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绷床,曾经是家家户户必备的“席梦思”,如今,我们恐怕连这样的床都不认识;
芝麻糖,在河南武陟县小董乡贾村有着近千年的传统工艺史,今天,全村只剩下四间糖房;
虎头鞋,常常在电视剧中看到的新生儿脚上蹬着的可爱小鞋子,在山东即墨只有几位老人还能缝制得出。
在我们一味追求“匠心独具”的今天,传承百年、千年的手作工艺却在经历着后继无人的窘境。
前几日,意匠集落幕,700平米的展厅仿佛承载着北京每一位匠人的初心、匠心与恒心。
每一个精致的意匠作品让我们感动、也让我们看到了未来的希望。
只是,当我们走出这间展厅,走进当下的北京,在一团浮躁与彷徨里,恐难再寻得到真正的匠人了。
这么说来,可能会有很多人忿忿不平。
难道我们对一派生机勃勃、层出不穷的意匠群体视而不见了吗?
当然不是!
只是我们想回归到匠人的本质,思考一个最为简单的问题——一个纯粹的匠人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他做的东西首先要走心,是真正经过了自己的思考和体验。
对于一个作品,喜欢并去实现它,不模仿、不抄袭、不随大流,经得起岁月的磨砺,日复一日、精益求精。
如开头的那些有着长久的岁月传承的手作工艺,夸张点说,这些真正的匠人也许闭着眼睛都能做出令人惊叹的作品。
如此的匠人,恐怕不是拿得出几件、几十件手工艺品的“匠人们”担当得起的。
然而,生活在像北京这样的大城市里,每一位匠人的“创作空间”在快节奏的生活和不断推陈出新的高科技的挤压下苟延残喘。
就这样,生产线上批量生产的针脚不齐的婴儿鞋取代了纯手工的精致虎头鞋。
充斥着各种高科技含量的记忆棉、弹簧床垫取代了软硬适中、透气好的棕绷床。
这远远不是一句“沉不下心”所能解释的。
就以北京为例,除了大城市特有的快节奏之外,北京地域的生态环境也制约着匠人们的发挥。
比如
北京不盛产竹子,这让竹编工艺鲜见。
北京没有合适的土,于是制瓷的窑难于开发。
北京无法生长特殊的草,因此一提到扎染只会令人想到南方等地。
说到这里,我们似乎在用一系列的客观因素去掩盖主观上的浮躁与少作为。
传统手艺后继无人,是因为年轻人浮躁与懒惰,不愿去学习与传承。
现代工艺流行却少有经典之作,是因为人们急于求成,忘记了经典是需要时光的打磨与浸润。
唯有踏踏实实静下心来,耐得住寂寞,不为名利,只求做出令自己满意的作品,这,才称得上经典吧!
其实,这一份静心,岂止是在匠人之中呢?做任何事,我们都少不得“静心”二字。
曾有“非遗”传承人调侃说,“非遗”其实是“非常遗憾”,听到此,我们莞尔一笑的同时心也禁不住一沉。
那些“静心”的匠人,一辈子只做了一件事,可说是做到了极致,却只换得“非常遗憾”,这对于每一位意匠来说都是件痛心的事。
如何传承老手艺,这是我们挖的另一个坑,有机会我们会慢慢填。
而今天,我们只希望借着这些真正的匠人去寻回最初最纯粹的匠心。
如果你是一位意匠,你是幸运的,也一定是幸福的,我们惟愿你不忘初心。
關於我们
發現工作&生活的最佳裝備
FOD设计装备|以設計美學驅動的優質生活裝備品牌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