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的格律
诗,即近体诗,也叫今体诗,指唐以来兴起以至以后的严格讲究声律的诗.包括律诗和绝句两种.
古体诗,唐以前及唐时人仿古写作的诗,又称古诗,古风,多为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体等,平仄不拘,用韵自由,中间可换韵,篇幅较长,字数不定.
格律,写诗填词时要严格遵守的声律要求.其内容包括:字数,句数,押韵,平仄,对仗等.最基本的要素是押韵,平仄,对仗.
由于古诗不做严格要求,以下分析针对近体诗.
一.押韵
作者在诗词中用韵叫押韵.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同韵字放在诗词句子的同一位置上,一般 是句尾,起到声韵和谐之效用.句尾的同韵字就叫韵脚.
看古体诗的例子,和近体诗作比较. 古体不拘.
近体诗:押平声韵,韵脚置于双数句末. 一诗一韵.首句不做限制.
例外:1.五言绝句可押仄声韵.
例外2.七言绝句首句必须入韵.
禁忌:同字,同音字相押.
二.平仄 ,每句诗的字的声调的规定。平,高度 同一,无变化;仄,倾侧不平。 律诗用平声韵,平仄严格。“一三五 不论,二四六严格“
一般规则:
1.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
2.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
3.每一联都讲究仄起平收
平仄注意:古今有读音的不同.
三.对仗:源于古代的仪仗队,仪仗队两两 相对,后被借用为诗词对偶的专用语.近体 诗的对仗要求很严格.
1.词性相同,平仄对立
2.句子结构也完全相同
3.上下句相同位置用字.用音不可重复
4.实对实,虚对虚,字字相对
律诗:四联分别称首联.頷联,颈联,尾联.每 一联中又有第一句和第二句,称出句和对 句,或上句和下句.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
绝句:不一定含有对仗.
词的格律
词,起源于民间文学,始于唐而盛于宋,本为配上音乐曲谱歌唱的合乐文学,当初被称为曲子词或歌词,后简称为词.又称为诗余,近体乐府,今曲子,长短句,歌曲,乐章,琴趣等.初唐及宋时,因词的写作最初是依据曲谱的音律节拍填写的,所以称为填词或寄声.宋以后写词依前人典范作品的格式和声韵填写,词由此成了诗歌的一种别体.
一.押韵
1.韵随词牌而变化
2.词的用韵可以同字.同音字相押
二.词句与平仄
句类:短句1----3字
中句4----7字
长句8----11字
词类:小令58字以下
中调59----90
长调91以上
调类:单调只有一段
双调两段
长调三叠四叠
韵类:令,4韵,两拍一韵
引,近,6韵
慢,8韵
特殊句子的平仄:
1.一字句:《十六字令》第一句。平声且入韵。
例:天!休使圆蟾照客眠。人何在?桂影自婵娟。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2.二字句.调笑令,如梦令的起句或叠句.平仄或平平式.如:
团扇,团扇,美人病来遮面.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3.一字逗(逗,停顿).是词的句法中特有的现象
多用去声字,以一字领头,故又称领字.多为虚词或动词,有时用以引起对仗.
如:望长城内外,唯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3.词的对仗
词中是否用对仗不做明确规定,要求也很宽松. 不必平仄对立
可用同字,同音字相对.
注:掌握课本中的词牌例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