闰土式轮回的悲剧正在上演,乡村孩子的出路何在?
《故乡》中,鲁迅再回故乡,留在先生记忆深处的那个项带银项圈,紫色圆脸的少年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满脸风霜,辛苦麻木的中年人。闰土终于活成了他父亲的模样。
闰土的孩子水生认生,可他和宏儿很快结成了好朋友,宏儿离开了故乡,还惦念着水生,二十年后,他们或许再次上演了自己父辈的故事。今天的水生是二十年前的闰土,明天的水生是否又是今天的闰土。
闰土的父亲,闰土,闰土的孩子,三代人上演着愚昧,贫穷,落后的轮回。
我痛心的发展,历史何其相似,轮回的故事依然在上演。
作为一名乡村教师,眼见这两年,农村条件好点的家庭,有见识的家长,纷纷把孩子送到城里读书。经过这样的分层后,留下来的学生中,几乎没有了同龄人中的佼佼者。
我讲述自己亲历的几个小事件。
A女生(我不便说学生的名字),母亲多年前离家出走,再没回来。小姑娘不光成绩差,关键是从没在人前说过话。
学校让学生申请贫困生补助,根据她的条件,完全有资格。没想到她不申请,我私下问她原因,她说,我爸说太麻烦了,还要到乡里,村里各处盖章。在我的劝说下家长把表领走了,可眼见到了最后一天,天下雪了,她的表迟迟交不回来。
我一再催促,雪晴后她爸终于来了,抱怨学校催的紧,抱怨路不好走。
我没说什么,心里想,现在村里有车的人家这么多,随偏一个关系好的,让他开车送自己一下,有多难呢。你就不怕那一千多的补助没了吗?
看着他卑微,懦弱的样子,我就知道小姑娘不爱说话的原因。
男生B,据他爸自己说,他以前考上什么学校,被人顶替了。他这种对社会不公的抱怨影响着孩子。B很聪明,但不认真学习,老师批评,他竟然反驳说,我爸说学习好也没用,没权没钱,还不是一样的。
真不知道他爸受的是什么教育。现在他爸中风,没有劳动能力,全靠他妈打工挣钱。
男生C,他妈有轻微精神病,他爸在建筑队干活。课堂专注力特别差,学习不行,还好吃懒做,特别爱吃零食。当然,他也买不起贵的,都是几毛钱的东西。
你可能觉得我说的是个例,还真不是,只是这几个学生家庭背景比较特殊。事实上,班里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学生学习懒散,浑浑噩噩,缺乏主动性和进取精神。
我们常说,没有伞的孩子才会在雨中奋力奔跑。事实却是,越优秀,越努力。
我也曾思考过其中的原因,
一,他们的父母一辈子都呆在这狭小的天地间,没有见识过外面的世界。即使外出打工,也很难接触到社会的精英。
当城里的家长为教育焦虑不安的时候,他们依然“岁月静好”,觉得让孩子冻不着,饿不着,就尽到责任了。至于教育么,那是学校的事了。不可能给孩子做出表率,自然也不可能给孩子人生有什么指导。
二,学生身边很少有榜样,都是一群同样平庸的人,他们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特别享受那种井底之蛙的感觉,不知道外面的天是什么颜色,外面的人是什么样子。
这些孩子,最终踏上他们父辈的老路,依然生活在社会的底层,从事着最低级的劳动。失去了生命的活力,面对困苦和不幸,只是被动的承受,忍耐。
这还真是放羊娃的故事,放羊是为了赚钱,赚钱干啥?娶媳妇。娶媳妇干啥?生孩子。生孩子干啥?放羊。
农村人的起点都差不多,精神上的懒惰让这些人越来越穷,在逼仄的生活里,龟缩一隅,无力改变,最终涛声依旧。更难想象的是,他们今天的行为不光影响着自己的人生,还会影响后代的人生。在农民进城的浪潮中,他们将成为沉淀下来的一群人,被动的留在农村,一代又一代。
那农村会不会真成为鲁迅笔下的阴晦萧索的荒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