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书看的很杂,受益亦杂乱,头绪较多未曾理顺。肯定的是,在看事物方面,相比之前有了更宽广的框架。有此受益,也得缘于朋友们的推荐,在恰当的时候,看了几篇好文章,加上杂乱看书累积的结果,瞬间有触类旁通的感觉。
近段时间,偶尔瞅眼微博或是微信,撕裂程度有种炸锅的感觉。一是关于“天热”的微博,留言者甚众。多角度“熬有介事”的言说,淋漓尽致的演绎着网络言语的生态现状。二是关于日志的出版。互相撕扯谩骂的人,专意写文字做所谓义正辞严各种“扒”的人,以及趁机进行各种蹭流量创收的人…挺壮观。三是“X国回归”的外交风波,无脑无耻又闹腾得很。四是喝粥群众的事,见证了杠精们无理三分辯、胡然的精神头。反正,写手们依循吸流量的原则,搬弄各式“动机揣测”,走红一个蹭一个,出头一个打到一个,收割着一波接一波的智商税,推手不断。网络空间于自己没了兴致,竞有点空落。
不知为何,看着撕裂谩骂、叫嚣式粗鄙之语,不觉悲从心来。最最最为基本的依事实真相去言说,而非先代入自以为是的利益捆绑立场去言说。人都被长期的世事生存环境教育成这了:适者生存么。等适应了世事,也就不在意真相,隐瞒真相就为顺应。初始的小隐患真相酿成大祸本就没啥大惊小怪的。你不说我不说大家都习以为常、处变不惊、见怪不怪,携手并肩走向悬崖。
因疫情相较之前更多地关注网络空间,却也更觉得进入庞杂的网络空间,犹如走进人头攒动的集市,各种叫卖声此起披伏,市场里的人各自使尽浑身解数,吸引着路过围观的人。一不小心挤着挤着就会被偏离方向,轻一点的也会在某几处逗留小会,忘了浏览的目的。何况个人的“处理系统”天然会带有局限性,想获取客观事实、着实有用的信息实属不易。流量为王的大V形成的漩涡中心犹如黑洞,会吸附淹没周边的声音。不知是真正有见地的人发不出声,还是平台以“流量推送”的招数阻挡了围观者的视线,或是仅发放依某种规定角度的发声言说;只见偏见谩骂阴谋情绪粗鄙之语,少有温和理性客观凭借事实真相的发言。
网络空间一片狼籍,直觉的真不如围观稍有常识孩童间的掐架有趣。不知是“游荡”在网络空间的人整体智识下降了,还是长期信息来源及灌输方式的立场角度、局限性、片面性造就思维僵化,大脑接受的趋光性结果。网络空间不经意间形成了各式悬崖峭壁,最为聚焦的重要峭壁是着重营造祥和、稳定有序、令行禁止局面的主流宣传;最为惹眼扰乱视线的峭壁是依流量为王的逐利团体。哪一面悬崖峭壁都需要小心翼翼、举步维艰的探测,不能放心的去看,切实的相信。身陷网络空间,犹如在不同的悬崖间行走钢丝一般。现实空间里的人呈现较立体,需要打造的面较多,真实的时空非常局限,接触到的人流量亦是有限,变的不好生存;加之,网络空间坚持不懈地“格栅化”造就的黑格子太多,真正有见识有思想有节操的人被封存。无形中给无底线逐利的团体腾挪了空间,爱国、情怀、带偏节奏、叫嚣式谩骂、打口水架、阴谋推理等等,随便都可收割一大片。
网络生态中杂草丛生,持有客观理性言说事实,着力提升个人智识的媒体极少,大多佯击情绪情感,套路简单刻板,不是唯利是图、无底线的收割,就是趋向性、意象化的表演。相比之下,以贩卖情怀,兜售看似合理观点的媒体,都是不错的媒体,起码是有些个性、动了些高智商心思。
其实,看书何尝不是,好些书也是无益。特别是某些特殊时期应运而生的书。开卷有益本身就是罔说。当然,若是只为打发时间、消遣,看些故事情节跌宕起伏的推理小说或是想象力丰富、具备一定科学常识的科幻小说,也是挺吸引人;想看看不同书本里,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背景、不同文化中的人物,在成长过程中,因文化习性、家庭背景、情感受制约等等,造就的信仰信念、内心感受、心理活动、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等的小说,也会很受益。质量高、有深度的影片相比书本,同段时间内获益会更大。但不管是采用何种时间流逝方式,最关键的在于此时此地——人的打开状态。
想起今春,因二次阅读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被书中语句层层击中的感觉。后来就几乎买全了他的书,一本一本的阅读过去,渐渐读懂了这些书后面的米兰·昆德拉持有的人生态度:彻底地怀疑主义者渐渐地蜕变成某种程度上的虚无主义者。确信,在自己的内心深处有某种品性迎合着米兰·昆德拉的彻底怀疑精神。骨子里觉得撬动某些顽固不化、愚蠢固执的系统太耗费心血,成效或者无效会远远抵不上承担及付出;忽略了事物实质上的息息相关与“牵一发动全身”。只问能做到“牵一发”,不求能否“动全身”。只做自己能够做到,并坚持去缓慢的做就成了,至于无法掌控的成效,不关心也罢。
今春,因疫情、因心态看了好些书。相比之前渡过的时间,似乎更受益一些。现实世界中发生的事情还是需要知道,网络上的各路信息还是需要去泛泛了解。最为遗憾的是能看到有见地的文字太少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