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群开了学习诗词班,主要是学习格律诗。我报名参加了。除了看高老师发布的课程学习要点,我另外买了一本王力主编的《诗词格律》,对照学习。
很早以来,我会随口编一些顺口溜,也叫打油诗,后来,试着写成字数相同的四句话,或五个字,或七个字,一二四句押韵,美其名曰“格律诗”。还不知高低地经常发布在朋友圈谝能,竟然还能获得朋友们的点赞和夸奖。
学格律诗以后,我才惊奇地发现,原来我的“格律诗”哪是格律诗啊,虽然形式上是那么回事,其实还是打油诗。
要想真正学懂格律诗,绝不是一夕之功,要真正用心,从一点一滴开始,容不得半点骄傲和掉以轻心。
怪不得高老师布置的作业中有龟兔赛跑故事的寓意,铁杵磨针的道理,这是从开始就打的预防针和必须抱定的信心。
我自以为对语言有点天赋,但学了两课之后,还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有点越学越糊涂的样子。
学诗,必须从读诗和写诗学起,光看书听讲座白搭,就像学数学,光会背公式不算会,要会用公式做题才算真正学懂了。
那天看南国纵队冯老师点评学员作业,有个学员写的诗尾字用声和桐作韵,有个学员用上和芳作韵,冯老师说声和桐不在一个韵部,上和芳不押韵。我不明白,声的拼音是sheng,韵母是eng,桐的拼音是tong,我对拼音还是比较精通的,韵母ong就是ueng的缩写,所以,声和桐的拼音韵母都是eng,应该是押韵的。上和芳更不用说了,韵母都是ang。
我虽然不明白,但我不好意思在群里问,开小窗单独请教,这几个字韵母相同,为啥不押韵呢?
冯老师说声和桐不在一个韵部;上是仄声,和芳不押韵。
我仍然不明白,继续问,他也许有事忙去了,没有回答。
我糊里糊涂地看《诗词格律》,突然明白了,原来问题都出在《平水韵》上。格律诗的韵部不是按拼音,是按《平水韵》里面的韵部来说的。老师和诗友们经常说起平水韵,我只是大概看了一眼,自以为是的认为只要会拼音,就不用看那些由相同韵母拼成的字了,我写诗经常是用拼音找字。
稍微用了一点心看《平水韵》,突然明白了,相同韵母也未必在一个韵部,不在一个韵部,严格说来就不能出现在同一首诗里。比如第一部的东和第二部的冬,即一东和二冬,据拼音读来,这两个字就是一个音,却不在一个韵部,可能古代这两个字的读音是不同的。
古时人们没有拼音,写诗是按韵部写的!
找到了答案,我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当然,用拼音韵母写诗也是可以的,但要标明用的是中华新韵。
但“上”和“芳”为何不押韵,我仍是一头雾水。
第二期作业是写一首第一句仄起韵的七律,我写了一首很烂的顺口溜发给高老师。
植树节
地里新花一片黄,
枝头小鸟在歌唱。
初春三月风光好,
干部职工植树忙。
高老师点评:唱是仄,出韵了。干部职工太直白,不像诗语。
高老师说“唱”字出韵,正好击中了我的糊涂。为啥“唱”字出韵呢?
高老师说:诗双句最后一字都是韵脚字,第一句入韵即是入了韵脚。这样,使这首诗就多了一个韵字。所以,第二句最后一字必须是韵字!
我仍然不明白,“唱”不是韵字吗?
高老师说:仄起入韵的格式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老师在讲义中教了这个公式,书里也有。我没有背,也没在意,因为,我以为,知道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就足够了。
高老师只发来这样一个公式,没有再做详细说明。我翻出他的讲稿又仔细看了一遍,忽然明白了。
原来大部分格律诗都是平声韵!仄声是不能入韵的!这真是一个重大发现!
这首诗我改成这样:
题少儿植树
野外新花一片黄,
枝头小鸟勤梳妆。
初春三月风光好,
嫩手拿锹植树忙。
格律诗是套公式的一种写作手法,里面的规矩真是不少,我要慢慢研究,争取早日弄懂学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