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写诗的人都知道,近体诗不好写。从形式上讲,无论绝句还是律诗,平仄的要求非常严格。即使有些字可以“粘”,(即所谓可平可仄)但如果不按格律写,充其量就是个顺口溜。
这里不探讨格律问题。
我想举几首古人的绝句,谈谈绝句在内容上的构思章法。
无论是律绝还是古绝,篇幅都很短,但更能见诗人功夫。诗歌的凝练性,艺术性对写诗的人要求更高。在有限的篇幅里能表达丰富的含义,并能够有异峰突起的效果,这就需要诗人在内容构思及遣词造句方面多多琢磨了。
“文似看山不喜平。”诗歌也是一样,讲究“起承转合”。清代学者刘熙载在《艺概》中对“起承转合”的总结是:“起承转合四字,起者,起下也,连合亦起在内;合者,合上也,连起亦合在内,中间用承用转,皆兼顾起合也。”说得很明白,就是这四部分要有内在联系,相互照应,相辅相成。
“起”,就是诗歌的开头。应该能够总领全诗,或概括题旨。“起”的方法很多,可以比兴隐喻,可以开门见山,可以先声夺人,可以奇句夺目。
“承”,就是“承接”,要既能接得住上文,又能启得开下文,是“起”的延续、发展,充实,并与“起”、“合”相关联。
“转”,就是“转折”。要有“峰回路转”的效果。使诗歌有跌宕起伏之妙,“转”得巧妙,转得自然,诗歌才能奇峰突兀,才能耐人寻味,引人入胜。
“合”,就是全诗收尾。紧承“转”而结句,并照应全诗,自然而合乎逻辑,使诗歌题旨达到升华。
下面,列举几首古代诗歌为例。
浅谈绝句的“起承转合”一, 东坡
宋 ·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东坡是苏轼被贬黄州时住所附近的一个地名,后苏轼以此为号。
起句“雨洗东坡月色清”,一开始就奠定了全诗清澈澄明的意境,东坡经小雨洗过,当夜又值月明,眼前景物清晰在目,洁净不染,本不起眼的东坡便有了超凡脱俗的寓意。
二句承上,“市人行尽野人行。”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已无官场角逐之意,自比“乡村野老”,超脱旷达。此句表面写夜深人静,路上行人已绝,只有我这个“野人”踽踽独行。实际之意是白天终日为名利奔波、喧嚣于尘世的“行人”是无法领略到今夜的宁静超然。叙述与“起”句写景在意境上相融合。
三句是“转”,“荦确”是指怪石嶙峋的样子。看似在说道路坎坷,但一个“莫嫌”,豁达之意跃然纸上。与其另一首词《定风波》中“莫听穿林打叶声”异曲同工。山路崎岖不平又有什么?自己仕途屡遭排挤打击,让我看来,早已不足萦怀。此句的“转”,一下子使诗的境界提高,传达出诗人洒脱的情怀,非常人可及。
尾句是“合”,既承上句,又结全诗。若无”荦确坡头路“,何来“铿然曳杖声”?诗人虽然趁夜独行,但依旧潇洒自如,全不被世俗观念所扰,怡然自得。“自爱”两字境界全出,主观意识与客观景物自然融合。
浅谈绝句的“起承转合”二,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唐 · 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注】此诗是元稹被贬之后听说好友白居易也被贬的消息时写的。
首句以居住之所的凄冷景物写起,奠定全诗悲凉的感情基调,暗示下文的心情。
二句承上,揭示悲凉心情的原因,原来是听到好朋友也被贬官的消息。与“起”句形成因果倒置,更为突出心情的悲哀。
三句转得突兀,诗人已经卧病在床,奄奄一息,居然能够猛地坐起身来。这个动作描写,活画出诗人听到这个消息后的震惊,表达了对友人的无限惦念、同情,以及内心的无比悲愤。一个已遭贬黜,孤独无依的老人,听到朋友不幸遭遇后如此难过,让人不得不为他们之间诚挚并互相关切的情谊而感动。
尾句是“合”,这句写得相当有味道。诗人并未直接抒发此时此刻的复杂心情,而是用了“以景结情”的笔法,去写看到和听到的情景:阴冷的暗风,吹着寒雨,打入了残破的窗棂,切合全诗悲凉的意境,又与首句的凄苦照应。这里,诗人虽然没有直接表达感情,但正因为以景来结句,意在言外,更加耐人寻味,感染力极强。
浅谈绝句的“起承转合”三,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七绝圣手”王昌龄的这首诗,更是“起承转合”的范例。
起句秦汉合写,运用互文见义修辞,点出诗歌主题,一下子就把读者带到了经年不息的民族之争的背景中,让人眼前立刻出现了烽火连天、硝烟弥漫的塞上关外的场面。“明月”又是思乡怀远的典型意象,含蓄地暗示对戍边抗敌将士们的深深的同情。
有了“起”句背景环境的铺垫,二句自然承上句,既言战事之长,又言边塞之远。多少将士为了保家卫国,马革裹尸、血洒疆场;还有多少将士仍在浴血奋战,不能回家。
诗言及此,似乎应抒发“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或是“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的感慨了。
但三句突“转”,诗的意境高昂愤激,多希望飞将军李广那样的英雄仍然健在,表达了沧海横流亟需英雄本色之意,又流露出对朝廷不能选贤任能而导致缺少力挽狂澜的将领的不满。这里的“转”,正如刘熙载所言:“转而兼顾起合。”
尾句的“合”,自然承接全诗,抒发保家卫国的壮志,充满了爱国豪情和民族自豪感。
全诗融写景、叙事、抒情、议论为一体,堪称古代七绝的压卷之作。
诗歌的写作,不能仅注重平仄格律的斟酌,不能仅在意选字的锤炼,更不是凑齐字数,堆砌词藻就算是诗了,更重要的还是立意构思的巧妙性,谋篇布局的跌宕感。
如果没有了这些,一味地顺水而下,就好像悬疑电影提前知道了结局,必然平谈无趣,没有嚼头儿,岂能不见笑于大方之家?
可能有人会说,我就是写“打油诗”而已。要知道,“打油诗”也不是那么随随便便就可以写的。
打油诗的魅力在于它的趣味性、知识性和故事性,还有就是通俗性。不但诗本身有趣、幽默、俚俗,暗含讥讽,包容文史知识,体现各人的个性、爱好、轶事和思想,而且很多与诗有关的故事也很生动有趣。
所以,随便凑成的“诗”,最多算作是“顺口溜”吧。顺口就来,那不是艺术。郭沫若主编的《红旗歌谣》,不就是此类“诗歌”的代表吗?
绝句谋篇布局如此,同理,律诗写作亦如此。
总之,学习写古体诗,还得多读多看,掌握诗歌创作的知识,抱着认认真真的态度去学习,真正明白了什么是“诗”,再用心揣摩,在构思上下点功夫,多多动笔练习,方能借助诗歌这个凝练形象的体裁去抒情言志。
与学诗者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