫌疑人X的献身》《幻夜》《白夜行》《单恋》,排名分先后)。
《只有时间不会撒谎》宋涵
最早是看到作者写的一篇《爸爸们的女性主义萌芽》,就找到了这本。作为专栏文集,还是相当好看的。最喜欢里面的《全世界的钟表都坏了,你要重新看太阳》和《只有时间不会撒谎》。“我三十六七岁才出版自己的第一本书。而我二十岁时就开始写作,那时我已结婚,有孩子,做家务。即便在没有洗衣机之类的家电时,写作也不成问题。人只要能控制自己的生活,就总能找到时间。”
《如何成为一个妖孽》胡紫微
“有些人不看她写的东西,你还真不知道她能写。”胡紫微就是这样一个。如果只是因为和她有关的种种风波或者这样的标题,就因为固有印象和书错过,还真有点可惜。有人说这本书只有前几篇写的精彩,后面就有凑数嫌疑。但我觉得和写章子怡、邓文迪相比,后面的《对于罪恶我们无法一分为二》《“子弹无法击落我们的声音”》《悲智双运,再造共和》才是精华,恰恰是它们,撑起了整本书的格局,古拉格那篇更是看到痛哭。
《纸锋》西门媚
这本书是西门媚十年的读书心得,介绍不易发现的好书,或者好书中容易被人忽视的内容,
文字很朴素,但可以借此打开很多扇门,各取所需。毕竟,阅读是很个人化的事情,我之蜜糖,也可能是彼之砒霜。
《我讲个故事,你可别当真啊》囧叔
书里全是小人物。养狗、地铁卖唱、零角度投篮、修捷达,这些小人物表面看来波澜不惊。但再平凡的人,也会有自己的一技之长,他们守着自己这门所长,在小小的世界里闪闪发光,甚至富足的像一个城堡的国王。囧叔说,只要你愿意去挖掘,再小的角色也有故事可听、可讲。读完这些故事后,多半会认识到自己也像他们一样,在某方面天赋异禀、高人一筹。
(同类推荐:《我讲个笑话,你可别哭啊》)
《走夜路请放声歌唱》李娟
李娟的文字,无法教出也无法模仿。感觉这本和她之前所有的书都不同。看完后最深的感觉竟是,她有多饱满的快乐,就有多深藏的忧伤。
(同类推荐:《我的阿勒泰》《九篇雪》《阿勒泰的角落》)
《左右为难中国当代思潮访谈录》
其实,重要的不是左或右的标签,或者观点的差异对错,而是是否能独立深入地思考、自由平等地探讨。
《蒋勋说红楼梦》蒋勋
蒋勋是美学大家。但这本书给人印象最深的不是美学,而是作者对于所有生命的体贴与同情、怜悯与安慰。这是我最喜欢的一种作家品质。或许这种人性的美,才是最高意义上的美学。
《乖,摸摸头》大冰
之前从没听说过作者,但他的文字很难让人不喜欢。就像把着一碗酒,静静弹唱一个又一个故事。有血有肉,暗暗地动人心魄。他用普通人的方式,活成了一个传奇。其实这个世界的大部分传奇,不过是普普通通的人们将心意化作了行动而已。
《爱和自由》孙瑞雪
这本书不用多说,太多家长看过,算得上是蒙式教育理念的“推广普及本”。爱孩子的确需要学习,学习用正确、科学的意识取代过去从生活中积累下来的潜意识。书里的很多理念和方法都值得借鉴,但难的是真正把这些理念内化,按孩子成长的规律和内在的特性来引导和陪伴孩子。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赛西•高夫/戴维•托马斯/梅丽莎•切瓦特桑
书里的理念与《爱和自由》有很多共通的地方,读完能认识更多教育误区,理解怎么做更好的父母。“父母成长了,就意味着他们能放开手脚去爱孩子,欣赏孩子,不再纠结于如何做才会让孩子成功等问题。”
《真怕你是个乖孩子》宁远
娓娓道来,很干净自在的一本书。她就是在陪着孩子慢慢长大,不会刻意去做什么,而是尽力不做什么。认同这种理念:“孩子,我其实真怕你是个乖孩子。成为乖孩子的代价是:你不能再自由地做你自己。”“不通过权威,而要通过美感让她感到什么是对的,让她从心里生长出来对规则的理解,而不是臣服于大人的命令。”
(同类亲子书推荐:《接纳孩子》《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五岁熊孩子教我的事》《如何正确饲养小怪物?——当我们成为父母》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