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静的顿河》展示了1912到1922年间,俄国社会的独特群体——顿河地区哥萨克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以及国内战争中的苦难历程。
作者肖洛霍夫也因《静静的顿河》作品获得1965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原因是“由于他在描绘顿河的史诗式的作品中,以艺术家的力量和正直,表现了俄国人民生活中的具有历史意义。”
这部作品,一直备受争议,最后被定为人物悲剧作品。作者用悲剧的手法塑造出人物的性格美。
读完这些流淌的文字,感觉既震撼又平静。如恢宏的史诗,磅礴的画卷,静静的顿河,娓娓道来的叙述,80万的文字慢慢的拍打进人的心坎里,成为流淌在人心中的那条河。
顿河奔流不息,生命生生不息,在政治斗争中,残酷目标之所以能够实现,是因为它不会通情达理。明明是上帝视角的叙述,就算冷静如读者也一同与格里高利深陷战争迷雾中,不可自拔。哥萨克一直被迫卷入战争阴云中,明明是战场上驰骋厮杀的核心力量,却几乎对战争一无所知;在政治面前,在利益分割上,哥萨克民众更无知、纯粹的像个婴孩一般,任人洗脑摆弄。
参与苏维埃的、保皇派、爆乱的、士官集团,不管选择何种立场,每个哥萨克都被这无情的战争机器吞噬;一个个激情澎湃的生命,残忍的碾碎在战争机器运转的齿轮下。美酒、战马、女人,一切哥萨克引以为豪的元素,都献祭给魔鬼一般,沦为无尽的荒凉。
肖霍诺夫笔下的主角,既无英雄主义的大能,也没大彻大悟的通达,渺小如尘埃一般,无力关闭释放战争的潘多拉魔盒,甚至都无从查找战争的症结与本相,只能在不断的摸索中,追求更好的生活。这一种写实,更测绘出民众对战争的无奈。
格里高利以纯粹的人性,不屈的人格游走于红白二军之间。他如同一头不羁的野马,从未被驯服,可能预示着人的良知与人性虽在战争中晦暗不明,却永不泯灭。格里高利并无任何反复,他一直忠于自己内心的洁净,这也是全书最大的光辉。一个茫然的人,一个软弱的人,他仅凭着自己的无惧与良心,在这妖孽纵横的战争年月,熠熠生辉!
格里高利的两个女人,一个小家碧玉、贤惠持家,坚强忍耐;一个性格刚毅,彪悍果决,情意绵绵。文学作品中两个近乎完美的女人,一个愿为你静心等候,一个愿为你浪迹天涯,都牺牲自己所有,忠于自己的男人。娜塔尼亚离开时,难受了好一阵子,接着只能寄望阿克西尼亚能获得娜塔尼亚未曾有过的幸福,心里又隐约觉得会是一个悲剧结局。直到故事的末尾,在作者淡淡的笔触下,逃亡的阿克西尼亚,被一颗流弹所伤,在格里高利的怀中长眠...就如一列行驶的列车,沿着命定的轨道飞奔而去,撞上迎面驶来的另一辆...该发生的事情,终究还是发生,只是没想到会来的这么猝不及防。
一部伟大的作品可以记录这个时代的特性,沉淀历史的信息。这一部作品犹如清明上河图一般,裹挟着大量的民风、文化、历史事件、人物写生,甚至静静顿河的风情万种都详尽记录,实在是一卷文化的典藏。每一个人物都有血有肉,棱角分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