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惟昨天读到了一个有趣的故事,今天分享给大家。
知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当校长的时候,有一天看到一位男生用砖头在砸另外一名同学,便将他制止并叫他到校长办公室去。
陶校长回到办公室时,男孩已经等在那里了。
陶行知掏出一颗糖给这位同学:“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办公室。”
接着他又掏出一颗糖说:“这也是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尊重我。”
男孩将信将疑地接过第二颗糖,陶先生又说道:“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很有正义感,我再奖励你一颗糖。”
这时,男孩感动得泪流满面,带着哭腔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
陶先生于是又掏出一颗糖:“你已认错了,我再奖励你一块。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陶行知先生用高超的引导艺术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始至终他都没有说过孩子一句不足,却让孩子自惭形秽,自发认错。这就是教育的意义。
壹倾听孩子
小惟发现,很多爸妈反应孩子到了青春期以后就说不得了,做错了事,父母一旦开口批评,孩子就像被击中的皮球一样,反弹的更加厉害。
轻者跟父母大吵大闹,重者离家出走威胁父母。
爸爸妈妈感到很苦恼,是不是青春期的孩子就说不得了?
那孩子做错了事情我们要怎么教育呢?
小惟的建议是,首先别忙着责怪孩子。
事情的来龙去脉你都弄清楚了吗?自己的孩子自己最清楚,他真的是无理取闹,没有教养的孩子吗?他有没有自己的苦衷和原因?
陶行知看到一个男生在欺负自己的同学,一般老师会立马上前责怪批评这个男生,而陶老先生却让孩子先去自己的办公室冷静,接着自己去调查事情的经过,在得知孩子是惩罚欺负女同学的男生,才出手打人时,他对孩子的理解和共情就更进一步。
所以,爸爸妈妈们,所见不一定就是事实,孩子做错了事情,不妨先把他隔离到另外一个空间。让孩子冷静冷静,也让父母有足够的时间弄清楚事情的经过。
不错怪孩子,试着去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那么就算你再大声的斥责他,也不会让他反感。
批评本身没有问题,但批评的前提应该是爱和接纳。
贰对事不对人
有一次亲戚聚餐,表婶叫儿子小华过来吃饭,小华正兴高采烈的打游戏,敷衍妈妈说:“知道了,就来。”
表婶叫了三次,小华都是同样的态度。
表婶就怒了,一把抢走了小华的手机,当着大家的面冲孩子大声嚷嚷道:“叫了你几遍了,成天就知道打游戏,你有什么出息?你这个人就是随你爸,干正事不行,打游戏厉害了。”
小华气的满脸通红,反驳道:“我干正事怎么就不行了?我读书没读好吗?你又干了什么正事?”
亲戚们赶紧拉开了,劝说表婶,“孩子正直青春期,少说两句。”
“青春期”可不背这个锅啊。
这样的批评教育在家长中非常常见,爸爸妈妈常常把做错一件事的孩子对应到一个坏人标签。比如,没有及时放下手机的孩子=干正事不行的孩子,写了错别字的孩子=粗心大意的孩子......
请停下给孩子贴标签的行为吧!
孩子做错这件事就仅针对眼前的事,不要代入到对他人品、性格的评价,不要翻旧账。
父母对事不对人就是在讲道理,父母对人不对事,就会夸大孩子的错误,把亲子关系引向对立。
叁先扬后抑
批评是说话的艺术。在陶行知的故事里,我们也充分感受到了这种批评的艺术。孩子做错了事情,陶行知并没有立刻批评他,因为立刻批评很容易激起孩子的反感和对抗,反而让谈话无法进行下去。
陶行知则采用了先扬后抑,表扬了孩子三次,孩子从校长这里感受了充分的尊重、欣赏、接纳,那么他会自发的更想成为校长眼中的好孩子。
如果你能做到在批评孩子之前,先把他们的优点梳理一遍,讲一讲上一次他们做了什么事情让你惊喜感动,给他们贴上善良、智慧的好孩子标签,然后,再针对问题来谈解决办法,这样做的效果一定比“一次不欢而散的谈话”要强无数倍。
其实我们批评孩子也是希望孩子成长,从中吸取教训,因此,注意用词,运用好语言的艺术,才能让孩子心甘情愿地沉下心来听我们讲道理。
曾在一本书里看到过这样一句话:you are what you say(你就是你说的)。
孩子会按照你给他贴上的标签去努力,你总说他是坏孩子,他就会给你办坏事,你总夸他是懂事体贴的孩子,他也会越来越体谅父母的艰辛。
当父母是一生的修行,批评孩子更是父母的管理艺术。
网友评论