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互联网的时代已经到来了,可能我们在聊天的过程当中会更多的在谈论一些数据,比如说最近出了一些新书啊,或者说比较小说改编电影后比较火啊,像今年比较火的电源流浪地球,就会有人问有没有看过科幻原著小说,里面都讲了些什么东西啊。
然后很多人读书现在有好几个目的,第一个,我们有需要用到一个工具,我们去学习,那第二种呢,增加自己的谈资,或者说自己的见识,让自己跟朋友聊天的时候,不至于那么孤陋寡闻,然后呢,那怎么读书才能真正做到有效。比如,可以使用豆瓣评分功能去筛选新书,还有就是得到的产品,比如罗胖,万维钢老师还有每天听本书。第二个途径就是自己突然都某个领域感兴趣就去当当搜索某一类书籍的排行榜,然后系统买下几本书回来啃。
《每天听本书》其实就是把一本书最精彩部分讲给我们听,我就觉得用来当谈资还可以,但是如果要深入去它的思想里,你还是得自己去阅读这本书,才会有更多收获,我觉得每天听本书其实就是给我们一个小的试错成本去判断这本书是否觉得深入阅读。
香帅(得到香帅的北大金融学主理人)对此有过分享,她说读书的时候一般会分为泛读和精读两个阶段,在对某个领域的知识感兴趣以后,第一个阶段是泛读,随手会去找大量的书籍和资料,一扫而过。首先扫的,一般是书的目录。一本好书的目录,一定是结构化的,你能够迅速地知道这本书的重点和点睛之处,这会帮你抓到主线。如果目录不结构化,让人一头雾水,基本上就会放弃这本书了。
那么如果目录吸引了力,就会接着读自序,自序特别能够反映作者的框架性思维、文本和品位。一个索然无味的自序,一般意味着这本书的思想和文笔平庸,这样的情况下,还是会放弃阅读。如果是目录和自序都棒的书,才会花时间快速地翻一遍,如果在翻的过程中被一个、两个点吸引住了,就会返回到开头,开始第二个阶段的精读。
什么叫精读呢?所谓精读,一定是带着思考的阅读,香帅的习惯就是在书页边做笔记,将自己天马行空的想法和书上的知识点联系起来,这样阅读速度虽然会被降下来,但是读完一本是一本,书的内容特别地容易被自己内化,就变成自己框架的一个部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