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是一生的功课。在小时候有着父母和老师的帮助,独立生活之后,这功课并不是完了,而是轮到每个人自己去面对和探索。这功课也没有正确答案可以抄,惟有全情投入才能。不是只说一句“谁还不是个宝宝”,就可以把头像鸵鸟一样埋在沙里,不管外面的惊涛骇浪。
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我们是如何看待自己的父母,又是如何看待越来越多,越来越沉重的学习任务的?可能那段记忆已经太久,许多同学已经再也想不起来了吧!不要紧,认真观察一下我们自己的孩子,就能看到很多,回想起很多。这就是和孩子最基本的共情。能做到这个,很多莫名其妙的烦躁就会消减很多。
很多时候,我也会为孩子们的作业和生活习惯忧心。也曾经发过些火,不过一般发出来都能意识到,然后收住。想来对孩子应该也造成了一些困扰,继续努力打救吧。我并不想以自己本意是好的为理由来搪塞什么--如果你们能看到这篇文字,我的孩子们,请原谅一个只当了十来年父亲的新手吧,他已经很努力了,但是还有很多东西要学。只是孩子的成长,等不得那么长的时间。青丝成雪,刹那芳华,分秒必争啊。
我并不在意自己在外人眼里是如何一种面貌。实际上,我也不怎么在意自己在家人眼里的固定面貌--只要还保留着基本清爽的认知就好。这种基本认知包括人是要努力向上的,你们是爱父母的,父母也爱你们。在这个基础之上,孩子们发点小脾气,说几句出格的话,不是啥大事--同样,孩子在镜头上给我打多少分都好,只要他还在打分,就说明他是爱我的。至于我?如果一定要打,那真是难为我了。我的孩子如此独特,怎么能用一个简单的分数来定论呢?
“孩子”一词,和“父母”一词一样,更多地是一种认知,而不是简单的天生身份。这种认知是随着双方的成长不断发展变化的,没有一定的限制;所以用“别人家的孩子”来压制自家孩子的时候,也要准备孩子问出“为什么你不是别人家的父母”这样的问题。
最近几年老是看到找回自己亲生父母的故事。骨肉团聚当然是好事,但也希望媒体把目光分一些给那些含辛茹苦把孩子带大的养父母们。以我的看法,和这些孩子朝夕相处接近二十年的,没有血缘关系的那两位,要比真正把他们生出来的“父母”要更像父母一些--原因在上一段已经说了。
不说这些伤心的了。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我们培养孩子的意志永远都要坚定,坚定,再坚定。
虽然孩子出生的时候是那么的可爱,和小猫小狗一样,但他们不会永远如此。生命的成长是迅速而坚定的--而作为父母的我们,也要迅速而坚定地成长起来。未来的道路还长,现在永远是最好的开始。
【2021年12月16日,春风作于竹风斋。正文1017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