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书院这次的“大师”风波,又是围绕“大师”、“圣人”、“佛”这些在中国语境中让人敬畏又向往的名称而起。类似的风,十天前也刮过一次。
这次为给书院定名字展开争议。
表面上看起来,大家是在讨论哪个名字更合适。实际上变成了自我境界和价值观理念之议。因为境界不同,哪怕同一个字词谈的也不是一个意思。水平不同,价值观不同,需求不同,内容自然不同。这就是争论的无意义。
两个派系。一边提倡低调做事,不要执着于名相,说得再好做不到只会惹来笑话。要脚踏实地做事,不能只喊口号。“大师”二字太狂妄,不妥。
一边提倡大师为标准。要敢想,敢说,敢做,敢超越规则。不怕别人骂,笑话。连大师都不想做,不敢说的人没出息,不会成功。
……争论反而带来了情绪。
遇事炼心,借事观心。在事件过程中,无论是参与还是观看,其实看的都是自己。每个人都有一个自己的真相。事实就是事件发生了,真相就是,一句话,一件事到底什么意思不重要,你从中得到了什么教益?能否让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与人为善,不掩其善。”
到了事件结束,可能大多数人也没明白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为大师。在我心里,就是达芬奇,托尔斯泰,雪漠这类人物才能称为大师。由于我见识浅薄,只能按照这个标准去套。
师说:“大师,有多种含义,有学之大师,有术之大师,有德之大师,有道之大师。明道修德而成至大至高之境界者,为大师之真义。”
这么看来,大师得有大师之真正的风范。不但要在相关领域领悟做出成就,还得对社会贡献价值,做出表率,产生影响力。大师得明道,用自己生命去实践道,修德。达到道盛德至善的至高境界。这才是大师之风范。
大师是社会和历史给出的评价,不是自己贴上去的。真正大师的境界,不会说自己是大师。就像孔子和老子都不说自己是圣人,还说自己做得不够。
圣人二字,是后人定义的。
不过,人人可以为“大师”。因为还有一种大师,自定义大师。只是这种大师只能自己认可。
概念已经不重要了,因为人人心里有个大师,大师在自己心里。重要的是,自己心里要明白想成为什么样的大师。所以,我也就放下了大师的概念,却更加明确自己的标准了。
二
这次风波中,我也明显观出自己和上次风波时的变化。十天前发生类似风波中,我有很多情绪,以自我为中心。而且不知所云,无法判断方向,左摆动,右晃动。
这期间经过老师教导,也深明其义。作为修行人,不要执着于名相,要心存敬畏,不随意再用“圣人”之类的语词。踏踏实实修行就行。可以有自己的想法,但在公开场合,要顾及到社会大众的看法,尽量不要影响,误导他人。这也是从大众出发的一种责任心。因为我们的言行投射到别人心里,就会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
而我接受的文化也和老师说的一致。儒家君子之道是实大于名为善,名大于实为耻。就算有了那点德行也要藏,怕对不起那点名。要一直在自己身上找问题,日日不断修身正己。
道家讲要低调,不要锋芒毕露,水低才能为海。谦虚低调,才能吸收万物为营养。佛家讲不要执着于相,概念,要破执,境界到了,叫啥都不能改变本质。
我自然以师为准则,老师谦卑低调,从不刻意表现自己,但是满腹学问。你越信任他,他越怕自己做得不好,对不起别人对他的信任,所以对自己更加严格要求。这和我追求的儒家价值观理念一致。
因此在这一次事件中,我也有了自己的判断,并且明确了自己的方向不会再动摇。而且我的情绪也越来越少,不再用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别人符合自己,不符合就在心里批判。提出自己的意见,是给他人一个参考。
要始终保持觉知,自己是否有情绪,带着自己的偏好,私心去要求别人符合自己。只要带着自我标准去看问题,就会偏离良知,做出错误的判断。诚意,正心,必须没有情绪。所以要等情绪之类的全部消除之后,才能更深入的观察,领悟。
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成长的路,只要认定了就按那个路去走。无论走哪门那派,都按照那个标准去做就行。
先给自己定下口号,用口号渲染自己的行为,也是一种促进自己进步的方法。要敢想、敢说、敢做、不怕别人眼光,就是要成为大师,圣贤,非要做成不可,就照这条路去走。
王阳明就提出了“人人皆可为圣人”的修身心法。也是“圣人情景模拟法”,不斗斤两,只争成色。做不了大事,小事也按照圣人标准去做,修身精进,成长就会加快,谁说不能成大师和圣人了。这也是刻意练习之道。不过最重的是,你得先明白那标准是什么,再按照那标注一点一滴去做,否则天天喊也是空谈。
老师说:“过于自卑,认为自己这辈子不可能开悟,那么也就很难开悟了。因为他已经自己关上了觉悟之门。”
这里的关键是心有志向,不自我设限。重点在心上,心决定了行为。
言行谨慎,心存诚意、敬畏、向往,按照那标准去做。但是不喊口号,只用行动表示。心里有雄心,行为细水流长,不带锋芒,谦虚低调,踏实按照目标前进。不执着于结果,名相,只管努力去做就行。这何尝不是“知其雄,守其雌。” 心里有大愿,不一定要说出来,用行为展示出来,言行一致。
这两条路,没有对错,好坏之分,条条道路都通向成功,只要依照去做。在这个做的过程中,不断摸索、修正、完善自己。
我们很难理解别人真正的想法,就像别人也不理解我们一样。如果能超越自己的视角去看他人视角时,就多了理解,不会再在心里和自己产生纷争。我们能改变的只有自己,对他人最重要的是尊重。不能改变时就随顺,给他人好心情。
我又一次深刻体悟到,情绪最能左右人心的,当听到反对声音多时,情绪就占了上风。所谓“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经常提醒自己,面对不同的声音,要学会更多包容、参考,允许他人不同,不被情绪掌控。这是一个修行人必须要修炼的。
现在,无论做什么都把它用到修行上。修行和不修行,看待问题自然就不一样了。既然我修行,就要一切以修行为主。
此事件让我最大的收获是,更加完善和稳固了根据地。根据地里住的就是我的价值体系。住在根据地里,天天往外打,不断修整、扩展。打败了又退回去,修养好了又可以继续打。
每经历一次,就让我更加笃定,坚信一次。只关注得到了什么教益,其他的都不重要。
老师教导:“不要过于关注别人如何,需要关注的是自己的心。作为修行者,不需要给自己贴标签,踏踏实实修行就好。其实,我们能度得了自己就已经很不错了。”
每次有点偏了,就正一下。不怕犯错,就怕犯错了又没收获。生活每天,甚至每分每秒都是试题。每天都要能交一份答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