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好的劝世文章,应有所指,又无所指。让人产生情感共鸣而又觉得不被针对,使其心有所惕而心无所疑,于风平浪静中体察暗流涌动,见微知著,旁敲侧击,以此达到“劝说”的目的。
这个世界莫名有好多好多故事,这些故事来自哪里,我想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借他人之事述己心怀”,拿别人举例论证,总是能够更让人接受。人只有当听到别人的故事时,最能以贤者姿态评头论足,呈现出或喜或悲,或惊或悟的样子。
一群近三十岁的大龄青年群体,一群有着千丝万缕,过往曾经的老友故人,多多少少在自己的打拼奋斗下,在某一个领域里取得了大大小小成绩。30—40岁,这是一个人一生最黄金的奋斗期,因为忙碌聚少离多,暂时的出现情感似淡泊的现象,是一种情有可原的正常现象,一些人和一些人只要存在感情的纽带,人生路就像一个圆圈,在某一刻分手就会在某一刻重聚。
然而奋勇前进的这段黄金年龄里,多少素日看起来还有些许英姿、抱负的男人,纷纷败在了石榴裙下。值得注意则个,他们总说自己深陷感情的泥沼,我却不以为然,分明是沉沦女色,贪恋风月,英雄气短,偏偏又自负刚愎,讳疾忌医……
我这人有一个莫大的优点,世上任何一种“悖论”永远无法通过我智慧的审核。时而我不加反驳,时而我顺着倚老卖老者点头诺诺称是,譬如那句“陪伴到你最后的是永远不是你的兄弟朋友,而是你的家人。”我每次听到这句话就感觉一股恶臭飘散出来,别有用心之人把“友情”和“亲情”有意对立起来,情感与情感之间本身没有高低贵贱,只不过存在公共和私密两种属性,内裤和外套谁更重要?!这个问题成立吗?
老友结婚,我捕捉到一个非常经典的“镜头”。那天我们扎婚车的人去得很早,约好的六点半,普遍六点前就到了。因为花店就在老友家的楼下,于是早饭就在老友家里解决。我迅速吃完早点就跑到楼下侯着。不一会儿,吃完饭的其他人也陆陆续续下来了,老友也下来了,招呼着人群和商量着排车。
一会儿,老友的姑姑下楼,正好楼下的一家便利店刚刚开门,她便走了进去询问有没有面包卖。老板是一个老头子,说了一声有,老友的姑姑便走了进去,麻溜的挑挑拣拣,拿了几个最小的询问价格,老头儿看了看说:“你手里头这几个四块一个!”老友姑姑怔了一会儿,挑拣的动作缓慢了,然后犹犹豫豫地问可不可以便宜点,老头坚决否定了,于是她将之前挑好的最小的面包放了回去,见我直勾勾把她盯着,老友姑姑略带尴尬的自言自语道:“不晓得他们爱不爱吃这个哦,XX(老友的名字),XX……你来看看买这些他们爱不爱吃。”
一直喊了五六声,一直忙碌着和车队商量路线和排头工作的老友这才听到姑姑的呼唤,然后走过去直接把钱付了,老友姑姑这才满意的拿着面包上楼去了。
有时候我就在想,一个人究竟到底经历了什么可以活成这个样子,自己的亲侄儿大婚当日,因为宾客盈门,早点配备不足,作为家人理所应当办理力所能及之事,几个面包钱也要变着法儿让新郎官撇开一切要紧事物赶来结清金额,其矫揉造作、一毛不拔之态,我后来与老友戏言——看来天下“姑姑”总一般啊!
这就是某些人嘴里口口声声的家人,老朽迂腐之言,蠢驴木马之见。有权就倚仗着你,有势就吹捧着你,有钱就亲热着你,反之落井下石、薄凉冷漠、造谣讥讽。对的,虽然很难让人面对。这的的确确才是本世纪绝大多数“家人”的本质。智者永远记清楚一个警世哲理——血缘关系本身就是小农主义的极端产物。
我的思想境界里,存在许多“绝对”的事物。因为我早已经过了那些个粗浅不堪的“凡事无绝对”的假客观境界。既然“凡事无绝对”,那么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绝对的悖论啊。“凡事无绝对”是用来教育小孩子尚可,是让他们在逆境之中还可以相信世间的美好逆风翻盘,多多少少带有典型的理想主义。但早已成年的我们,却必须要用许多“绝对”的东西包裹自己,以此避免更多的伤害。
凡是女人,都会把自我的情绪和较狭隘的价值观摆在最显眼的位置,以至于偶尔做出一些令人哑然失笑之事,她们很会抓住不同身份、不同阶层、不同时期男人不同的需求点。譬如故事中的姑姑对待自己兄弟一家的态度,就是典型的兄弟姊妹之间一方吃定了另一方的性格,所以自私、索取是一种生活常态。
智慧的男人,总是会有一定棱角,然后一门情感里绝不要沦落失去优秀的本能。记住一个男人延缓衰老的唯一方法就是权力和金钱,但务必行正道,持仁义。任何一门情感不可比较、不必取舍、不要荒废。
色是削骨刀,懦是噬魂散。牝鸡司晨,惟家之索,妇人心性,戒娇戒贪。
男子英杰,要做一个有“心”之人,方得不败安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