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的心理学书籍无一不提到幼年时期的环境经历对塑造性格产生的影响,甚至带来性格上的缺陷。
没错,最近读的系列不知道为什么都反复提到性格缺陷这个词。连同性格缺陷一起的是家庭(父母)的影响,俗称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可以是一生的。比如,父母若是忽视孩子的情感,孩子会不断用各种方式去获得父母的重视,如果无法获得会认为是自己的问题。
长大后孩子会反复显然同一种人际互动关系,遇到问题却不知道怎么回事——仅仅觉得"我的人生糟糕透了"。
不知道是不是错觉,即使是不同流派的心理学书籍在一些内容上也是有共通性的,区别在于各自对这些概念的重视程度,以及诠释方向。这些小差异也带来让各个流派处理问题的不同。
在完形疗法里,内在小孩、内在审判者,其实暗示幼年时期自己与养育者之间的关系。
在人际互动关系理论中,Parent 和Child 同样在暗示这层关系。
难怪原生家庭这个词一度火热。这个火热的词将大家的目光都聚集在父母身上——父母照顾不周,父母感情淡漠,父母xxxx。所有的问题都在父母。
那么然后呢?当原因找到了,责怪了,天下就太平了?问题就解决了?
关键还是怎么办,找到了原因,我们能怎么办?我们能如何扭转已经成为某种定势的关系互动模式,这才是更重要的。
就好像手被刀割伤了,不停责怪一把放错地方的刀,却不给手包扎。任谁都会忍不住要笑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