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地》非常有趣,说的是一个失去独子的婆婆和儿媳与小孙子相依为命的故事。从表面看,这本该是两个苦命女人自强不息撑起半边天的模范事迹。可作者却调转角度挖掘出光辉事迹背后那一小撮阴影。
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人心永不满足的故事。
故事开篇就是婆婆老年丧子却并不悲痛。因为儿子已经瘫床上八年了,死亡不仅对儿子,对她这个亲生母亲来说都是一种解脱。因为她再也不用照顾病人了。儿子刚一下葬她立刻就为自己的切身利益打算,想招上门女婿好把儿媳和小孙子留下。故事从此就朝着贞洁烈妇方向发展。儿媳不愿改嫁,反而比男人还能干每天出去种地。邻居们羡慕不已,因为自家儿媳除了带带孩子就是拾掇自己,其他什么活都不干。
大家认为婆婆该是上辈子拯救了银河系修来的福气,谁知她却有口难言。因为儿媳每日早出晚归,一切家务活和带孙子的工作就都落在了婆婆身上了。她感到十分劳累,羡慕别人家婆婆到她这个年纪可以轻松享受老人的悠闲。
按理说不愿改嫁的儿媳这么能干,赚得的每一分钱都是她家的,都会留给她的大孙子。可婆婆不满足,因为未来很遥远,可眼前繁重的家务却很实际。她每天一睁眼就是一堆活,尤其想到自己就得这样一直干到死,简直绝望至极。于是她又开始提招赘的事情,还和儿媳屡屡为此发生冲突。
最后一次冲突里,儿媳一语道破婆婆就是不想干活,婆婆则大哭说儿媳想把自己累死。可没几天,婆婆没被累死,儿媳却得了伤寒英年早逝。
婆婆再也不用被逼着干家务了。而且由于儿媳比男人还能干,积攒下不少钱财足够祖孙俩过活。婆婆一下子又如释重负了,就和当初死了儿子一样。
可没开心多久,婆婆想起英年早逝的儿子和能干的儿媳这么悲惨,而自己今后只能与未成年的孙子相依为命,又再度陷入悲伤。
所以人会满足吗?看看这位婆婆就知道了。
亲情在这里也值得玩味。婆婆对儿子的死如释重负,对像男人一样外出拼命干活的儿媳满腹怨言,理由只是因为自身劳累,即切身利益受损。可在最开始的日子里,婆婆照顾儿子一定是全心全意,对儿媳扛起养家的重任也一定是心生感激。可世上的事大多经不起时间,无论如何开始,总是以恨来结束。蹉跎岁月将亲情打磨得薄如蝉翼,虽说家是最后的港湾,可我们经常翻船。
《一块地》说的也是心里那块永不满足的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